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瓶梅词话》疑难校释(6)

2018-03-07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花红词话

杨 琳(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金瓶梅词话》(下简称《词话》)虽然已有众多学者做过校释,但其中的难解之处仍然比比皆是。笔者此前已对第一回至第五回中的疑难字词做过校释,此文专就第六、第七回中的疑难词语加以校释,前人已有定论的自然不在讨论之列。

病患

大郞得何病患便死了?(第六回)

白维国(2005):“病患,疾病;病症。”[1]“患”有疾病义。《广韵·谏韵》:“患,病也。”《汉语大词典》:“患,疾病。”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妾未知姐姐所染何患,当以药理之,恐至不起。”《水浒传》第二十回:“张教头亦为忧疑,半月之前,染患身故。”“病患”同义连文。

只见西门庆白袖子里摸出一锭雪花银子,放在面前。(第六回)

王夕河(2012):“‘白’字容本《水浒传》作‘去’,崇本作‘向’,故宫本墨改作‘自’,戴鸿森本从崇本,陶慕宁本从容本《水浒传》,而梅节本则认为‘白’是‘自’之形误,各本所断恐非。……‘白’字乃是‘把’的山东方音借字,义也同‘把’。崇本及别本所改,乃不通方言故。”[2]《词话》中未见“把”音借作“白”的其他用例,王说牵强。《词话》中有“白”“自”互误的现象。第五十回:“月娘问道:‘你今日独白一个在那边房子里坐到这早晚?’”“独白”应为“独自”。第七十九回:“自坐坐腿儿跷在两边,吊的高高的。”“自坐坐”应为“白生生”之误。据此,“白”为“自”之形误说最为切实。

中恶

见武大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黄,眼皆突出,就知是中恶。(第六回)

梅节(2004):“知是中恶,此处编撰者误引《水浒》二十五回何九诈中恶文字。水浒第二十六回作‘中毒’,是。”[3]王利器(1988):“中恶,即中毒,暴病而亡。”[4]白维国(2005):“中恶,得暴病;中毒。”[5]“中恶”常见的意思是中邪,恶指邪恶。《三国志·吴志·孙权潘夫人传》:“诸宫人伺其昏卧,共缢杀之,托言中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五《怪术》:“僧半日方能言,如中恶状。”由于中毒的症状往往与中邪难以区分,所以有时笼统地称为“中恶毒”。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二十四:“野葛膏,主射工、恶核、卒中恶毒方。”宋施发《察病指南》卷下:“卒中恶毒,脉大而缓者生,坚而浮者死。”所以“中恶”也可包括中毒。清陈复正《幼幼集成》卷二《中恶》:“复有中恶毒之物者,亦谓之中恶。如菌草河豚,瘟牛疫马,自死六畜,并水鸡虾蚌之类,自口而入,则胃肠受之,故心腹刺痛,腹皮青黑,闷乱欲死。”《词话》的“中恶”就是指中毒,不能理解为暴病而亡。

葫芦提

一面七手八脚,葫芦提殓了,装入棺材内,两下用长命钉钉了。(第六回)

王利器(1988):“葫芦提,胡里糊涂。”[6]白维国(2005):“葫芦提,糊里糊涂;不明不白。”[7]“葫芦提”有胡乱、草草之义,详见杨琳(2017)[8]。元佚名《海门张仲村乐堂》楔子:“(同知云)你怎生不拜?(正末云)我曲不下这腰,洒家腰疼。(同知云)你若不拜呵,我不放你回去。(正末云)我葫芦提拜两拜罢。”此谓胡乱(随便)拜两拜。根据《词话》上下文意,这里应该是草草入殓的意思。

撮笑

妇人撮下笑来。(第六回)

王利器(1988):“撮笑,犹言堆下笑来。”[9]白维国(2005):“撮,变出;现出。”[10]应以王说为是,“堆笑”的说法古今常见,撮有聚拢义,与堆积义近。

叚儿

谁知姐姐你有这叚儿聪明。(第六回)

叚儿,量词,犹“片”。第八十九回:“可惜你一叚儿聪明,今日埋在土里。”

动啖

王婆把大门顶着,和迎儿在厨房中动啖,用(由)着二人在房内颠鸾倒凤,似水如鱼,取乐欢娱。(第六回)

