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界面视角下的汉语运动事件表达初探

2018-03-07李烨樊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文化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界面汉语学习者

李烨樊(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一、界面概说

“界面”最早在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中就出现过,根据索绪尔的思想,“界面”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交接,是二者任意性关系的体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界面研究始于乔姆斯基,在生成语法理论中,语言被看作独立于认知能力的自足系统,由语音、语义、句法和语用等几个相对独立但又彼此衔接的模块构成,模块与模块间存在着界面,界面通过连接规则发生作用。

界面思想的提出,让学者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去审视语言,界面的研究得以深入语言的本体层面,其又有“狭义界面”和“广义界面”之别。狭义的“界面”指语言内部各组块间的联系,广义的“界面”则指语言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间的联系或指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国内学者褚孝泉认为,界面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早已超出了语言本体的范围,其可以用来分析一系列与语言或与语言研究有关的现象。基于此,褚孝泉(2013)提出了语言和思想、语言和文化、语言和语言这三个新的界面,对语言和人的思想之间的关系、文化在语言结构中的沉淀及交际中不同语言相遇的情形做出阐述。[1]

二、运动事件的构成及分类

Talmy(2000)将运动事件定义为“一个包括运动和状态的连续的场景”,是“在空间中一个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基本位置移动”。Talmy指出,一个运动事件包括图形、背景、路径、运动等四个内在的概念成分。[2]例如,在句子“铅笔滚下了桌子”中,“铅笔”是图形,“桌子”是背景,趋向动词“下”表示路径,动词“滚”编码运动及运动的方式。

运动事件根据位移特点可以分为位移运动和自足式运动。位移运动是指在空间中物体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位置移动,如“他从客厅跑到了厨房”,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而自足式运动则指物体在某一空间点的运动,如“鸟儿在树上摆动着翅膀”,物体的空间位置基本保持不变。一般说起运动时,人们会马上想到位移运动,因为位移运动表明了一种清晰、简单、界线明确的空间方位结构。

此外,根据语言如何编码运动事件的主要成分,Talmy(2000)从类型学的角度把语言划分为卫星框架语言和动词框架语言。卫星框架语言中,运动事件的核心架构,即路径,是典型的由附目成分编码,主要动词表示运动与运动方式,如英语、德语;动词框架语言中,主要动词编码运动与路径,方式及原因往往由状语或动名词等单独的句子成分表达,如法语和西班牙语。英语中运动和运动方式的表达多由主动词run,crawl等表示,路径由up、across、into等介词短语和小品词表示,而法语中运动和运动路径的表达由monte、descend等主动词表示,方式由en courant等动名词结构表示。

Talmy的二分法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他们指出二分法没有考虑到关于方式和路径表达的语际差异。例如,连动式语言(如汉语)很难归入到S-语言和V-语言中去。基于此,Slobin(2004)提出还存在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即均等框架语言,这类语言在描述运动事件时的方式和路径都是由均等的语法形式表达。例如,汉语表达运动事件时多用连动式结构,最多三个动词连用,分别表达方式和路径,并且没有明确的形态标记指示主要动词。“我跑出了厨房”一句中包含连动式动词结构,第一个动词“跑”表示运动的方式,而第二个动词“出”为编码运动的路径,两个动词有着相同的句法分量,而且在句子中均可单独使用。在描述运动事件时,均等框架语言既不同于主动词编码运动与路径的V-语言,也不同于主动词编码运动与方式的S-语言,而是将运动路径和运动方式通过同等分量的语法形式来表达。[3]

三、实证研究

汉语和英语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语言,在运动事件的表达上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别。先前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多是针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如何习得英语运动事件,但未成定论,本研究试图探析不同水平的美国汉语学习者如何表达汉语运动事件,以及母语言语思维模式是否影响其汉语表达运动事件的方式。

(一)受试

共102位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参加了本研究。其中,美国富布莱特项目的学生34名,美国CLS语言项目的学生34名,美国圣母大学暑期项目的学生34名。102名学生按汉语学习时长被分为低、中、高三个水平组。为确定三组受试确实属于汉语水平不同的学习者,本研究通过一篇完形填空测试对102名受试的汉语水平进行了测试。

