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运用
——以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例
2018-03-07李纪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三亚572022
李纪岩 宁 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高度重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此,本文以海南为例,探索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海南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海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华侨文化,这些区域文化资源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海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冼夫人在海南平定匪乱,促进族群和谐,引进移民发展经济文化,深受海南人民爱戴。1300多年来,海南民间每年都举行“军坡节”纪念、祭祀冼夫人。周恩来总理称冼夫人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巾帼英雄”,江泽民同志号召大家学习冼夫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精神。宋末元初黄道婆在海南期间,融合黎、汉纺织技术,加以改进、传播,成为杰出的棉纺织家。明代琼籍政治家海瑞清正廉洁、为民请命,被誉为“海青天”“南包公”。冼夫人庙、五公祠、东坡书院等丰富的海南历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海南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琼崖革命纵队从1927年椰子寨战斗掀起全琼武装总暴动,到1950年接应解放军解放海南岛,“孤岛奋战,坚持二十三年红旗不倒”[2],创造了伟大的琼崖革命精神。琼崖“红色娘子军”英勇作战,威震海南,以事迹改编的芭蕾舞剧,成为海南红色文化的名片。1950年渡海战役时,解放军“木船打军舰”,成功登陆临高角,创造了我军战争史上的奇迹,后来被拍摄为电影《碧海丹心》。这些海南特色红色文化资源,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万泉河水》等海南题材红歌经典,都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财富。
海南是传承海洋文化的主课堂、国家海洋安全的桥头堡、海洋强国战略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3]把海南先民经略南海的《更路簿》文化、海南渔民世居海上的“疍家文化”、融合了海洋民俗和海权思想的祭海文化、维护国家海权的海洋军旅文化,以及海洋科技文化、“海上丝路”文化等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文化意识、海洋文明观念、国家海权思想和海洋强国理念。
“生态文明”最能体现海南的特色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4],希望海南以“生态文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海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质量长期是“优”。碧海银沙、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热带风光成为海南最大的软实力,不仅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还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依托海南卓越的生态文明资源,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成为海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
汉、黎、苗、回等多民族文化相映成辉是海南文化的特色。以黎族为例,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文化,有崇尚善良和爱情的“鹿回头”文化,也有渗透在建筑、服饰、节庆中的各种民俗文化。每年“三月三”节前夕,黎族人民都会赶到黎祖大殿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袍隆扣”,以感恩先祖,祈求国泰民安、福泽万代。改革开放以来,内陆移民加快了海南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民族文化。新时代如何在民族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海南是我国第三大侨乡,华侨文化资源丰富。海南现有常住人口不足1000万,但“海外琼属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300多万人”[5]。尤其是海南文昌,海外华侨100多万人,超过祖籍地人口。华侨文化广泛渗透在海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海南“骑楼”老街是典型的华侨建筑文化,海南“老爸茶”是特有的华侨餐饮文化。琼剧《下南洋》展现了海南先民下南洋的历史。文昌宋庆龄生平陈列馆生动展现了宋氏家族为代表的海南华侨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鼎力支持。以爱国爱乡为内涵的海南华侨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载体。
二、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推动教书育人
海南丰富的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要积极将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书育人的实效性。
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课堂教学。首先,以“海南故事”演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引导大学生对海南文化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的理解。其次,组编《海南文化与海南精神》等乡土教材,开设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程“海南文化与海南精神”,开展系统的区域特色文化教育。再次,在教学理念与方法上,把区域文化资源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课程体系,运用各种教学要素引领学生认同区域特色文化中蕴藏的有关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通识课课堂教学。首先,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必要的学分与学时,为开展海南文化通识教育提供依据。其次,培育通识公选课程,以区域优秀文化滋养大学生。例如,从艺术类课程群中引申出《海南红色艺术欣赏》课,从历史类课程群中引申出《海南历史文化概论》《海南民族文化概论》课,从文学类课程群中引申出《海南文学专题研究》课,突出海南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引领当代大学生品味、体验海南特色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课堂教学。首先,教师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运用海南文化元素。比如,在体育专业教学中,创设“黎族竹竿舞”等运动项目,引领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学中体味海南文化。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创作黎、苗特色乐、舞、剧,引领学生在艺术专业学习中演绎海南文化。其次,以富有区域特色的“学科史”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海洋学科史中,从海南渔民世代传承的《更路薄》等历史文献,讲到当代中国海洋科学家的深海、远洋探索,培养学生的海洋安全意识、海洋强国理念,学习海洋科学家严谨治学的作风。
