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的高校雕塑教学改革及其对策

2018-03-07杨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后现代雕塑现代化

杨湛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及“后现代”语境的到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从原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状况中逐步走了出来,并进一步凸显出文化自身的价值,提升文化角色定位和主导地位。在此前提下,作为中国文化重要载体和价值观念的雕塑艺术也明显得到了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社会需求与从业者年龄、观念的变化,雕塑专业的教学也浮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毕业创作中逐渐激化,并由此引发相关的思考。

一方面,现代化观念在中国的深化促进了中国城市及公共设施的健全与普及,城市现代化与公共设施的普及则亟须以三维空间为特征的雕塑艺术的介入,从而美化、点缀和提升城市文化及其品味;另一方面,现代化的深入及信息的便捷使得大众视野与审美需求日益提升,从而促进了大众对雕塑艺术的认知与热爱,尤其是传统工艺雕塑与家庭陈设、收藏之间的供求关系更加紧密。另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使个体收入快速增加、产业需求日益加大、行业定位更加稳固合理,间接地促进了雕塑艺术的兴起。

但是,与这些现状所对应的问题是,国内初、中级教育缺少雕塑教学,高校雕塑教育偏于纯专业化,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尽管高考的扩招和近十余年艺术类招生规模直线上升,但这些生源与扩招多集中在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环境艺术等设计门类,雕塑及其绘画等“纯艺术”的扩招并不明显。至少,与庞大的高等教育的整体扩招不成正比。但是,雕塑与书法、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绘画专业不同,它的学习门槛相对较高,技能性和专业性更强。国画、书法教育在中等及儿童培训中遍地开花,各类文化馆、少年宫、艺术培训班的业余书法、国画培训方兴未艾,且短期便可见效。在社会类培训中,除了极少部分的机构将陶艺、软塑泥等以娱乐体验方式纳入课程内容外,绝少有专业的雕塑培训,传统雕塑只限于八大美院的雕塑系及少数师范大学的雕塑专业,近年虽有所增拓,但仍难满足当代社会需求。

雕塑教学的另一个问题是,恪守传统造型观念成为雕塑教学的唯一法则,写实的泥塑课程成为雕塑课程的核心“一哥”,而木雕、金属、石材等其他材料和观念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明确的定位。笔者从事高校雕塑教育十四年,虽在课程教学中极力增加部分新的理念,但受限于课时、管理及生源状况,无法进行彻底的改革与创新。在笔者看来,现代化快速的发展背景下,应建构与之对应的雕塑教学模式与价值观念,而最为核心的是,当代观念在雕塑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未得到确立。

在国内雕塑领域的传统方式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农耕文明所衍生的宗教式雕塑,这其中包括寺庙、道观、文庙等供奉的佛像、孔子像及历史名人等;第二种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提出的艺术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所圈定的纪念碑式雕塑,如为英雄树碑立传等纪念与写实的雕塑;第三种是1980年代后引进的西方城市雕塑理念,即反映现代化的公共雕塑。在当下,这三种传统分别代表了历史文明、时代政治和改革开放三种阶段的模式;与现代化所吻合的雕塑在部分雕塑家的创作与探索中已走向成熟,但是在教学与课程中仍接近空白。例如,一个高校雕塑专业的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之后,仍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转变自己固有的雕塑理念和技法,从而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这些问题如果在课程环节和日常教学中能加以解决,则无疑是雕塑教育的进步。

要实现这种进步,吻合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和雕塑艺术自身的规律,则至少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努力。

其一,增加材料课程,传统雕塑以泥巴、石料、木材、铸铜、玻璃钢为主,而树脂、琉璃、金属、陶瓷、砂岩、金属及大量新兴材料很少纳入雕塑教学范畴。而在材料多样化、应用多元化、技术综合化的当下,雕塑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难免需要“再学习”。更为严肃的是,学生在整体就业困难,房价、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的社会现实状况中,很难再抽身进行再学习,而用人单位更希望毕业生能直接创造经济价值,也不愿花费精力、财力去重新培养,这种矛盾唯一可行的是在院校教学中加以解决和缓解。

其二,当代艺术鉴赏与理论课程缺失,随着普遍的扩招与就业,理论课被逐一压缩甚至取消,学生成为单纯的制作匠人,这种状况在学生就业的初期并无影响,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是一大缺憾。鉴赏力与理论修养是一个雕塑家或雕塑工作者知识储备与审美的前提,也是文化与行业传承创新的根基,若无此类课程,雕塑专业的教学必然成为雕塑行业流水线上的订单匠人,而难以进行长远的发展,更难适应现代化日益提升的文化品位。

其三,课程结合实践,在精英化到普及化的教育转换中,兴趣探索已经在当代独生子女的基因中逐渐褪色,他们自小的生活中缺乏对劳动、探索、制作、动手等问题有效地参与,因而多数学生也缺乏对专业的兴趣和未雨绸缪式的探索。多数“90后”学生自小的教育是灌输式的,那么课程结合实践也是对灌输式的最好对接。当然,任何专业最好的学习方式仍是兴趣,只是这种方式仅可以在部分人身上落实而已。在高效雕塑教学中引入一些实际应用项目和案例,让学生带着案例和具体应用去学习,从前期的订单商洽到方案、草图、模型的确立,再到作品主体的完善、加工、打磨、运输、安装以及后期维护,让学生确切地了解一件雕塑作品从方案到完成的一系列工作环节,而不是固有课程教学截面式地完成某件作品。

当代艺术是现代化及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的一种体现,同时是有别于传统艺术的艺术形式,其核心价值是以艺术的方式介入当代社会并融入和影响当代生活,同时反映社会问题。高校雕塑专业所缺失的,除了技术、材料、观念,更需要引入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从而实现同社会变化的“联动效应”,才能立足于同时代,而不至于已经创作就被送入博物馆。

雕塑教学同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不同于设计和绘画,也需要比其他艺术门类更多的时间和实践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本文仅针对现有雕塑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病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思考。但是,雕塑教学的核心,仍是教师与学生密切的配合、协作,教学理念的正确与课程设置的合理等因素共同造就。对材料应用,鉴赏与理论学习以及项目实践与课程教学的结合是当前雕塑教学的三大缺失,不解决这三项问题,雕塑教学将仍停留在“象牙塔”内,雕塑专业的毕业生仍将成为半成品和工匠。这些现象是中国现代化问题在雕塑专业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与社会对接的具体案例。要促进雕塑教学的合理改革,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院校、教师、学生及行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造就符合时代的雕塑家和雕塑工作者,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公共文化更加美好,家庭环境更为和谐、美观。

猜你喜欢

后现代雕塑现代化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巨型雕塑
边疆治理现代化
我的破烂雕塑
90后现代病症
写实雕塑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