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学术论文引言中引用的修辞劝说对比❋
——基于英汉应用语言学期刊论文的分析

2018-03-07杨建新复旦大学李平艳

外语与翻译 2018年2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英汉汉语

杨建新 复旦大学 李平艳

四川外国语大学

【提 要】本研究从“作者立场”、“文本融合”及“作者融合”维度,结合引言的三个语轮,对比分析英汉学术论文引言中的引用。结果发现,英汉学术论文在总体引用数量、作者态度、文本融合和作者融合四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汉语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引用来“建立研究领域”,而英语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引用来“创立研究空间”,两者在“宣布当前研究”时引用都较少。与英语相比,汉语更倾向于认同某类研究,并采用作者非融合和信息非融合的方式为当前研究积极辩护。

1.引言

学术论文中的引用(citation)做为一种重要的互文性(Bazerman 1988)资源,对作者建构观点和整个语篇信息十分重要。引用可以压缩或放大语篇中不同的声音,增加所述语篇的可信度,Gilbert早在1977年就这样描述论文中引用所起的劝说作用:

引用的一个目的就在于为作者在文章中采取的立场提供依据……引用还可以展示研究结果的创新性……引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在论文的结论部分,揭示研究结果的启示作用和实践意义……总之,引用就是以这些不同的方式,增加论文的劝说效果。(Gilbert1977:116)

对于学术论文中引用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类是关于学术论文中引用数量的研究(Coffin 2009;Hyland 1999,2002;Fløttum,Dahl&Kinn 2006);第二类是对于引用时词汇语法特征的研究,包括转述动词(Hyland 2002;Bloch 2010)、转述句子结构(Hyland 1999;Jalilifar 2002)及时态(Davidse&Vandelanotte 2011)。目前对于学术论文中引用所起的作用的关注并不多见。Coffin(2009)从对话介入角度指出引用可以起到拓展或压缩对话空间的作用,但其重点在于论文中不同的声音如何被引入,对于引用所起的具体作用并未做详细分析。

学术论文从摘要、引言、研究设计到讨论和结论,各个部分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各个部分的引用和其承载的功能也具有不同特点,因此在讨论学术论文中的引用时有必要进一步观察每个部分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本文选择学术论文的引言为研究对象,而引言作为学术论文的开篇,起着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研究空白和介绍论文主题的作用(Swales 2004),可以引发读者关注、决定读者是否进一步阅读(王小唯、吕雪梅、杨波、潘启树2003;徐有志、郭丽辉、徐涛2007),从而进一步影响论文的发表和成果的推广。现有对于学术论文引言的研究已取得两点重要发现:一是引言有独特的语轮功能结构(Swales 2004),二是作者在引言部分通过词汇语法、语篇和语际资源可以达到实现修辞劝说的目的(马静、祁亚伟2016)。然而,现有研究对于引言部分的引用的特点,以及在不同的语轮中引用的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功能却鲜有论述,对于不同文化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引用对比则关注更少。

关注英汉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引用的不同,一方面可以了解学术论文引用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可以为汉语作者向国际期刊投稿提供参考。本文尝试对比英汉学术论文中引言部分的引用,具体包括引用的异同、功能和引用时的策略操控。在对比分析时,文章将引用放置在学术论文引言的三个功能语轮中,通过语轮和引用形式来观测引用在引言部分实现的具体功能。

2.理论框架

本研究借助CARS(Swales 2004)模型和对话介入分析模型(Dimensions of dialogic engagement)(Coffin 2009),探讨英汉学术论文引言中引用的修辞劝说功能。引言中的不同语轮分别对应着引言部分不同的功能单位,将引用放置在语轮中来研究,CARS为观测引言部分引用的语篇功能提供了有力参考。对话介入分析模型为从引用立场、被引作者、被引信息三个维度描写引用提供了一个统一框架。

