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案艺术中“形”与中国绘画中“神”之刍析

2018-03-07谭晓明

文化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图案装饰图形

谭晓明

(辽沈战役纪念馆,辽宁 锦州 121000)

一、图案的起源

图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远古时代,人类在劳动之余冲动地将一些自然中的物象涂抹、刻画在使用的器物和洞穴上面后就形成了最早的古代图形。这是古代社会进步发展的产物,是一种图像化的符号。这些符号或者称它为图形,受地域文化的影响,经过千百年的演化,形成了各不相同的种类和风格。

我国对图形的使用虽然很早,但自发、随意的意味却很浓厚。根据史料记载,图案是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学习西方,接受了欧洲人的设计思想,认识到了图案结构是对于图形的一种理性认识,是对偏于感性化的图形进行了抽象、加以规范化、定型化的结果。他们用汉字将英文的“Design”译为“图案”。所以说,“图案”一词是由日本人按汉字定名后传入我国的。

图案具有多种解释含义,从字面上讲有装点和修饰之意,也可以说成是图形的设计方案,这种图形方案的设计和修饰就称为“装饰图案”,设计图形就是附属在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另一种解释是将写生的自然物或积累的资料,经过归纳、取舍、概括或添加等方法,将写生的自然物象和收集的形态变成更完美的装饰图形。

图案造型的主要特征是“形式变化”,图案在表现方法上强调变化中的图形,一般是规范的、对称的、平衡的、平面化的装饰图形。我国传统图案中以二方连续、单独纹样、角饰纹样、适合纹样、四方连续等为最常见的装饰图形。新中国成立以后,图案广泛应用于艺术品的加工制作,比如陶瓷、染织、服装和建筑的装饰等。随着装饰图案形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图案造型的审美和认识也有了较大提高,图案的艺术造型也形成了中国民族文化的风格和艺术特色,为画家和装饰艺术师们提供了创作源泉。

二、图案的基本构成及特点

古人对“图形”的使用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和偶然性。一般认为,人们从“图形”发展到认识“图案”再到使用是有一个过程的。但我国的特殊性在于,早在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图案”了,以至于许多“图案”我们现在仍不能破译。《金文诂林附录》中之所载就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在理论阐发上如对于图案基本构成形态(具象形态、抽象形态、综合形态)的划分不及西方精确,但我们亦有自己的特点。

(一)具象形态

“具象形态”是相对于“抽象形态”而言的,具有“内容本真性”特征,即在现实生活中存有这样的实物,分为自然形态、人为形态两种。前者为第一自然,后者为第二自然,但都属于客观存在的范畴。人们通常接受第一自然,而不易接受第二自然这个创造物,这是因为“人为形态”是人创造出来的,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比如,人类创造的高科技产品:汽车、电脑、卫星等,这些第二自然物已经由想象变成了现实的客观存在,它们让人们感到真实可信。而那些未实现的事物,就很难被人接受,这就需要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努力创造,让人们相信虚构中的“真实”,即将设想变为存在。

(二)抽象形态

抽象是指在图案中表现物象所具备的共同特征或人为地将它们美的要素抽取出来,形成具有美感的形象、统一的符号,以及协调的形式感。抽象形态与具象形态是相对而言的,它与“具象形态”不同,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实物,这种抽象形态是从具象中抽象出来的。譬如:汉字的象形文字中,“圆形”是日,“半圆形状”就表示是月,“三角形”是山的抽象,等等。我们从这些抽象的图形和符号中不难发现,简洁的图形就是从自然物象里提取出来的,就是高度概括来出的图形。也就是说,“具象”与“抽象”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抽象”是创造“具象”而来的。

(三)综合形态

综合形态是集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于一身的装饰图案。综合已有的资料和写生的素材并加以综合构图,将相关的内容和各种图形有机地统一在画面中,即综合形态。

三、中国绘画艺术特点

中国绘画艺术是通过临摹和写生,掌握形体结构,追求造型的准确和写实。绘画的色彩是可视的,中国画是以墨调色,给人的感受是直觉的,中国绘画艺术的形式美,关键不在色,而在墨。中国的绘画理论,曾经强调“非彩色”的运用,一再提及《周易·履》初九中讲的“素履,往无咎。”高亨先生认为,“素履无文采,质而不饰之象也。”《易传·杂卦》释“贲”时讲,“贲,无色也。”《序卦》释“贲”为“饰”,但又认为装饰太过即为“无色”了。中国的绘画理论正是强调了用“无色”之“墨色”来给予人们以想象的空间,增大艺术的感染力。

除此之外,中国绘画艺术,还通过人物、景物、服装及装饰物的纹样图案细腻描写,充分运用线的表现力,丰富了绘画的思想内容。由细转粗,由粗转细,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循环反复形成绘画的表现手法及风格。

中国绘画艺术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的“灵动性”,是与“灵活”的“变化”相关。它始终贯穿于中国绘画悠久的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地临摹与创作,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可以说,即使是在世界画坛上也堪称一大独立的体系。其中“灵活的变化”是构成中国独特艺术语言技法的关键,它再次彰显了中国古典美学优良传统的风采。

四、图案与中国绘画变化的多样性

图案艺术的特征和“形式变化”是一个完整过程。第一,从观察上理解图案变化装饰存在于自然界和生活中,色彩美、比例美、对称美、肌理美、律动美等装饰因素,它们就蕴藏在客观事物特征之中;第二,要带着单纯化、平面化、秩序化的眼光去发现它们的变化,捕捉它们的素材、特征;第三,要用装饰化的手段去表现对象,抓住对象特征,用适当的写生技法进行取舍、整理、冶炼、适度的夸张进行变化。“创作不是生活的简单摹制与自然形态的翻版,它有时要进行变形、夸张,只有这样才能筛去生活中的砂粒,提取艺术的纯金。但是,变形、夸张要适度、要节制、有分寸,才能变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达到神似的境地,从而反映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来。”[1]