王利器(1988):“动啖,吃东西。”[11]梅节(2004):“‘啖’为‘弹’之音讹。第十一回又讹作‘动但’,参第二回‘动旦’条校记。‘动弹’同活动。武大家浅小,西门庆、潘金莲在房内颠鸾倒凤,王婆迎儿不去打搅,只在厨房活动。”[12]白维国(2005):“动旦,行动;活动。……又作‘动啖’。”[13]但后来白维国(2011)又改释为“吃喝”[14],算是认同王利器的看法。目前赞同理解为“吃喝”的人似乎占了上风(参刘敬林2008[15])。释“动啖”为“吃喝”主要是语境中有“厨中”二字,文意能讲得通。然而检索古今各种资料,再也不见有“动啖”的用例,仅此一见,这不符合语言的社会性原则和普遍性原则,所以吃喝义的“动啖”恐难成立。明代官话中“啖”“旦”读音相同,《词话》中“动弹”一词又多次出现,“弹”或作“旦”“但”,所以把“动啖”看成“动弹”的异写是符合社会性原则的。文意是说王婆和迎儿在厨房中活动,不去打扰正房中的西门庆、潘金莲二人。

实可

我做媒人实可能,全凭两腿走殷懃。唇鎗惯把鳏男配,舌剑能调烈女心。利市花常头上带,喜筵饼锭袖中撑。只有一件不堪处,半是成人半败人。(第七回)

梅节(2004):“‘可’崇本作‘自’,意改。应为‘无’之音讹。”[16]白维国(2005):“实可,实在,确实。”[17]王夕河(2012):“‘可’字同‘何’,古文中义与‘何’同。……‘可能’即‘何能’的意思,‘我做媒人实可能’也就是说:我做媒人有什么本事呢?在此有讽刺意味,也即实在是没本事的意思。”[18]全诗为媒人自夸口气,并无自己无能之意,故改为“无”“何”均不可取。白维国之说可从。敦煌变文《欢喜国王缘》:“夫人容仪窈窕,玉貌轻盈,如春日之夭桃,类秋池之荷叶,盈盈素质,灼灼娇姿,实可漫漫,偏称王心。”蒋礼鸿(2001):“‘实可’就实在,‘可’是语助词。《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王季思注:‘少可即少意。可,助辞。元剧此例极多,如轻可、猛可、闲可、省可,皆是。’”[19]

利市花

利市花常头上带,喜筵饼锭袖中撑。(第七回)

梅节(2004):“‘常’馆朱改‘红’。”[20]盖下句“饼锭”为一物,故校者改“常”为“红”以求对偶。然“利市花”与“利市花红”含义迥异。

“利市花”指象征吉利的花。北宋王禹偁《锡宴明日》:“宴罢回来日欲斜,平康坊里那人家。几多红袖迎门笑,争乞钗头利市花。”明沈德符《清权堂集》卷五《秦淮冶儿曲》:“薛氏灵芸始破瓜,刘家碧玉嫁豪家。吴儿意气今朝看,假母争贻利市花。”明来复《次韵王敏文待制燕京杂咏十首》:“晓宴皇姑拜上家,金钱满赐橐驼车。黄门前导飞鞚过,貂帽斜簪利市花。”

“利市花红”指喜庆活动中主人赠送的绸缎之类的布料,因绸缎多用红色的,而且常结成花朵,故称“花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五《娶妇》:“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担)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与了然后行。”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其女家以酒礼欵待行郎,散花红、银楪、利市钱。”《东京梦华录》谓“与之彩段”,《梦粱录》谓“散花红”,所指相同。《词话》第九十一回:“李衙内将薛嫂儿、陶妈妈叫到根前,每人五两银子,一段花红利市,打发出门。”称“一段”,可知“花红”为布料。又第三十回:“入门利市花红,坐下就要管待。”第四十一回:“酒席上就不因不由,做了这门亲。我方才使小厮来对你说,抬送了花红果盒去。”明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那步过高堂,神女仙郎入洞房。花红利市多多赏,五方撒帐盛阴阳。”“花红”均指布料。

可见“利市花”是头上戴的,“利市花红”不是头上戴的,所以改“常”为“红”文意不通。

“利市”有多种含义。《词话》中的“利市”有二义。“利市花”之“利市”为吉利义;“利市花红”之“利市”泛指喜庆活动中散发的礼物,故亦可说“花红利市”。王利器(1988):“利市,吉利。”[21]举《词话》“入门利市花红”为例。白维国(2005):“利市,喜事。”[22]举《词话》“利市花常头上带”为例。二说均未切当。

管情

我来有一件亲事来对大官人说,管情中得你老人家意。(第七回)

“管情”义为包管。“情”有尽情、尽管义。《西游记》第三十八回:“那呆子是走路辛苦的人,丢倒头,只情打呼,那里叫得醒。”清蒲松龄《增补幸云曲》第十六回:“你只是情吃情穿,比当军受用的自然。”“管情”同义连文。

插不下手去

四季衣服,妆花袍儿,插不下手去,也有四五只厢子。(第七回)

“插不下手去”一般是说人在某人群或某事中插不进去。《红楼梦》第三十三回:“袭人满心委屈,只不好十分使出,见众人围着灌水的灌水,打扇的打扇,自己插不下手去,便越性走出来到二门前。”这里是说“四季衣服,妆花袍儿”数不上,算不了什么,甚言其多。