2.1 CARS

Swales(2004) 在新的 CARS(Create-a-Research-Space)模型中,将典型的学术论文引言归纳为三个语轮(moves)。语轮1为建立研究领域;语轮2为创建研究空间,其又可分两个语步(steps),第一步为显示空白或继承前人,第二步为积极辩护;语轮3为展示当前研究,包括提出目的、展示问题或假设、阐述定义、总结方法、宣布主要结果、揭示研究价值、描述论文框架七个步骤,这七个步骤只有提出研究目的为必须步骤,其它步骤在文章中的位置灵活且不是必须出现。

2.2 对话介入分析模型

Coffin(2009)依据评价理论的介入视角(Martin&White 2005),建立了学术论文中不同资源的分析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作者立场(writer stance)、文本融合(writer integration)和来源性质(nature of source)三个方面。Hu&Wang(2014)在对比分析英汉学术论文中的引用时将第三类“来源”修改为“作者融合”(author integration),本研究采用Hu&Wang(2014)修订后的框架,将作者维度纳入到分析框架后形成作者立场、文本融合和作者融合三个维度。

2.2.1 作者立场

作者立场表示作者在引用时对所引成分所做的一种评价,包括中立引用(acknowledge)、疏远(distance)、同意(endorse)、竞争(contest)四个方面。中立引用指在引用中作者采取中立的立场,对被引文献不做评价。疏远指和被引文献拉开距离,使其更容易被评论。同意指作者赞成被引观点,竞争指作者对被引文献的观点提出质疑或反对。

2.2.2 文本融合

文本融合揭示所引命题和文本的融合程度,包括插入(insertion)、同化(assimilation)及插入 &同化(insertion&assimilation)三个方面。

插入指被引信息直接插入,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直接引用。

同化即作者通过转述和总结等手段将被引信息融入到所引文本,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同意转述。

同化&融合指所引用文本既有转述成分又有直接插入的成分。

2.2.3 作者融合

作者融合指被引文献的作者在文章中的出现形式。包括融合和非融合。融合指所引文献的作者是引用句的一部分,非融合指所引文献作者以括号、脚注、尾注等形式出现在文章中。

3.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1)英汉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引用时,在引用数量、作者立场、文本融合及作者融合等方面存在哪些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的语轮中实现了怎样的功能?

(2)英汉学术论文引言的引用中,作者可以对引用实施怎样的操控来实现引言的修辞劝说?

3.2 语料来源

本研究以英汉应用语言学论文为案例,建立英汉两个学术英语引言语料库。汉语和英语学术论文的引言均来自核心期刊库。汉语语料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英语语料来源于Applied Linguistics(AL),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MLJ),TESOL Quarterly,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Writing。为了控制文章主题和研究类型对结果的影响,所选文章的主题均为“第二语言习得”类实证性论文。为了控制发表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所选引言的文章均发表于2016年。每个期刊选取2016年文献各6篇,英语学术引言语料库30篇,汉语学术引言语料库30篇,共计60篇。

3.3 语料标注

本研究采用UAM Corpus Tool 3.3g为语料标注和分析工具。标注分两步,第一步先标注每个引言的语轮,即m1(创立研究领域)、m2(建立研究空间)、m3(宣布当前研究)。第二步标注每个语轮内的具体引用特征。为保证标注的准确性,整个标注由两名研究人员同时进行。在两名研究人员在对各自标注进行三次核对后,相互交叉核对,并对不一致的地方讨论修改,最后形成统一的标注。

4.结果分析

4.1 英汉学术论文引言中引用的差异

这一部分将讨论英汉学术论文在引用数量、作者立场、文本融合及作者融合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引用差异在不同的语轮中所实现的功能。

4.1.1 引用数量

表1为英语和汉语引言的引用数量对比。由表1可见,英汉学术论文中总体引用数量相当,汉语学术论文引言总共241次引用,英语为249次引用。英语总体引用数量高于汉语,这与Taylor and Chen(1991)以及 Hu&Wang(2014)对英汉学术论文整体引用数量的结果一致。