然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用笔、用墨、色彩、透视、构图、技法等都可以在图案艺术中得到检验,绘画技能与技巧也可以在图案艺术中得到提高。无论绘画的构图、透视、色彩都可运用于实际,提高绘画构图美、形象美。

“勇于和善于在艺术上求变,这无疑是张先生在中国画上的可贵精神与才能的表现。但是,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勇于和善于求变的同时,又能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都能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2]

由此可见,绘画中的形式变化应是万变不离其宗,但要强调绘画中的变法、灵活性,形成绘画“形与神”的关系,“艺术必然要求变化,苏东坡当然也重视变化。被画的对象——竹木、山水,他们的精神,性情,生命感,皆由变化而见。并且有生命感的东西,也自然有变化,仅形似而不能深入进去把握住对象的精神、性情,画的便是死的,或者只是浮烟瘴墨,这便没有变化。或者只是没有生命内容的虚伪地变化。”[3]

五、图案中的“形”与中国绘画“神”的贯通

图案与绘画的构图方式是息息相通的,并体现出“以形写神”的审美塑造。“气韵与形似的关系,是由形似的超越,有复归于能表现出作为对象本质的形似的关系。”[4]

在“形神”问题上,先秦荀子就有“形具而神生”的命题,中国绘画构图通常以立意、形象、格局、三个方面为主,立意就是勾勒出主题,反映它的主题思想或主要内容,有了主题就可以直接塑造形象,下一步就可以安排它的格局。绘画的构图也就是作品的整体结构及部分布局结构,体现中国绘画的“灵活性”“变法”的特点,形象的取舍与修正,进行一系列的推敲,是作品精练成熟。

不管是处理“形与神”的关系也好,还是体现中国绘画的“灵活性”“变法”的特点也好,都和讲究运笔用墨相关。

笔精墨妙的传统是中国历代画家在写作实践中大胆求索研创出来的。用笔讲究刚、柔并济,涩、润兼取,方、圆同用,薄、厚不离;用墨注意枯、荣、干、湿、浓、淡的对比、和谐。对这些技法的运用,艺术家们各自又有不用的偏好,比如李苦禅先生就十分喜爱用焦黑色的墨,选墨非常严格而几近于挑剔。同时,对于线条的运用也十分讲究,比如波浪折、锥划沙,再如屋漏痕、折钗股等力感变化较大的技法,都坚持了艺术美及崇高美的原则,正所谓笔墨相映成趣。也就是说,一方面,是通过运用“力中之美”与“美中之力”等各种技法而形成的;另一方面,线的力感、美感的个性特征又都体现着变化、造型的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画笔墨美的艺术语言。

“中国画的山水表现不同于西方摹拟自然的方式,而要求得山林之气,表现山林特征。如华山突出一个险字;黄山突出一个奇字;衡山罗浮,草木蓊翳,突出一个厚;青城突出一个幽;娥眉突出秀;剑阁突出雄。总之他画哪里,总是从共性中求个性。”[5]

“一个作家或艺术家如果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事物或任务没有诚实的态度,那就根本不可能做到准确的观察与透彻的了解,那就必然是既达不到形似,又达不到神似,更谈不上形神兼备。”[6]

中国图案艺术,也常常将简洁、灵活、变化的形态运用于装饰美之中,这些装饰艺术经数千年演变发展,呈现出理想的境界。图案艺术在文字上常以福、寿、喜一类文字变化发展,图案上常以仕女图、龙风图、方胜盘长等等来表现中国图案的艺术变化。比如,仕女图案。古时称当官的人为仕,仕女即为官宦人家妇女,也就是封建社会上层妇女。历史传说常常成为绘画及工艺美术的题材,刻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在绘画中追求图案的“形”之美。

再比如,龙凤图案。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它看作是水神、天象的象征加以崇拜,同时也是皇权与尊贵的象征,其一直被大量使用在陶瓷、玉器、家具等工艺品中。方胜盘长图案,虽是佛教法物,但由明清时代的广泛使用,如今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结”,它象征着吉祥源远流长。

所以说,构图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并被认为是“画之总要”而倍受重视。

中国画的构图布局不拘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而是根据作者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情感的需要出发,讲究立意定景。在观察方法上主张以大观小,小中见大。在时空处理上非常灵活,往往以运动式、鸟瞰式的多视点立场。在艺术语言的表现与创造上,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在变化中寻找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差别和对立中寻找统一、和谐的规律性。这也就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或是变化中求统一;虚中有实,实中求虚;疏中有密,密中求疏。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画面的整体处理和高度概括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简言之,图案与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同是传统绘画艺术,但在艺术的表现形式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能让人感受到“神韵”之美,“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图案中强调的“形”的变化,就是要通过“形”来写神,它与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传神的目的是一致的,中国画中“线描”的画法,加强了图案的装饰性。它们在艺术创新与发展方面,都需要把握好形与神的关系,做到“神形兼备”,而当代中华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和形式变化,也借鉴了许多图案中美的形式法则。二者互通,却又都是“个性鲜明”的独立艺术。

[1][6]赵增锴,刘彦钊.艺术辩证法枝谈[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81.144.

[2][5]包立民.张大千的艺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39.61.

[3][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321.170.

猜你喜欢

图案装饰图形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或空间/堆砌或创造
装饰圣诞树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分图形
找图形
DIY节日装饰家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