篐儿

珠子篐儿,胡珠环子,金宝石头面,金镯银钏,不消说。(第七回)

白维国(2005):“箍儿,束发的宽带。”[23]第十一回:“当下西门庆打了雪娥,走到前边,窝盘住了金莲,袖中取出今日庙上买的四两珠子,递与他穿篐儿戴。”箍儿既然用珠子串成,只能是用线串成的珠串,不可能是宽带。《词话》中提到的“箍儿”样式有多种。第三十六回:“那书童席前穿着翠袖红裙,勒着销金篐儿。”第四十二回:“看见王六儿头上戴着时様扭心?髻儿,羊皮金篐儿。”第四十九回:“见一个和尚形骨古怪,相貌搊捜,生的豹头凹眼,色若紫肝,戴了鸡蜡篐儿。”第六十一回:“不一时,王六儿打扮出来,头上银丝?髻,翠蓝绉纱羊皮金滚边的篐儿。”可见“篐儿”是围束在额头的圈状首饰,式样材质多种多样,男女都戴。

一分钱

我侄儿在时,做人挣了一分钱。(第七回)

“一分钱”谓一份钱,一份家财。第十回:“如今花太监死了,一分钱多在子虗手里。”

隔从

老身便是他亲姑娘,又不隔从。(第七回)

王利器(1988):“不隔从,至亲俗谓不隔从。”[24]白维国(2005):“隔从,血缘关系远。从,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如叔、伯、堂兄等。又次者,叫再从、三从。”[25]魏子云(1988):“隔,指外姓,从,指旁系。又不隔从,乃指亲属是血亲,并非旁系,也非异性。杨姑娘是孟玉楼丈夫的亲姑娘,所以这样说。”[26]

按:“不隔从”是针对孟玉楼丈夫的舅舅张四而言的。“隔”指异姓。按中国古代的亲属观念,父系亲近,母系则隔了一层。下文云:“张四道:‘我虽是异姓,两个外甥是我姐姐养的。’”自言异姓,就是承认有隔。《集韵·用韵》:“从,同宗也。”此解未确。异姓亲属亦可称“从”。《尔雅·释亲》:“母之姊妹为从母。”“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姚权贵(2017):“冠‘从’亲属称谓只出现在从曾祖辈到己辈的四个辈分中,表示与直系亲属同一高祖下来的四代人,按照亲属称谓制度,连己在内的己之兄弟房为四从,父之兄弟房为一从,祖之兄弟房为再从,曾祖之兄弟房为三从。”[27]“从”是从属、属于的意思。如“从母”义为属于地位与母同类的人。父亲的姐妹古代只称“姑”,“从姑”则指父亲的叔伯姐妹,所以杨姑妈说她“不隔从”,义为既不是异姓亲属,也不是从亲。

臭毛鼠

我破着老脸,和张四那老狗做臭毛鼠,替你两个硬张主。(第七回)

“臭毛鼠”有人认为指黄鼠狼。王利器(1988):“臭毛鼠,鼬。在鲁南一带叫黄鼠狼,遇敌放恶臭气。”[28]魏子云(1988):“臭毛鼠,即臭鼠,放起臭气,令人掩鼻躲避。此语乃意喻在中间在恶人,作个叫张四讨厌的臭毛鼠。”[29]有人认为是“臭老鼠”之误。梅节(2004):“第八十九回,吴月娘说‘到今日叫我做臭老鼠’,‘毛’为‘老’形近之误。”[30]有些注者则模棱两可。白维国(2005):“臭老鼠,比喻惹人憎嫌的人。……又作‘臭毛鼠’。”[31]

按:“臭毛鼠”当指黄鼠狼。吴越、楼兴娟《缙云县方言志》(中西书局2012:227):“毛鼠狼,黄鼠狼。”赵建国主编《松山区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1036):“爪毛鼠腚——张狂,不安稳。”此谓手抓黄鼠狼的屁股,招惹臭气,比喻张狂、不安稳。可知黄鼠狼有“毛鼠”之称。黄鼠狼释放的臭气令追捕者厌恶,故用“臭毛鼠”比喻惹人讨厌的人。第八十九回“毛”作“老”,应为音误或形误。

古有“臭鼠”一词。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卷一《畅玄》:“不以臭鼠之细琐,而为庸夫之忧乐。”又卷二《道意》:“盖非臭鼠之酒肴,庸民之曲躬,所能感降,亦已明矣。”“臭鼠”指已死之腐鼠,比喻低俗、低贱的人或事物,与“臭毛鼠”喻义不同。

生辰贵长

娶过门时,生辰贵长,官人放他来走走。(第七回)

