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格体现的文化特征与汉日修辞的文化特征比较
2018-03-07胡笑铭
胡笑铭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116044)
汉语修辞是在人类交际活动中逐渐产生的,因此它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就是说,在我们每天不经意就使用的修辞格之中,处处都体现着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丰富的文化特征。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总共列举了38中修辞格,而每一种修辞格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他们都体现着一种或几种文化特征或文化心理。本文只列举较为典型的例子进行简略的说明。
1 汉语修辞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1.1 “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是我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一个命题,其思想也在历史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变化,流传至今,依然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与思想,成了现代中国人最为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强调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在汉语修辞手法中,属于意境上的辞格——比拟,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以物比人)、将物比作人(以人比物),或将甲物化为乙物的修辞手法。
1.2 “中庸之道”的思想
中庸思想作为另一种现代中国人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天人合一是中庸思想的基础。 “中”是“中正”,不偏不倚,“庸”是普通,平平常常。不偏不倚而又平平常常,是说人生行事,应该把握一个“度”,既不过分,也无不及,讲求对称均衡,不好高骛远,平常人平常心。汉语修辞中的错综,就很好地体现了我国“中庸之道”的思想文化特征。错综,凡把反复,对偶,排比,,或其他可有整齐形式,共同词面的语言,说成形式参差,词面别异的,称之为错综。
1.3 “以和为贵”的求同一、重和谐的思维方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求同一、重和谐的思想观念更是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中。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审美,反映在语言运用上,就是讲究形式的整齐匀称、和谐均衡。它们通过排比、顶真、对偶、回环等辞格表现出来。在汉语的修辞格当中,用于章句上的修辞格——对偶,排比皆体现此特征。对偶,说话中凡是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两句,成双作对排列成功的,都叫作对偶辞。从形式方面看,可以说是一种句调上的反复。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的诗歌中,常出现这种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同范围同性质的事象用了组织相似的句法逐一表出的,叫作排比。
1.4 辩证统一的文化心理
“辩证统一”出自哲学的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是指矛盾具有普遍性,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也就是说,辩证统一的文化心理要求我们在对于同一个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在汉语修辞格当中,体现得最为典型的修辞便是对照。
1.5 深沉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
中国古代一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 “仁者爱人”与“兼爱”。这种思想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好的一面。中国人在语言表达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含蓄,深沉,内敛”的倾向。在汉语修辞格中体现最多的要数婉转和避讳了。婉转,即说话时不说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的修辞格。避讳,说话时遇到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便不直说该事物,用旁话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修辞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汉语修辞格中处处都体现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更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我们列举了以上几种,但是修辞格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与心理实际上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2 日语修辞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历史文化联系源远流长。
2.1 “以和为贵”的思想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等级秩序的国家。一般来讲,在社会中的男女等级,辈分等级等等都非常鲜明。尤其是在职场中,“年功序列”一词,更是广泛为人所知。这也就要求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说话时,要非常注意等级差别,见到什么样的人,就要说什么样的话,切不可乱了等级顺序。
2.2 体察的文化
日本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将对方的看法放在第一位,很大程度上关注对方的心理或想法,不会在交流的时候生硬地拒绝他人,而是从言行举止中感受对方的深意以及对方的真实意图。日语中「配慮」一词,就很好地体现了日本人这种体察他们的心理。
2.3 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
日本人说话通常是比较委婉含蓄的,在这一方面和我国古代的文化相似,但又实有不同。中国人的表达则会不一样,只有对待比较陌生的人才会表现得比较委婉,但是在亲近的人面前表现得比较直白。所以我们在与日本人交流时,需要揣摩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够理解日本人究竟想要说些什么。其中,姜哲钟委婉含蓄的文化心理,体现的最好的,就要数日本人在说话时所体现出来的「曖昧性」了,例如:
事務室で、完治と渡辺を話しかける。
女社員:永尾さん、今日飲みに行きません?
完治:へえ、俺今日誕生日でさ。
渡辺:誕生日なの?じゃ、パーティーしようよ。
完治:ちょっと早く帰らなきゃいけないから。
渡辺:誰か待ってんの?
完治:そういうわけじゃないよ。
(『東京ラブストーリー』より )
在例子中,女职员想要约男主角完治去喝一杯,但是完治有自己的事情,又并不像表达自己强烈的拒绝之意。这样委婉的拒绝与爱美的表达体现了日本人含蓄内敛的心理特点,我们与日本人交流时也需要仔细揣摩其中的深意。
3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本论文中所阐述的汉语修辞体现的 “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和为贵”“辩证分析”与“含蓄内敛”等文化特征,与日语修辞所体现的“注意谦敬”“体察他人”与“委婉含蓄”的文化特征,有其相似的一面,也有其细微之处迥然不同的一面。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历史地理等文化方面具有相似性是必然的,但由于民族和文化的不同,自身发展的历程不同,却呈现出非常不同的文化特征。在本论文中,作者只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修辞手法与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但是中日文化博大精深,作者无法一一加以比较。知己知彼,我们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与修辞,更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与修辞,知道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好日语,真正掌握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