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境关系顺应的角度看公众演讲中的“以听众为中心”

2018-03-07黄振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演讲者听众语境

黄振华

(湖南女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1 理论

Verschueren(1999)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人类从众多语言可能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语言选择,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交际需要(Verschueren,2000:61)。语言能不断做出选择是由于语言具有适应性,即语言的顺应性。而语境作为语用中的最重要因素和基础,语言顺应过程中对它的顺应成为重中之重。

语境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世纪20年代首次提出的。他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言辞的上下文,文化语境指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非语言符号等。本文所探讨的公众演讲对语境关系的顺应,主要指对文化语境的顺应。

对于公众演讲而言,最重要的语境因素是听众,因为演讲是为了跟听众交流思想,或是为了解决问题。听众的各种信息都是演讲者需充分考虑到的因素,因为演讲的效果,尤其是说服性演讲,取决于听众的接受程度。只有在演讲时能与听众良好互动,才能抓住听众的心,才能借由他们达到演讲的效果。在此基础上,Lucas(2011)于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中提出“以听众为中心(Audience-centered)”这个概念,指“在演讲准备和呈现的每一步,都应把听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本文从认知语用学顺应论的角度来探讨 “以听众为中心”,来探讨它对语境关系顺应的生成机制和语用效果。

2 公众演讲中语境关系顺应的实现

听众的各种信息都是演讲者需充分考虑到的因素,演讲者要想自己的演讲尽量靠近自己的预期效果,必须在演讲的各个阶段都把听众放在中心位置。

2.1 根据听众确定题目和目的

演讲的准备阶段对听众信息的顺应主要体现在话题的选择、支撑材料的筛选上。准备阶段要充分收集听众的信息,如听众的群体、性别、爱好、风俗习惯等,以此作为演讲稿写作的重要依据,必要时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比如,国内一流的演讲类节目《开讲啦》的制作团队在节目制作前期,都会走进演讲的目标群百余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在社交媒体微博微信上发起大规模网友投票,针对“想听谁的演讲,关心什么话题”进行调查。这既是前期宣传,更是为了充分了解到听众的需求。《开讲啦》的话题都是当下青年人最关心的社会热点,弘扬了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能有超高的收视率,这与准备阶段的大量工作分不开。

2.2 根据听众确定支撑材料和细节

要根据听众的身份和情感确定支撑材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百姓在《开讲啦》的励志演讲《命悬一线的选择》中,就很好地根据听众都是青年学生的身份、节目的励志目的选择了恰当的支撑材料:

“1998年6月27日,河南省郏县三郎庙村发现了一枚汽车炸弹。我就趴在汽车底下一看,有一截天线,这时我拔腿就跑。我说:“同志们快点跑,那是一个遥控炸弹,现在犯罪分子还没有归案,很可能就在人群里面。”如果我们在那趴的时间长了,犯罪分子摇动遥控开关我们可能就完了……无论怎么危险都得排。这时候我钻到了汽车底下,一摸脉搏跳得很快,我从汽车底下又爬了出来,喝了一瓶矿泉水,稳了稳定情绪又进去了,进去后一摸脉搏,跳得还十分快,我又出来。稳定了情绪以后,我让随行的同志给我照了两张照片,我排的过程中把录像录下来。当时我就想照个相,万一发生爆炸,给我的家人一个交代,给我的同行留下教训。”

《开讲啦》是个为青年量身打造的栏目,旨在帮助青年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倡导正能量、和鼓励青年人敢于为理想而奋斗。王百姓是个防爆警察,他把演讲的题目从抽象的“时刻准备为国献身”缩小到“命悬一线”这个具体的小话题,从“拔腿就跑”到“又进去了”,无不体现了拆弹当时的紧张气氛和职业的危险性,让听众感同身受,避免了泛泛而谈和空洞无物的说教。把话题拉到自己熟悉的领域来谈,具体地谈,才能说出细节和感人的地方。

要根据听众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材料。演讲中要努力采取措施,充分尊重听众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符合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心理,使听众对演讲的理解尽可能和自己期望传递的信息一致。要预测你的听众会对演讲内容做出什么回应,要尽可能地调整演讲内容,以达到清晰、恰当和有说服力。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中就较好地顺应了演讲的场合、交际者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例如:“我感到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到上海跟你们交谈,我要感谢复旦大学的杨校长,感谢他的款待和热情的欢迎。我还想感谢……