分语轮来看,汉语在第1语轮高于英语,英语在第2和第3语轮的引用上高于汉语。从单个语言内部3个语轮的引用资源的分布比例来看,汉语为 m1>m2>m3,英语为 m2>m1>m3。可见,在引言结构内部引用资源的分配比例上,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汉语更倾向于分配更多的引用资源给语轮1,而英语倾向于分配更多的资源给语轮2。两者都在语轮3分配的引用资源最少。结合Swales(2004)对各个语轮在引言部分的功能描述可以看出,汉语学术论文在用来回顾相关领域的背景和前人研究时分配更多的引用资源,进而建立研究领域;而英语学术论文倾向于在指出现有研究的缺陷和有待完善之处时分配更多的引用资源,进而创立研究空间。

进一步观察语料发现,英语和汉语学术论文引言中首句引用的篇数各为16篇,首句引用概率为53%。其原因可能是学术论文引言的开篇起着向读者说明撰写理由、概括论文主题的作用(徐有志等 2007;杨林秀 2015;韩金龙 2016)。由于引言的篇幅和字数限制,再加上编辑和读者快速浏览文章的需要,研究者在引入当前研究时需要以更有效的、直接的方式引入研究话题。首句在提及研究话题时引用现有相关研究,可以在语篇首句建立起有效的互文性。这种互文性将当前研究置于现有研究的网络中,使作者与其它作者、本研究与其它研究迅速关联,理清当前研究所涉及的背景,进而直接创立研究领域。如下面两例1:

例1 词汇的语义加工和习得是心理语言学和二语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语义相近或相关的跨语言同/近/多义词的习得又是二语词汇学习和加工中的难点(Hatch&Brown 1995;Degani et al.2011;Liu 2013)(C5)。

例2 Concerns about the use of only one select English accent for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L2)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evalent(Harding 2011;Taylor and Geranpayeh 2011;Abeywickrama 2013)(E2).

例1和例2涉及两个命题:词义相近的多义词跨语言习得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热点和难点;学界对于第二语言听力测试时的语音标准选择问题越来越关注。作者在开篇引入“语义相近词或多义词的习得”和“第二语言听力测试中的语音标准选择”时,分别各引用到三项已有的权威研究。如果删除这些引用,整个语篇意义的完整性不会发生改变。然而,从修辞效果讲,整个引用对命题论断成立的强弱程度和可信程度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句命题的成立,又可以为语轮2提出已有研究不足及语轮3提出当前研究打下基础。两个命题中引用的出现,设立了已有权威研究的背景,将当前研究置于已有研究的背景之下,使当前作者与被引用作者形成一个共同体,让已有研究的权威性替作者说话,使作者提出研究理据的“声音”得到加强,进而达到在首句为当前研究积极辩护、凸显当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的目的。

4.1.2 作者立场

在作者立场方面,英汉学术论文都以“中立引用”为主,即在引用过程中作者在多数情况下倾向于保持客观中立,不对引用做出态度上的倾向。学术论文引言的主要交际目的在于提供研究背景并提出当前研究(Swales 2004),这一部分尚不涉及当前研究的成果,作者的“声音”与引入的声音不存在观点性的冲突,其功能在于介绍和佐证,而不在于强力推介作者观点,故多数引用都是中立引用。如在例3中,从作者立场来看,作者在讨论会话幽默的相关研究时只是以间接方式提及已有研究对于口语技巧的强调,未对相关研究作者态度做出倾向性评论。

例3 Most studies focus on conversational humor,which reflects the general tendency to prioritize oral skills bot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research and practice(Kern&Schultz,2005;Manchón,2011;Rubin,1990;Weissberg,2006).(E7)

除了“中立引用”,英汉引言都会使用少量的“同意”和“竞争”。从不同的语轮来看,英语和汉语均在语轮1使用少量“同意”,语轮2使用少量“同意”和“竞争”,语轮3只使用“中立引用”。在语轮1,英汉引言除了“中立引用”外,还会对少数引用表示观点上的赞同,进而快速创立研究领域。在语轮2,作者会认同一些引用,与一些引用形成观点上的竞争。英汉引言的“竞争”都出现在语轮2,作者通过竞争性的引入,来指出现有研究的局限性,进一步宣称研究空白,为语轮3“宣布当前研究”奠定基础。语轮3的引用主要用来宣布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案,因此英汉引言都会仅使用中立立场。

