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立波《暴风骤雨》中的东北方言词例释

2018-03-07王吉春

文化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方言词义项方言

王吉春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290)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东北方言词的研究方兴未艾,从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厚。本文着重从语义的层面出发,从《暴风骤雨》中选取出若干个典型的东北方言词进行例释。

【胡子】(第6页)

“胡子”是解放前东北人对土匪的称呼,“胡子”一词的来历是这样的,沙俄殖民统治东北时,其士兵时常在东北大地上烧杀抢掠,迫害百姓,穷凶极恶,他们的显著特点是留有大胡子。东北当地的土匪由于久居山林,长期不刮胡子,都留有很长的胡须,人们对他们的大胡子印象很深刻,认为打家劫舍的人大都留有大胡子,就用“胡子”来指代土匪。

【多喒】(第78页) 【多咱】(第276页)

“多喒”,亦作“多咱”,“喒”同“咱”,《警世通言》:“娘叫喒寻你,是必同去走一遭。”“喒”,祖含切,是“早”和“晚”两字的合音,表“时候”,“多喒”是由“多早晚”演变过来的,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时候”,《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回:“不知多咱,寻了自尽”,《醒世姻缘传》:“一百里路,明日赶多咱到家?”,《红楼梦》第十四回:“我且问你,你们这夜书多早晚才念呢?”。

“多喒”在东北方言中有实指、虚指和任指三种用法,这三种用法在该部小说中都出现了,第一种表实指的,指具体的某一个时间,例如195页的“多喒能来?”;第二种表虚指的,不确切指某一个时间,待定的时间,例如123页的“多喒不愿意住了,再说吧”;第三种表任指的,指将来任意一个时间,“多喒”后面常跟也和都,例如195页的:“多喒来都行”, 或者是“多喒”一前一后相互对举,例如127页的“叫他家里人把十万罚款送来,多喒交钱,多喒交保,短一个不行。”

【疙疸】(第63、232页)

“疙疸”的语义是指某一个地方或某一阶段,也用作量词,用于描述块状的东西,亦写作“疙瘩”。表示某一个地方,例如63页的:“这疙疸吃喝都不便,凳子也缺,赶明搬到我们院子里去”。表示某一阶段的,232页的“好吧,今儿就说到这疙疸”。用作量词的,表示“块”,例如“买了一疙疸年糕”。

【蝎虎】(第286、316、349页)

“蝎虎”在东北方言中有两个义项,第一个是指厉害,多用来形容人很蛮横,286页的“你们那会子蝎虎,这会子倒装孙子了”,316页的“这俩娘们真蝎虎”。第二个是指超出平常的,349页的“这几天来,她忙得蝎虎,顾不上干家里的活了”。《汉语大词典》仅解释为厉害,不够全面。“蝎虎”一词在古汉语里只指代壁虎,它是蜥蜴的一种,又称“守宫”。例如宋代苏轼《蝎虎》诗:“黄鸡啄蝎如啄黍,窗间守宫称蝎虎。”元代乔吉《水仙子·怨风情》曲:“野蜂儿难寻觅,蝎虎儿干害死。”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蝎虎为壁虎,没有其他的义项,收录了与“蝎虎”音近的词“邪乎”,并注为方言词。《中国纪检监察报》:“我看你是真出问题了!你想想,真有那么邪乎吗?”

【一径】(第237页)

“一径”指一直,不间断地,例如:“一径瞅着他的萧队长”。径的本义是指人步行的小路,《说文》:“径,步道也”,《字林》:“径,小道也”,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径”在中古汉语里表示一条小路,例如杜牧《郡斋独酌》诗:“溪南重回首,一径出修篁。”到了近代汉语,“径”和“一径”引申出了直接、径直的义项,例如《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再停两日,点起山寨人马,一径去取了来”,《孽海花》第四回“说着,就一径向公坊住的那三间屋里去”。到了现代汉语普通话,“一径”沿用了直接之义,例如“儿子早上没吃饭,一径去学校上学了”。

【老鼻子】(第299页)

东北方言中的“老鼻子”是指特别多的意思,例如299页的:老孙头跳了下去,在下面叫道:“箱子老鼻子呐,再来一个人。”“不用算,差老鼻子呐。”