在上海这里,我们看到了瞩目的增长,高耸的塔楼,繁忙的街道,还有企业家的精神……明天和后天我要到北京去看雄伟壮丽的故宫和令人叹为观止的长城……

如今当年乒乓球运动员……在美国数量最多的留学生都来自中国。……我们两国有近200个友好城市,美中科学家在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发现领域进行合作,而我们两国人民都热爱篮球,姚明就是个例子。

中国有句古言,温故而知新。当然,我们过去30年中也遇到了挫折和挑战……但是由于我们两国的合作,美中两国都变得更加繁荣、更加安全。”

作为一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受邀来到中国这个最高学府,面对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和中坚做一个演讲,有很重大的意义。奥巴马遵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先从感谢开始,接着谈他到中国的感受:“让我感到赞叹”,“这个国度既有丰富的历史,又有对未来憧憬的信念。”既是友好访问,肯定要谈到历史上的美好时刻,让听众能敞开心怀,接受这位演讲者。期间还引用了中国名言“温故而知新”,历史之后畅想未来,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至于困难和分歧,只用简单的一句话带过。鉴于演讲者和听众都会自觉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国家公民的角色上来听演讲,奥巴马演讲内容和材料的选择无不体现了对听众身份、知识背景、以及情感期待、交流目标的顺应,体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所应有的风度和人格魅力。

2.3 根据听众确定语言特点

演讲中的语言有很多种风格:有的严肃、有的活泼;有的立场分明,有的贴近生活。语言表达承载着思想和主题,是听众获得信息最为直观的方式。“以听众为中心”在语言表达上的实现,要充分考虑到场合、目标听众等语境因素,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传播知识的说解性演讲,经常涉及很多专业术语,鉴于Lucas建议的 “不要高估听众的理解能力,不要拘泥技术细节,要使想法人格化,避免语言抽象化,并要有独创性(Lucas,2010)”,如果不是专业背景很强的演讲,避免很专的术语,如经济术语,医学术语什么的。

TED演讲者Tim Urban在《拖延症》的演讲中变学术为通俗的表达,就充分考虑到了听众的接受度:“两张是有一点不同,两个大脑都有一个理性决策人,但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脑里,还有一个及时行乐的猴子……原来,拖延症患者都有一个守护天使,一个在他黑暗时刻,一直注视和关注他的人,这个人称为惊慌怪兽……惊慌怪兽像发疯了一样,几秒种后,整个系统全乱套了。这时候猴子—还记得吗,他是最害怕惊慌怪兽的,一溜烟窜到了树上!”

TED演讲面向全球,演讲主题开放包容,既有文化、娱乐、也有经济等专业领域,目的是面向全社会的普及常识和励志。考虑到这么开放的主题和目标听众,Tim充分考虑到了听众的身份、知识背景以及接受程度:话题是困扰很多普通人的“拖延症”,交流方式是轻松的学术交流,表达方式极其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即达到了普常的目的,还让听众对“拖延症”及如何解决“拖延症”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演讲时间内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还依靠极高的语言掌控力赢得与会者的笑声和掌声。

2.4 根据听众确定演讲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演讲者在做演讲时的呈现方式,包括仪态、眼神、手势、语音节奏等,使听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演讲者的风度。眼神交流能让听众感受到演讲者的尊重和诚意,传达了一种“我需要你”的感觉:你听不听演讲、你赞不赞同,对演讲者来说是区别很大的。手势也很重要,夸张的手势会让人觉得虚假和可笑,甚至让听众紧张,或替演讲者觉得尴尬;太拘谨的手势又缺乏个人风度。只有自然大方、放松的展示自己,用心和听众交流,只有让听众觉得放松舒服,他们才会认真关注演讲的内容,才会传递出乐意听你演讲和交流的信息。

另外还有表达方式,如幻灯片、图表、短片、甚至实物,都能充实并辅助演讲内容,如TED演讲者Tim Urban在 《拖延症》中就用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了很多图片,非常形象地表示了拖延症的表现,让人轻松理解,有助于表达效果的强化。

3 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公众演讲中的 “以听众为中心”,探讨演讲者如何根据听众信息来完成演讲各个阶段的工作,从而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研究表明,在演讲的各个阶段都把听众放在首位,顺应听众各种信息,才会达到公众演讲的目的和良好的认知语用效果。

猜你喜欢

演讲者听众语境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跟踪导练(三)2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