从两种语言对比来看,除了在语轮1,汉语论文的“同意”高于英语外,其它维度英语均高于汉语。这说明,与英语相比,在介绍研究背景时,汉语学术论文更倾向于对已有研究表示出认同趋向。Bloch and Chi(1995)和Hu&Wang(2014)的研究也发现,汉语学术论文在引用时,较少显示出批判性引用。这可能与两种文化有关,汉语文化更加注重人际和谐,直接批判性的引用会伤害被引用者的“面子”,引发人际冲突(Hu&Wang 2014);而英语文化更加注重对于知识的争辩和对既有知识的批判(Tweed&Lehman 2002)。

4.1.3 信息融合

在信息融合方面,英汉引言的多数引用都以“同化”的方式,即被引用信息都以转述的形式融入到作者的主体引言中,这与 Hyland(1999,2000)的研究结果一致。引用时对信息采取同化的方式,可以做到整个语篇信息均来自作者,进而显示作者对整个研究领域熟悉掌握情况,凸显作者在这一领域的专家身份。不同之处在于,英语在使用“同化”这一维度上高于汉语,汉语在使用“同化&插入”这一维度上超过英语,这说明汉语更倾向于使用被引用的原文信息。“同化&插入”的引用在汉语中共出现4次,语轮1出现3次,语轮2出现1次;英语中出现2次,全部在语轮2中。通过对汉语中4例“同化&插入”的观察,发现其主要作用在于引用概念及引用观点两个方面,例子分别如下:

引用概念:

例4 词块是指语言中“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整体存储、整体提取,无原则语法生成和分析”(Wray 2002:9)(C12)

例 5 Ellis(2003)认为“基于任务”中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是课堂活动的驱动力…(C14)

引用观点:

例6 陈开顺(2002:16)曾呼吁外语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动性在语言能力中的地位”。(C18)

例7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不容乐观,“学生对英语写作教学的满意度低,兴趣不高(蔡慧萍&方琰,2006:24)……鉴于兴趣的重要性,本文研究者认为应把写作兴趣的培养提到外语写作教学的议事日程上来…本文旨在探讨激发大学生于语写作情境兴趣的有效手段……(C20)

英语中的这种引用出现2次,观察其功能,主要也用于引用概念和引用观点。

引用概念:

例8 These voices pointout that itwould notbe practical for each form of an assessment to include every type of accent that could be encountered in the target language use domain,which refers to the'situation or context in which the test taker will be using the language outside of the test itself('Bachman and Palmer 1996:18)(E2)

引用观点:

例9 Through'repeated rites of passage to adult discourse('Blum-Kulka 1994:45)(E3)

结合“同化&插入”出现的语轮和功能可以看出,在语轮1建立研究领域、介绍已有研究背景时,汉语学术论文更倾向于以部分直接引用原文的方式,凸显权威概念和观点。权威概念的引入可以从两方面建立研究领域:一方面可以迅速定位当前研究核心概念的所指,避免因概念不清而产生的模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已有文本的互文关联,聚焦到当前研究话题,指明当前研究的归属。如例4、例5通过部分引入原文信息,给“任务”和“词块”以权威定义,迅速定位研究核心概念的所指,并将当前研究归属到二语习得任务和词块研究的行列中,进而引入研究背景。观点的引用通常直接用来宣称某项研究的重要性,如例6中直接引用专家呼吁,引出当前研究话题“自动性在语言能力中的作用”。

在语轮2指出现有研究局限时,汉语也倾向于以部分直接引用观点的方式,而这种引用不是以反驳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某研究者指出现有研究存在局限的方式,如例7直接借被引用文献的观点提出“写作兴趣不高”的论断,进而提出“培养写作兴趣的重要性”,最后再提出当下研究的核心议题———“学生写作兴趣”。

