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与项羽比较研究
2018-03-07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合川401520
徐 涛(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重庆 合川 401520)
一、郑庄公与项羽
郑庄公与项羽,一位是活跃在春秋初年历史舞台上的杰出人物,有“春秋小霸”之称,一位是秦末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史称“西楚霸王”。两位虽相隔约500年,然两人在政治舞台上都是一代雄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革时期的历史风貌,但两人在用人、守礼、纳谏、勇谋、善念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而这也导致两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郑庄公和项羽,都是贵族后裔。庄公为周王卿士,项羽世代为楚将。庄公祖父郑桓公友为周厉王少子,周宣王庶弟,封于郑。在周平王东迁中,郑国立有大功,所以武公、庄公一直担任周王卿士。项羽,“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1]。
郑庄公和项羽,都开启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郑庄公,是“第一个起来不按时朝周,第一个起来抵御王师以保卫社稷利益”[2]的诸侯,开启了列国争雄的序幕,而项羽结束了暴秦的统治,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秩序。《史记》太史公曰:“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3]
郑庄公与项羽,性格上都有冲动的一面。在周、郑交恶后,郑庄公派人取温之麦、成周之禾,致使周郑交恶,而项羽听曹无伤说沛公欲王关中,大怒,便要攻击沛公。冲动会让人失去理智,思考问题不深入,甚至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两人虽有相似点,但两人性格上更多的是不同,本文主要从用人、守礼方面对两人性格的不同进行分析
二、二人性格的不同
(一)郑庄公知人善任,项羽不善用人
郑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庄公重要的助手有祭仲、子封(公子吕)、颍考叔、原繁等,他们都忠心为国,庄公对他们也十分信任,委以重任,真正做到用人不疑,知人善任。在共叔段的一系列行为中,祭仲、子封根据礼制、形势不断地提醒庄公。当庄公答应以京地作为段的封邑时,祭仲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今京不度,非制也。”[4]意让庄公知道,这是不符合先王之制度的,要小心后患。当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5]时,公子吕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6]当段进一步“收贰以为己邑”[7]时,子封说:“可以,厚将得众。”[8]在共叔段袭郑时,庄公派子封伐京;在周、郑交战后,庄公派祭仲去慰问周天子,这些事实都说明庄公对臣子的善任与信任。
相比郑庄公,项羽不知人也不善任。项羽在用人方面不辨忠奸,用人唯亲,生性多疑,致其手下像英布、韩信、陈平等富于征战和谋略的人才亡楚归汉。即使手下只有范增一个谋臣,也不能听从其意见与建议,最后在刘邦的离间下出走,死于半道。“于是项羽乃疑亚父。亚父是时劝项羽遂下荥阳,及其见疑,乃怒,辞老,原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而死。”[9]《项羽本纪》载:“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10]范增为项羽分析了刘邦入关前后的态度,指出刘邦志在天下,建议项羽勿失时机,攻击刘邦。在鸿门宴上,范增在宴会上多次示意其杀死刘邦,而项羽却“默然不应”[11],以致范增发出“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12]的感叹,刘邦在取得天下时亦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3]。
除了范增,还有楚左尹项伯。项伯,项羽季父,理应是项羽的得力助手,但他却因个人私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在项羽欲攻打刘邦时,项伯出于个人义气夜访张良,泄露机密,而且还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给刘邦采取应对措施赢得了时间。《项羽本纪》载:“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14]在张良与汉王商定好对策后,项伯回到军中,却成了刘邦的说客。“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15]从中可以看出,项羽轻信项伯的话,对对方的话未加深入分析,也未与谋臣商议,而是不假思索地直接接受。即使此时不知项伯的倾向,但从鸿门宴上,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16]的行为中,也应能看出项伯倾向于汉王而加以提防,但项羽不但没有提防,反而继续听从他的建议。在项羽以杀刘邦父母威胁刘邦时,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17],即争天下者是不顾家的。细究项伯的话,表面上虽有一定道理,但意却是在为刘邦保全父母;分封时,项伯还接受张良贿赂为刘邦求情分封汉中,这些行为都能表明项伯完全背叛了项羽,成为了刘邦的帮凶,然项羽却未能加以分析。
还有一位就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18],将刘邦的举动告诉项羽。然这样一个在刘邦身边为自己提供情报的人,项羽却没有加以利用,反而在鸿门宴上将其出卖,最后被刘邦杀害。
(二)郑庄公遵礼,项羽违礼
在春秋这样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郑庄公充分地体现了遵崇礼的基本精神。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于成宝从储君之争、庄公封弟、叔段违礼与原谅姜氏四个方面探讨了庄公“处处以西周春秋时期之‘礼’为自己立身行事之本,坚信‘礼’本身的力量,体现了鲜明的礼治特色与精神”[19]。
“周郑交恶”事件,首先是源于周平王试图削弱郑庄公的权力,郑庄公对周王心存怨恨。周桓王时,更准备授政于虢公,郑庄公便派军队先取温之麦、再取成周之禾表示抗议。虽然如此,庄公仍然在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入周朝觐周桓王,但“王不礼焉”[20]。在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终于“夺郑伯政”[21],并亲率陈、蔡、卫等诸侯联军及王师伐郑。于是,郑庄公毅然统领郑国军队抵御王师以卫社稷,在繻葛大败王师,其大夫祝聃还“射王中肩”[22]。可当桓王兵败,郑大夫请乘胜追击之时,郑庄公则对众大夫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23]抗击王师,是出于自救,只要社稷无损,则满足了。于是,郑庄公不仅不去追击桓王,反而使人连夜“劳王,且问左右”[24]。在讨伐许国后,齐国将许国让于鲁国,鲁国又让与郑国,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郑庄公并没有兼并许国,而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25],并“以一种谦卑的口吻对外宣称将不会永久占领许国”[26]。《左传》就郑庄公在处理与诸侯国之间关系时表现出的尊礼守礼风范给予高度的赞扬:“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治,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27],肯定了郑庄公遵礼的精神。
项羽与诸将尊楚怀王孙心为义帝,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28]。刘邦先入关,然在分封上项羽却未守前约,而封刘邦为汉王。项羽出关后,“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29]。项羽本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天下,成就不世之功,然在对待义帝一事上,却为诸侯留下了攻伐的借口,致其众叛亲离。汉王闻义帝死,“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原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30]汉王打着义兵的旗号,号令各路诸侯征讨项羽,致使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死。
三、结语
郑庄公与项羽在用人、遵礼方面的差异,使两人具有了不同的人生命运。庄公知人善任,为郑国的安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国家遭受危难、抗击王师时,尚能保持克制,为天子保持颜面,并派人慰问,而项羽不知人,亦不善用人,误听项伯之言,疑范增之忠,违背前约,迁逐义帝并使人击杀之,因而失去了征讨不臣的正义旗帜,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壮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