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东秧歌校园平台推广方式研究
2018-03-07张帆
张帆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 730030)
陇东秧歌又称为是“徒手秧歌”,因不用道具、徒手表演而得名,舞者双臂“甩、缠、转”,下肢“跨、颠、颤”,全身“拧、扭、抻”,兼具古朴与清新、粗犷与细腻的原生态特征,由此形成了与其他民间秧歌舞之间差异化特点。近年来,随着陇东地区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大众媒体带来的各类文体娱乐形式充斥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逐步改变了陇东秧歌存在与发展的生态氛围,一方面在民间生活中呈现出日渐式微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则在大众媒体中广受欢迎,呈现出舞台化、精品化的特点。这为陇东秧歌的推广与传承提出了严峻“挑战”,而高等院校舞蹈专业作为培养专业舞蹈学生的机构,既能够培养陇东秧歌专业人才,以适应其舞台化、精品化发展走势,同时也可以借助师资力量,加强对陇东秧歌的研究与保护。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均提出“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这恰恰契合了陇东秧歌以运动表演为主要形式、以舞台化与经济化为主要走势的特点,为该舞蹈借助校园平台实现推广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机遇。
1 挖掘陇东秧歌资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前提
陇东秧歌在特殊的区域环境与文化氛围中,形成了个性化的题材内容、动作技巧、舞姿形态、风格特征,蕴含着差异化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一般演员有人数不等,穿着羊皮坎肩、红色肚兜、挽裆裤、长袖肚兜衣、长腿喇叭裤之类的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服饰,扮演丑公、丑婆之类的角色,排列成“井”字型方阵,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呈现出卷白菜、抻臂、十字步、挑扁担、大跨步、甩臂、缠绕臂、风摆柳之类的典型动作。从动作舞姿到队形图案、从服饰装扮到背景音乐,均给人以地域文化、民俗情感、舞蹈视觉方面的审美享受,具有较大的创作空间,非常适合于舞台表演活动。在当前向“实用型转型”的高校发展环境下,甘肃地区各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和学生应加强对陇东秧歌资源的挖掘与整理。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加以记载,一方面作为高校舞蹈专业进一步开发、应用、推广秧歌艺术的重要素材,是高校开展舞蹈教学、舞蹈编创、舞蹈产业开发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这本身也是对秧歌艺术的一种传承,保证陇东秧歌不会随着民间艺人的去世而“无迹可寻”,在数年甚至是数十年之后,人们仍然可以通过高校舞蹈专业整理的文字、图片、视频素材,了解陇东秧歌艺术形态、表演方式、风格特征、文化内涵与审美特色,甚至是可以借助这些资料,来原汁原味地“复原”“再现”传统秧歌作品,使高校舞蹈专业更好地服务当地民间舞蹈的传承,推动当地舞蹈产业的发展。
2 立足专业导向培养其秧歌演、编、创技能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均设置有民间舞专业、现代舞专业、古典舞专业,或是芭蕾舞等专业。甘肃地区设置有民间舞专业方向的学校,更应加强对陇东秧歌资源的挖掘,实现与本地秧歌舞艺术的对接,据此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核心导向,制订系统的教学计划,一方面增强人才培养导向的个性化特征,培养独特的秧歌表演、编制、创作方面的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则需要能够推动秧歌艺术的有效传承。“舞蹈表演能力”是培养学生掌握陇东秧歌艺术的动作技巧、舞姿形态、队形图案情况,能够参与秧歌的表演,并原汁原味地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风格、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舞蹈编排能力”是培养学生立足于所掌握的秧歌题材内容、动作舞姿、队形图案方面的知识,结合当前大众舞蹈审美特征、舞台表演特点、舞蹈编创技巧,而根据预期需要,编创出完整的秧歌舞作品。“舞蹈创新能力”则是指培养学生能够对秧歌艺术中的动作、舞姿、队列队形、图案样式进行一定的创新,为陇东秧歌注入新鲜“血液”,强化舞蹈艺术对于现时代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由此带来较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3 以校企合作打造秧歌实践教学与就业模式