4.1.4 作者融合

在作者融合这一维度,英汉引言倾向于使用非融合的方式,即被引作者都不作为句子成分进入到引用信息,而是以尾注或括号的形式单独列出。两种语言相比,汉语在语轮1的数量高于英语,这可能与汉语语轮1总体引用较高有关。而英语在语轮2和语轮3上的引用频率都高于汉语。如例10中,被引用作者的信息Ortega以括号形式出现在引用后,未与主体信息融合。选择非融合的引用方式,可以起到强调信息本身而弱化被引用作者身份、凸显信息的客观性的作用,这与学术论文客观的特点相一致。

例10 句法复杂度指语言产出中句法结构的多样性及复杂性(Ortega 2003,2012)(C5)

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是:在作者融合式引用这一维度,汉语在总体引用及语轮1和语轮2中均高于英语(见表1),这说明汉语在引用时对作者身份的凸显频率高于英语。如例11被引作者直接作为句子施事在文章中得到凸显。

例 11 Ellis(2003)认为“基于任务”中的“任务”是……(C14)

分语轮来看,汉语的融合引用出现共48次,语轮1出现26次,语轮2出现21次,语轮3出现1次。英语中融合引用总共出现13次,语轮1出现3次,语轮2出现3次,语轮3出现7次。从融合式引用在单个语言内部的分布比例来看,汉语在语轮1最多,语轮2次之,语轮3最少,仅出现1次。而英语语轮1和语轮2分配的比例相当,语轮3最多,占到了一半以上。两种语言在第3语轮分配比例上的差异,说明英语学术论文更多地凸显被引用者的权威来“宣布当前研究”,而汉语则相对较少。进一步观察语料发现,语轮3的引用主要用来宣布当前研究工具,由此可见,英语学术论文更多地通过突出被引用者的信息来宣称研究工具的信度,而汉语则很少用到。其原因可能是汉语不突出被引用者信息来增加研究工具的信度,也可能是汉语学术论文对于研究工具的信度的描述在论文其他部分列出,不在引言介绍。为了进一步确认其原因,研究者观察了汉语学术论文对于研究工具的介绍,发现30篇论文中,有12篇介绍了研究工具,其中10篇采用非融合的方式,2篇采用了融合的方式;而其余18篇的工具介绍则在研究设计部分介绍。因此,可以得出,汉语学术论文在语轮3融合式引用少的原因在于研究工具的介绍在论文其他部分列出。

为了进一步确认汉语中高频率的融合引用的功能,研究者总结汉语中45例融合引用的功能,发现其主要功能为诉诸权威,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引用权威观点、引用权威研究及引用权威工具。

汉语学术论文会采取诉诸本领域权威专家观点的方式。这种诉诸方式包括引用权威专家观点,多以“某某指出、某某认为”等方式引证,如例12和例13:

例12 郑咏滟(2011:307)指出……蔡金亭(2015:59-60)指出……(C15)

例13 Skehan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C6)

第二种诉诸方式为引用权威研究,主要包括对研究本身的引用和研究结果的引用。这些引用都显示了作者对于当前研究领域的熟悉,可以在语轮1建立研究领域,也可在语轮2诉诸他人观点来宣称已有研究的空白,为进一步“宣布当前研究”提供理据,奠定基础。如例14中引用出现在语轮2,作者在引用Munro的观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外国口音大小的判断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直接宣布当前研究目的。

例14 Munro(2008)明确提出母语评判者与非母语评判者对外国口音大小的判断是否一致是在口音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外用权威观点揭示研究空白)因此,本研究以外国英语学习者为主要目标受试,调查他们对共同愿望事中外国口音的判断是否与母语者一致,并探索二语水平对非母语者判断外国口音的影响。(宣称研究目的)(C14)

例15出现在语轮1,作者在引言中的首句就引入Larsen-Freeman的研究,直接建立当前研究领域为DST。

例15 Larsen-Freeman(1997)开创了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简称DST)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的新视角。(首句引入DST概念)从此,国内外以DST为视角的二语研究层出不穷。(建立研究领域DST)(C15)

