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作品的传承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进
——以《论语》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为例

2018-03-07冯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论语校园文化孔子

冯静

(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儒家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精神基石,为中国的文化教育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华,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的是孔子单独发表的议论,有的是孔子与当时的君主、名士、弟子等人的问答。《论语》的思想对大学生起着指导作用,引领着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更深层次的发展。

1 《论语》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与意义

《论语》作为《十三经》之一,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一直启示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和品格。在现代社会,对现代人仍然有着启发和警示意义,对年轻人来讲,特别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语》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论语》中所倡导的的“因材施教”,以德育位中心的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对校园文化建设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1.1 “仁”与校园文化建设

“仁”是《论语》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哲学的核心。仁就是爱,现代大学校园的年轻人,由于社会和家庭的等各方面的原因,长期处在父母和社会所搭建的“温床”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缺乏一颗对父母和社会的感恩之心。所以,学习和传播《论语》所传递的“仁爱”精神,对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是十分迫切和急需的。

1.2 “礼”与校园文化建设

仁是精神内核,礼是外在规范。《论语》中强调:“不学礼,无以立。”在新时期,大学生作为接班人,理应成为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而当今的实际情况却不甚乐观。近年来,校园里不断发生消极事件。学生体现出的任性、刻薄、冷漠、自私等特点很值得我们深思。而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用“礼”为我们展现出了古代先贤的智慧,这无疑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用“礼”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知何能为,何不能为。

1.3 “信”与校园文化建设

把握住《论语》的核心精神,其核心即为——做人。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做一位有高尚情操的“君子”。高等教育的核心同样是通过外在的,显性的课程与内在的、隐性的校园文化来塑造学生的“君子”人格。孔子一直强调,做人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道德自觉。而道德自觉的重要体现就是“诚信”。《论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主题是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论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与人相处的水平。

1.4 “忠”“孝”与校园文化建设

《论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尊重师长,孝敬父母的心境,能够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孝”是家庭稳定重要基石。当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更要强调学生的家国情怀。

1.5 “智”与校园文化建设

“智”同“知”,指的是了解、见解、知识、聪慧、智慧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进步,才能成长。《论语》能够使得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加强校园文化的深度,加深校园文化的底蕴。

2 《论语》融入校园文化的途径与方式

2.1 让《论语》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基础建设。

《论语》的思想精随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可以改造自然,打造出完美的校园。使师生在这里可以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里时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关系到校园中每个人的积极心态,在无形中促进人们成长。

2.2 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孔子的思想

当今的世界是网络的天地,世界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一个将优秀传统文化推送到世界的机会。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使更多人了解孔子的思想,做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利用网络平台不仅能向外界传播孔子文化,而且可以整合网络学习资源,以减少学习者搜索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手机作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便携通讯工具,便可以充当网络平台的载体,学习者在闲暇时间进行学习交流,也符合如今步伐加快的社会。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孔子的思想,打破时空的限制,在思绪的交融碰撞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体味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2.3 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

《论语》的思想能够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结合。第二课堂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课堂讲授知识不是大学教育最本质的内容,就像孔子讲学,周游列国,他并没有系统地传道授业,而是用更实际的行动来教育弟子。“言传”固然重要,“身教”也不容小觑。教室内的专业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框架,课堂外的学习实践则与其互补,将学生的心得体会和更深层次的认识融合进这一知识框架,从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在第二课堂中,通过身体力行来践行《论语》的思想,明事理、做实事,既符合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又有利于求真务实学风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建设。

2.4 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加强与普通群众的结合。

学校还应注重与地方群众的结合,依托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属地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依托地方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参观地方文物古迹,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更好地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聊城目前有专门的国学院,可以与国学院结合,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3 《论语》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应用

3.1 建立《论语》读书会,举办诵读比赛

组织真正喜欢《论语》的学生和教师,建立一个长期的,有组织的《论语》读书会,每周或者半个月开展一次读书活动,大家一起读《论语》,然后谈心得体会。在校园内形成大家爱读和喜读的环境。

3.2 组建《论语》读书会沙龙,打造高端学术论坛

请专家教授为学生解读论语的思想和内涵,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高端学术论坛,营造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和研究《论语》的氛围。

3.3 用《论语》格言来装饰、美化校园

将格言做成醒目的宣传板,悬挂在学校内的一些宣传栏或者其他地方,让学生和老师随时随地都能读到《论语》,让论语中的“仁”“忠”“孝”“礼”“义”思想深入学生心中,并且厉行践行。

3.4 完善《论语》通识教育课程,推动课程体系纵深发展

在现有的文学院《论语》导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论语》研读两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前提下,继续扩大课程覆盖面,争取到更多的学生选修该课程,在学校政策的激励下,进一步推动《论语》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纵深发展。

3.5 组织学生到孔子家乡进行游学活动,在游学的过程中感受孔子思想的魅力

利用各小假期和寒暑假效仿孔子游行,在体验孔子家乡风土人情的过程中,注重日常行为修养,增强对孔子思想的认识,进行有意义的研习旅行。组织游学活动往往会比传统的课堂讲授有着不一样的效果,首先,到孔庙等地点进行游行,可以从其发展史中切实了解到孔子的生平及其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其次,虽然我国全国各地都建有纪念孔子的建筑,而且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但是它们都统一反映了民族融合这一思想,通过游学活动,游览者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民族凝聚的强大感染力。

诗书传家远,国学济世长。国学经典作品历久弥新,在悠长历史长河的洗礼下仍能熠熠生辉,人们在国学经典典籍中可以汲取其思想的精髓,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取;国学经典典籍的营养也滋补着大学校园,其睿哲的智慧指引着大学生的精神往更清澈、更纯粹的方向,打好做人和行事的根基,从而强化对历史的继承和文化的传承,进而使得校园文化积淀成人类知识和文化富矿与宝藏。

猜你喜欢

论语校园文化孔子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论语·为政第二》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