王利器(1988):“生辰贵长,过生日过年节的时候。”[32]白维国(2005):“生辰贵长,生日,泛指庆吊往来。”[33]梅节(2004):“‘贵长’崇本作‘时节’,意改。‘长’为‘降’之音误。‘贵降’,生日的尊词。第十四回:‘大娘贵降在几时?’元杂剧《翠红乡儿女两团圆》第一折:‘今日是你个贵降的日子’。‘生辰贵降’为当时常语。”[34]梅说可从。“生辰贵长”的说法典籍未见,“生辰贵降”则多见。元石子章《竹坞听琴》楔子:“今日是小姐生辰贵降的日子,我与他上寿走一遭去。”明朱有炖《神仙会》第二折:“今日是双秀士的生辰贵降,家中安排下酒等待双秀士来也。”皆可为佐证。

照头

其四时八节,只照头上门行走。(第七回)

王利器(1988):“头上门,第一次上门。”[35]李申(1992):“头上门,第一次登门。”[36]梅节(2004):“‘照头’崇本作‘管’,意改。‘头’应为‘旧’音近之误。”[37]白维国、卜键(1995):“照头——跟从前一样;照旧。”[38]第一次上门未闻有“头上门”之说,如此理解难以成立。“头”谓先头、前头,“照头”即照前,照旧。

我的大老爹

薛嫂在傍插口说:“你老人家忒多心,那里这等计较。我的大老爹不是那等人。”(第七回)

梅节(2004):“我的大老爹,崇本作‘我这大官人’,意改。‘的’应为‘们’之误。”[39]王夕河(2012):“查诸字书,‘我’字一音读‘阮古切音五’,与‘兀’同音,此处当是‘兀’的借音字。‘我的’即同‘兀的’,此语在元代戏剧中常见,与‘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40]改“们”改“兀”均非。“我的大老爹”是薛嫂与西门庆套近乎的说法,“的”字自通,无烦曲解。

入去半日

西门庆勒马在门首等候。薛嫂先入去半日,西门庆下马。(第七回)

梅节(2004):“‘半日’下有脱文。揣文意酌补‘出来说有请’五字。”[41]“入去半日”的说法文意确有未安,薛嫂只是给孟玉楼通报一声,怎么可能半日不出来?但脱文说不可取。上文写薛嫂和西门庆去拜见孟玉楼的姑妈时说“薛嫂先入去通報姑娘得知”,则“半日”当是手写体“報”字的误分。

只见他姑娘家使了小厮安童,盒子里跨着乡里来的四块黄米面枣儿糕、两块糖、几个艾窝窝,就来问曾受了那人家插定不曾。(第七回)

张鸿魁(1999):“跨,挂在胳膊上,挎。”[42]梅节(2004):“‘跨’崇本作‘盛’,应为‘挎’。”[43]“盒子里挎着”文意不通。《广韵·麻韵》:“跨,吴人云坐。”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十七:“吴人云坐曰跨。”北京话中称屁股坐在边缘上为跨。坐有放置义,如“火上坐一壶茶”。“盒子里跨着”谓盒子里坐着、盒子里放着。

人单擢着

虽然房里人多,汉子欢喜,那时难道你阻他?汉子若不欢喜,那时难道你去扯他?不怕一百,人单擢着。(第七回)

王利器(1988):“单擢,一个一个地选取。”[44]不知所云。“擢”是提拔、抬举的意思。“不怕一百,人单擢着”是说不怕妻妾多,只要被人家汉子抬举着就行。

他这姐姐孟大姨送亲。他小叔杨宗宝头上扎着髻儿,穿着青纱衣撒,骑在马上,送他嫂子成亲。(第七回)

梅节(2004):“‘这’下应有‘边’字,‘他这边’指女方。”[45]此说非是。“这”为“的”之音借。元明时期的一些方言中“的”与“这”“着”读音相同,所以“这”“着”也写作“的”。第二十二回:“贼没廉耻的货,你和奴淫妇大白日里在这里端的幹的勾当儿!”“幹的”之“的”崇祯本作“这”。梅节(2004)认为“的”为“好”之误。[46]应以作“这”为是。第四十一回:“后边又是两个小厮,打着两个灯笼,喝的路走。”此谓喝呼着行走。第六十二回:“冯妈妈一手接了银子和衣服,倒身下拜,哭的说道:‘老身没造化了。’”此谓哭着说。今天的一些方言中“着”仍然与“的”同音。如哈尔滨话(说的说的就哭了)、山西武乡话、昆明话中持续标记“着”读[t]。

猜你喜欢

花红词话
增山词话
半梦庐词话
《花红承雨露》
最美家乡好花红山风
新词话
词话三则
听风听雨过清明 吟诗诵词话相思
永远唱我的好花红
好花红
南园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