第三种为诉诸权威专家研究方案,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作者在语轮3介绍当前研究时,通常会援引权威领域专家的研究方案和工具,来证明当前研究工具的可信性。

例16 本文拟斟于建构主义读写过程模型、从Messick(1987)侧面效度整体观(C13)

英语中融合引用总共出现13次,语轮1出现3次,语轮2出现3次,语轮3出现7次。英语中的作者融合引用主要在语轮1引用相关研究,语轮2用来引出相关研究的局限性、语轮3介绍相关工具。

引用相关研究:

例 17 Munro and Derwing(2006)found that comprehensibility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segmental errors with high functional load…(E17)

引出研究局限性:

例18 One study that has approached this issue is Bylund et al.(2010)investigation of… However,since the participants…(E1)

引用研究框架:

例19 We address three primary research questions,previously posed by van Compernolle and Henery(2014:550)(E8)

对比融合引用的功能发现,融合引用在英汉学术引言中都具有引用相关工具和引用相关研究框架的作用。相比较而言,指出被引用研究局限性只在英语引言中有,而引用权威观点只在汉语引言中有。虽然英汉两种语言在融合引用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但汉语中融合引用的频率和总数远远高出英语。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学术论文中更倾向于突出被引用者的地位。这一点可能与中国人更加倾向于人际权威,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知识的权威有关。尽管学术论文的特点在于保持客观性,以描述客观知识为主,但在引言部分英汉语篇会采取不同的修辞劝说方式来影响目标读者。

4.2 学术论文引用中的策略操控

学术论文中的引用是一种显性的互文结构(Fairclough 1992)。在学术论文这个特定的场域中,作者通过引用在语篇内形成不同声音的多声性,这些声音有些与作者相一致,有些保持中立,有些形成反对。作者所书写的单个语篇通过引用,始终处于现有研究语篇的庞大网络之中,形成其中的一个节点,与这些研究形成一种“对话关系”(Bakhtin 1981)。

学术引用中的互文性有其特殊之处,这是一种作者策略操控下的显性互文结构。本研究发现这种策略操控主要与引用的方式、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和提供信息的意图有关,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当作者以概述式方式列举现有研究时,一般会采用态度中立、作者非融合和信息融合的方式,这种引用只在于列举呈现现有研究的网络状态,不对作者、信息进行凸显;第二种是当作者欲以详尽方式提及一些研究时,引用则会对作者进行融合式处理,凸显研究的执行者,通常以“某某研究了……”或“某某的研究……”;第三种是当作者拟引用一些观点为当前研究积极辩护时,通常倾向于采用作者融合和被引用信息直接插入的方式,以既突出被引作者,又突出被引信息的方式为当前研究积极辩护。根据上述具体的引用目的,作者在引言部分引用时,会对被引文献进行以下三种策略性操控。

4.2.1 立场选择

作者引用时的立场选择可以为“宣布当前研究”提供理据,是学术论文引言引用时的一种重要修辞策略。尽管英汉学术论文引言多数在引用时采取中立态度,用来提及某类研究,但这并不排除论文作者在引用时会选择相同的声音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也会选择不同的声音揭示其局限性,最终引用的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这种策略操控,达到建构自身观点的目的。两种语言相比,英汉两种在这种修辞操控上具有不同点。汉语论文更多地在引用时采用趋同倾向,来彰显一些声音,为自己的研究的必要性积极辩护,进而“宣布当前研究”的必要性。英语论文更多地显示趋异倾向,通过揭示某些研究的局限性来指出研究空白,“宣布当前研究”。

