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性探析
2018-03-07李翠荣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李翠荣 刘 丹(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性分析
(一)意识形态文化性的内涵
从词源学方面看,“意识形态”一词来自希腊文“iδεа”和“λóγοs”两个词,对应于idea(观念)和logos(逻各斯),理解为观念的学说。这一术语的最早提出者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特拉西,他将意识形态作为世界观和哲学,此后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争论。英国学者大卫麦克里兰说过:“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探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容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马克思的这句话充分指出了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它不仅充当了阶级划分的媒介,而且也参与社会治理和文化建设,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固和发展,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恩格斯也曾指出“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是一种现实的力量,这种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影响”。虽然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物对这一概念的看法不同,但其中仍有很多相似之处,总体可以将意识形态概括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民众所共有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它能够指导、约束被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思想行为,实现统治阶级对社会的完全控制。”[3]
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化,意识形态是在人类和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因此文化中的意识形式包含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文化是意识形态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意识形态又是每个国家文化的核心,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意识形态的文化性是指意识形态的本质存在于各种文化现象中,并且通过各种文化现象表现出来。意识形态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形式和内容。意识形态的文化性表明了意识形态离不开文化根基,利用文化本身的魅力,提升国家意识形态在国民意识中的认同度,让意识形态真正地融进民众血液,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软实力。杨仁忠、卢晓勇在《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根基,学科基础和传媒机制》一文中指出:“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阶级意识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性。”[4]表明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离不开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相互巩固的关系,意识形态需要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和文化现象表现出来,文化建设需要意识形态背景作为支撑。
(二)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上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系统的、普遍的、大众的一种共同的愿望、动机、爱好等心理观念和思维方式,其表现是社会民众的一种心理积淀和心理定势,如仇富、仇弱、冷漠等心理;还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道德准则的遵守等,具有引导社会风气、改变生活方式的作用。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心理主要是指一种群众性的心理认同,而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人脑中存在的系统的、理论化的观念。如果说社会心理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定势,而社会意识则是外在表现出来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观念。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被统治者提倡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国家维系人心、稳定社会、保障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软实力。
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加上各种外来思想的不断涌入,必然形成多元化思想。多元思想的出现很可能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产生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我国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受到影响
郑永年在《再塑意识形态》一书中说过:“中国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国家意识形态,执政党坚持自己的意识形态,并且力图把此强加于社会之上,而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并不相信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并且往往加以抵制。”[6]我国意识形态的衰落使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受到影响,意识形态这种“软”力量的下降也同时削弱了中央统治的“硬”力量的执政效率,这就意味着执政党和社会平民阶层之间的沟通无法有效进行,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冲突凸显了出来。一旦社会对政府失去信心,执政党的领导能力将大大下降,一个政党如果缺乏这种对意识形态的整合和引领作用,就会变得被动,被社会思潮带领着走。不同的集团往往不断诉诸于对他们利益有帮助的意识形态,那么这些意识形态是零散的,具有盲目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对社会缺乏说服力和凝聚力,更不能引领社会的大方向。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意识形态思想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受到西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严峻挑战,其不仅会动摇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主体地位,还会影响国际关系和国家命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改变着中国的社会经济,一部分人甚至包括少数党员干部信仰缺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趋利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执政党的纯洁性有待增强。这时如果其他逐利性非主流意识形态乘虚而入,自律性弱的执政党和没有较强辨别能力的部分中国普通民众很可能被唯利主义思想或者极端势力利用,造成社会的动乱,毁坏国家安全和民族和谐。意识形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观念的集合,是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没有了正确意识形态的引领和指引作用,人类将找不到自己的信仰,会变得无所适从。民众会在利益熏心的时代失去最基本的社会良知,社会秩序就可想而知了。
(三)传统教育引导面临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教育模式面对网络媒体强力度的信息输出显得势单力薄。利用互联网的快捷和便利,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大大加深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应对网络新媒体信息输出渠道。习主席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7]可见,互联网的高效利用在我国意识形态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教育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类的欲望,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丰富现代教育的途径和内容,则会造成意识形态的真空现象,后果不堪设想。
三、我国意识形态文化育人的软实力提升策略
(一)加强全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整合国家意识形态
首先,执政党需要明确政党意识形态和国家民众意识形态的距离和区别。如果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不能切实反映和代表国家民众的普遍利益,而是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加于民众之上,并视为国家意识形态,则不容易在民众中产生共鸣,从而也得不到有效的回应。因此,执政党意识形态需要向国家意识形态靠拢,巩固执政党的领导地位。我国古代“需治国,先修身”的治国理政方略值得我党借鉴和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国土和民众的血液,是被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基础,执政党加强全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而且也让执政党意识形态更能代表社会普遍利益。其次,执政党意识形态应该体现其先进性和进步性,接受国家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意识形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但如一味跟随国家意识形态,则无法突出执政党的领导作用,所以执政党在接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应高屋建瓴,起到引领的作用。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信仰追求,执政党要在尊重各民族不同信仰的前提下,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信仰的部分,发扬积极向上的文化,从而确立实现各阶层和各民族所公认的共同价值和道德追求。
(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丰富意识形态本身的文化性
首先,转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呈现方式,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和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8]如果将不通俗易懂的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和情怀以音乐、戏曲、广告、标语等方式表现出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被世人传唱和熟知,不仅有利于提升民众的欣赏水平,还能巩固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其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乡是孩子社会关系的起点。如果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家训家风、民风民俗、节日纪念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教育方式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也让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更加根深蒂固。因此,应引导各位家长重视家训家风的组建意识,将孝道、诚信、感恩、助人等传统美德通过家训家风等潜移默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以让孩子的成长环境伴随正确的道德修养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民风民俗和传统节日,要有选择性地继承和宣扬,一些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道德的约束力,维护社会稳定。最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依法治国建设实践的对接。法律是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没有法律的保证,只能靠道德自觉表现出来,而自觉的约束力比较弱,若让道德法制化,会更容易让公众信服和被约束。
(三)把握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实现的机遇
首先,提升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时代的说服力。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传播先进文化、深化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并对人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因此,其成为各种思想的集散地,而国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技术向我国公众实施意识形态的入侵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为了巩固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9]因此,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大平台,净化我国意识形态国际和国内大环境。其次,完善国内外意识形态网站建设,网站建设不仅可以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还可以加强文化建设,拓展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高校意识形态网站的安全教育,由于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容易被非官方意识形态拉拢,高校应该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从而为我国文化建设和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手段。
综上所述,要大力建设国家意识形态,需着重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各民族的核心价值和共享价值,利用根深蒂固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国意识形态内容。在国际上,要突出中国的核心价值及与其他国家的共享价值,坚持我国人民正义谦和之道,树立友好和善的国家形象。“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我国意识形态只有“感国运之变化,发时代之先声”,才能符合“修文德以来之”的精神,才能充分彰显我国意识形态的活力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