三、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加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有效途径。构建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规划设计能够体现海南文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标识系统。以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为例,校标应体现“海南”“热带”“海洋”特色。校风应体现海南人民的朴实民风、海南特区的锐意进取、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和海洋科学的探索精神。校训应突出弘扬海洋文明和专注海洋科学的时代责任,体现对海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类海洋文明的转化。校内道路、楼宇尤其是标志性建筑的命名,也应与校标、校风、校训相结合,使海南文化特色无处不在。
其次,建设特色鲜明的场馆设施和多媒体平台,全面推进海南特色(红色、民族、华侨、生态、历史、海洋)文化“进校园”。比如,建设海南特色文化展馆,展示相应文化资源,为实践教学提供便利;建设海南特色文化文献收藏与研究中心,为学术研究奠定基础。针对海南特色文化,建设影院、剧院、音乐厅,编排、演出、放映有关影视剧,以特色文化陶冶大学生。在学报开辟海南特色文化研究专栏,打造学术平台;在校报开辟海南特色文化宣传专栏,营造海南特色文化育人氛围。建设海南特色文化专题网站,以海南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校园网络。
再次,在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海南特色文化“进大学生头脑”。一是通过校园电台、电视台播放《请到天涯海角来》《万泉河水》等海南元素歌曲。二是组织海南特色文化资源宣讲团,以生动感人的“海南故事”感染大学生。三是组织大学生开展《碧海丹心》《海外赤子》等海南题材影视剧赏析活动。四是组建海南文化学习、研究社团。五是拍摄海南文化电视专题片,编辑海南文化丛书。六是把《红色娘子军》等艺术经典搬上校园舞台。通过这些海南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德育与美育的融合,使大学生在情理交融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最后,做实海南特色文化系列活动。一是举办“大学生海南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弘扬主旋律。二是把德育与体育结合起来,在运动会中融入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在民族特色体育竞技中体会海南文化。三是组织“爱我海南”演讲比赛,让学生在理论学习、文化熏陶、内心认同的基础上传播海南文化。四是举办海南文化高端论坛,邀请国内外文化名家深入研讨海南文化。五是评选表彰文化育人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文化建设精品项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动作用。
四、海南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助力实践育人
教育部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6]高校要善于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文化育人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承优秀文化、锤炼品质意志、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首先,要明确目的,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海南文化,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爱海洋的深厚感情和正确的价值观。要积极组织学生赴海南历史文化基地实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赴海南红色文化基地实践,培养爱党、爱军、爱国、爱人民的情感;赴海南海洋文化基地实践,培养海洋意识,增强海洋强国理念;赴海南生态文化基地实践,身体力行生态文明价值观;赴海南民族文化基地实践,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赴海南华侨文化基地实践,感受、学习和弘扬华人华侨的爱国热情。大学生赴海南特色文化实践基地考察、实践的过程,也是经由对海南文化的学习、体验、实践,由知识向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步转化的过程。
其次,要完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参加社会实践。学校要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和实践育人的高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到文化育人基地从事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的课时、学分、进程。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四年走遍海南历史文化基地、红色文化基地、海洋文化基地、生态文化基地、民族文化基地和华侨文化基地,对海南文化形成系统的、整体的认识。
最后,要加强组织领导,全员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学校层面成立社会实践领导小组,协调党委学生工作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后勤处、财务处、保卫处等机构,主动开展校地合作,积极在海南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和华侨文化聚集地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支持与后勤、安全保障。每次活动,校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都要制定好实施方案,督促各学院做好落实。同时,各二级学院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做好社会实践基地的日常维护,组织好社会实践方案的贯彻落实。
总之,要高度重视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把区域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渗透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诸环节。同时,还要健全一系列保障机制,确保“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顺利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