校企合作是应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呈现出来的一种“就业导向、双向培养”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向应用型转型”高校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尤其是基于《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对于高校教学改革加强与当地公司企业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快速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民间舞方向也可以积极践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甘肃省知名舞蹈工作室、舞蹈剧团、舞蹈表演公司合作。首先根据合作单位对舞蹈人才专业方向与素质的要求,安排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据此制定针对性的课程。一方面由校内教师对学生开展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教学工作,借此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基本技巧,丰富学生舞蹈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秧歌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秧歌舞蹈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则是由合作单位安排此舞蹈的专家、编导、表演者,对学生进行实践编排、表演方面的教学活动,借助其丰富的编排与表演方面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秧歌舞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可以进入合作单位,进行就业前的“预热”,从而在毕业之后走入具体编排与表演相关工作岗位的时候,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此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而且也能够帮助公司、企业自主地培养和使用适合自身需求的人才,与此同时,这也可以有效地推动秧歌艺术的有效传承。
4 立足现实背景挖掘秧歌舞蹈新形式与新业态
当前,互联网技术、手机移动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与娱乐方式,从而也潜在地带来了信息传播形式和各类产业形态的转变。《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高校要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立足于此,甘肃地方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利用当前发达的网络技术、手机移动技术所带来的便捷的、丰富的传播方式和产业形态,来挖掘秧歌艺术新的传播形式和新的产业形态。借此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新形式,吸引更多人对于陇东秧歌舞的关注,乃至于激发其持续观赏甚至是训练、表演秧歌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创新秧歌形态和实现秧歌经济价值,来推动陇东秧歌艺术的有效传承。如建立有专门的秧歌舞蹈分类网站,为每一类秧歌设置一个专门的网页,详细介绍其产生背景、演变历程、表演方式、艺术风格方面的信息,并配合以大量的有关该艺术训练与表演方面的视频,并处于不断丰富过程中。使观众根据自身喜好,便捷地选择所喜欢的作品,展开欣赏、训练和表演活动。另外,也有一些人看到火爆的广场舞背后的巨大商机,由此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秧歌舞蹈,进行动作舞姿、节奏韵律、背景音乐方面的改编,制作出大量的以秧歌为基础的广场舞作品。既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秧歌艺术的传播与发展,刺激了秧歌艺术的传承。这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推动秧歌有效传承的又一重要手段。
5 以非遗标准辅助地方政府保护秧歌舞蹈艺术
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主体,有责任而且也有能力,加强对秧歌艺术的挖掘、研究、推广与传承活动。在当前“向应用型转型”高校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高校舞蹈专业在挖掘秧歌资源、培养秧歌人才、推送精品秧歌作品过程中,也应辅助地方政府部门展开对辖区内秧歌艺术的挖掘、研究、推广与传承工作,由此增强高校秧歌舞蹈的影响力,以及可以借助学校丰富的教师、学生资源,推动陇东地区秧歌艺术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具体来说,当前甘肃陇东秧歌被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专门的保护。高校舞蹈专业可以展开与地方政府文化部门的合作,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的规定,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制定对陇东秧歌舞蹈艺术的节日活动、展览、培训、教育、大众传媒宣传措施,规定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对秧歌舞蹈的使用原则,协助政府制订秧歌舞传承与保护的中长期计划等,最终辅助政府更好地推动秧歌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活动,而这也为高校秧歌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更好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陇东秧歌舞是我国西北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生存环境的变迁以及传承导向的变化,理应立足“校园平台”这一关键渠道,抓住“高校转型”这一重要机遇,积极挖掘、实施切实有效的校园推广方式,包括挖掘陇东秧歌资源,立足专业导向培养学生的秧歌演、编、创技能,以校企合作打造秧歌实践教学与就业模式,立足现实背景挖掘秧歌舞蹈新形式与新业态,以及以非遗标准辅助地方政府保护秧歌舞蹈艺术等,由此推动陇东秧歌艺术在新的高校发展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推广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