4.2.2 文本操控

作者在引用时会对引文文本实施不同的操控,主要包括引文文本是以直接插入的方式进入到作者的文章中,还是以一种转述的方式进入到文章中。在本研究涉及的引言部分,英汉语言多数都以同化转述的方式,进而做到引用信息与原有文本的融合,达到被引用文本的事实化(Coffin 2009),也达到作者熟悉这一领域的建构作用。不同的是,汉语学术论文更倾向于将引用文献文本直接插入,如在引入某个关键概念时,作者会采用“某某将其定义为……”的形式;在介绍研究局限时,会采用“某某说某一领域的重要性”等。这种情况下被引用文本的信息得到了凸显,为作者提供理据支撑。可见,在引用文本时凸显不凸显,凸显什么,作者会对其进行策略性的操控。

4.2.3 作者操控

作者会对引文文献的作者进行策略性操控,选择以融合的方式凸显被引作者或选择以非融合的方式凸显文本信息(Hyland 1999)。Weissberg&Buker(1990)将融合式引用称为作者凸显,非融合式引用称为信息凸显。在本研究中涉及的学术论文引言中,英汉学术论文多以不凸显引文文献作者的方式引用。但在汉语学术论文引言中,对于被引文献作者的凸显倾向较英语语篇更大,作者根据中国人更倾向于注重人际权威这一特点,有意地通过凸显被引作者权威来建构当下研究的可信性和必要性。另外一种被引作者凸显较多的情况出现在第三语轮,即“宣布当前研究”部分,其主要用来论证当前研究工具,进而达到建构当前研究信度和效度的目的。

5.结语

本研究通过作者态度、文本融合和作者融合三个维度,对比英汉学术论文引言中引用的修辞劝说。具体结果如下:

第一,从引用数量来看,英语学术论文的引用数量高于汉语。在每个语轮的引用数量上,汉语学术论文引言在语轮1高于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而英语学术论文引言在语轮2和语轮3高于汉语学术论文引言。

第二,从作者态度、文本融合和作者融合三个维度看,英汉学术论文引言中都倾向于以“中立”引用、“文本同化”和“作者非融合”为主。与英语学术论文不同的是,在文本融合维度,汉语更倾向于以“同化&插入”的方式引用,将被引用信息部分直接插入,凸显原文信息;在作者融合维度,汉语学术论文引言中的“作者融合”使用频率高于英语,汉语引言更倾向于凸显被引作者权威。汉语学术论文引言在引用时更倾向于凸显被引作者和被引信息。

第三,从引用功能来看,在“创立研究领域”、“占据研究空间”、“宣布当前研究”三个不同语轮的引用比例上,英汉学术论文引言具有不同点。汉语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引用在第一语轮“建立研究领域”,而英语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引用在第二语轮“创立研究空间”。两者在第三语轮“宣布当前研究”时引用较第一和第二语轮都较少。

第四,从引用时的策略操控来看,学术论文在引用时,会根据欲提供信息的详尽程度和引用的目的,从立场选择、文本操控和作者操控三个维度对所引文献进行一定程度的策略操控,进而达到在引言部分为当前研究劝说的目的。英汉两种语言在策略操控上显示出不同的倾向性,与英语相比,汉语更倾向于认同某类研究,并采用作者融合和信息非融合的方式凸显被引文献。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对于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写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论文作者在写作时可以根据投稿期刊语种的不同,有意识地在不同语轮分配引用资源,从“作者态度”、“文本融合”和“作者融合”三个维度采用不同的引用形式。汉语作者在面向国际英语期刊写作时,应该有意识地采用英语论文的“引用特点”,即采用“中立引用”,“信息融合”,“作者非融合”的方式,减少引用中的直接信息凸显和作者凸显。

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引用并非总是客观公正,作者在有限字数的引言部分会通过一定的策略操控“引用”,凸显一些“声音”,压制一些“声音”,最终强化自身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进而达到劝说读者进行阅读的目的。这对于学术论文的批判性阅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注释:1本文对例子部分的作者引用,用来说明学术论文的引证方式,故在参考文献部分不再列出。本文用C1代表汉语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第一篇引言,C2代表第二篇,其它依次类推。E1代表英语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第一篇引言,E2代表第二篇,其它依次类推。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英汉汉语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学汉语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通知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