(二)数据收集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无字图画书《青蛙,你在哪里?》(Mayer,1969)来收集,此图画书是关于小男孩和他的小狗寻找青蛙的故事,涉及丰富的运动事件。故事包含很多不同场所的背景,如开始时的屋子、小男孩掉入的池塘等,故事特点有利于获取学习者描述运动事件的语料。

受试首先完成背景问卷调查和完形填空测试,然后阅读“青蛙故事”无字图画书,最后要求将图画故事用汉语描写出来。每位受试的书面描述被切分为子句,然后再从中识别出描述运动的句子。结合研究问题,数据分析从运动动词类型频率分析、背景信息分析及物理场景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4]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1.方式动词的使用

英语中几个意义更加详尽的动词往往对应一个汉语方式动词。那么,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是如何使用方式动词表达自主性运动事件的呢?在描述“青蛙跳出罐子”这个场景中,低水平组使用的均是“跳”或“走”等,其中“跳”被使用了20次,在该组所使用的动词中占80%;中间水平组使用的动词主要有“跳出来”“爬”“离开”“逃走”,其中,“跳出来”和“逃走”使用得最多;高水平组使用的动词包括“逃离”“跳出来然后逃走”“蹦出来”,其中,仍以表达“跳”和“逃”的词使用最多。通过对受试所用方式动词进行分析发现,低水平组使用的方式动词是三组受试的共同词汇,只有高水平组使用了少数具体方式动词。

2.背景描述

在分析背景描述时,研究者一般区分较多背景句和较少背景句。本研究依据这一区分分析了“青蛙故事”中受试对背景信息的描述,三组水平较多背景句的使用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按汉语水平由低到高依次为49%、65%、79%,即高水平组与汉语本族语人士使用的较多背景句相当,而低水平组和中间水平组与汉语本族语者差异较大。

3.物理场景描述

英语等卫星框架语言更多关注沿路径进行的动态运动,倾向于对运动轨迹进行细致描述,场景则需要从语境推断;而均等框架语言的汉语则使用静态场景和动态运动相结合的混合描写模式。例如,在“小狗和小男孩一起掉下悬崖,好在悬崖下有个水塘”片段中,前一句的“掉下悬崖”是动态运动,而后一句的“悬崖下有个水塘”是静态场景。本研究的三组受试对场景的描述情况如下:低水平组4人(12%)有静态描述,中等水平组有6人(21%),而高水平组有8人(25%)。这说明水平越低,学习者越容易受到英语运动事件描述的影响,而高水平的学习者对物理场景的描述接近汉语模式。

通过整合实验数据,本研究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在表达自主性运动事件时有如下特点:(1)随着汉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逐渐使用更多的方式运动动词,但大多数动词属于一般的日常方式词汇;(2)在背景描写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越高,使用较多背景句表达背景信息的选择就越多,且在对一些精细片段的描述中,仅有高水平组学习者表现出使用事件合并手段的能力;(3)在物理场景的描述中,学习者多会受母语思维的影响,高水平的学习者可使用接近汉语模式的特有的静态场景描述和动态运动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四、结语

本研究从方式动词的选择、背景信息的分布及物理场景的描述等方面考察了学习者对汉语自主性运动事件的书面描述情况,归纳出学习者在表达自主性运动事件时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一方面是受到了学习者汉语水平高低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其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英语运动动词思维模式相关,如一般方式动词的使用、物理场景的描述方式等无不受到英语语言思维模式的影响。从界面的视角看,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说明语言会影响到人的认知思维。但本文对运动事件的研究仅是初探,至于不同语言在运动事件编码上的类型差异是否会影响到二语学习者非言语的认知行为,依然有待后续研究进行更加系统深入的调查。

猜你喜欢

界面汉语学习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基于FANUC PICTURE的虚拟轴坐标显示界面开发方法研究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电子显微打开材料界面世界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