鼻子在古代除了指嗅觉器官,还有长子、大儿子的意思,《说文·王部》“皇”下云:“自,读若鼻。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是”。宋代王应麟《汉制考·卷四·说文》:“今俗以始生子为鼻子”。可见古代百姓把长子称为鼻子,其他的外人则把年龄大的长子称为老鼻子,就像称呼大儿子为“老大”一样。

【吱声】(第384页)

“吱声”指说话、作声,吱在东北方言中是发出的意思,不说话可以说成“一声不吱”,“吱声”表说话之义。在清代小说《彭公案》中就有出现,例如,老道说:“是问病还是问事?”武杰没吱声,老道便把问病签递给他。在民国小说《明代宫闱史》中亦有,“众大臣哪里敢吱声,大家摸摸地拥在一起,连坐都不敢坐下”。吱的古义形容人声的吵闹,作象声词,明汤显祖《牡丹亭·闻喜》:“人语闹吱嗻,听风声,似是女孩儿关节。”吱的今义是指细碎、尖细的声音,依然是象声词,比如:“教室的门随着同学们的进进出出在吱吱作响”,“箱子后面的老鼠发出吱的一声”。

【吵吵】(第277页)

“吵吵”指大声地争执或者人群嘈杂,小说中出现的“吵吵”大部分是指人群嘈杂,例如277页的“大伙别吵吵,听我一句话”,336页的“都别吵吵,咱们穷人都是一家人”,在普通话中与之相对应的是“吵吵闹闹”。也有少部分是指大声地争执,264页的“别吵吵。干是要干的,可别性急”,东北方言也可说成“吵吵把火”,例如:“他俩喝了酒就吵吵把火的”。

【猴巴崽子】(第383页)

“猴巴崽子”在东北方言中指身材比较瘦弱的小孩,崽子本身指小孩,“猴巴”表示像猴子一样瘦,起到修饰“崽子”的作用,东北人常说“猴巴样”,就是形容一个人很瘦弱,《汉语大词典》仅释义其为孩童,不够准确。

【急眼】(第178页)

“急眼”指生气、发怒,由于不少东北人的脾气都很火爆,话不投机、言语不合就可能导致急眼,这个词在东北地区的使用频率很高,与“急眼”意义相近的有“来劲”和“急了”,“急了”在普通话中和东北方言中都指发怒,例如:“领导批评他两句,他就急了”,“你别给我惹急了”,东北人还用“急扯白脸”形容人发怒。“急眼”在清末小说中最早出现,《大八义》第十回:石禄急眼了,伸手提着一个啐卒说:“不给你点厉害,你还敢骗我。”

【抖擞】(第358页)

“抖擞”指得意,与它意义相近的方言词如“嘚瑟”,二者可以互为替换,例如:“他考了第一名,开始抖擞起来了”,“老师表扬了他,他就嘚瑟起来了”。“抖擞”在普通话中是振作的意思,多与“精神”相搭配。“抖擞”在明代文献中有两个义项,一个是得意之义,例如明黄叔初《新水令·寿陈荩卿》套曲:“词才羡君真抖擞,何事缘诗瘦?”另一个义项是振作,例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魏将,抖擞精神,骤马追来”。

【爷们】(第308页)

“爷们”指中老年男性,亦作“老爷们”。“爷们”一词在东北方言中前面可以受程度副词“很”修饰,“爷们”与“很男人”中的“男人”的用法一样,即名词的形容词化,“很爷们”表示男性很有男子汉气概。

【老娘们】(第385页)

“老娘们”指中年妇女,有时候带有贬义色彩,《汉语大词典》释义为方言中对妇女的一般称呼,不够准确,因为妇女包括青年妇女、中年妇女和老年妇女,而东北方言中的“老娘们”专指中年妇女。

【波罗盖】(第443页)

“波罗盖”指膝盖,也可写作“波棱盖”“玻璃盖”,《醒世姻缘传》第十回“隔着层夏布裤子,垫的波罗盖子慌!”,刘亚舟《男婚女嫁》:“砍掉咱的腿,咱用波棱盖爬”。粤语中的膝盖的发音与东北方音相似,亦写作“波罗盖”,关于此词的来历,目前盛行的说法,波罗盖是满语词发音的音译词。

【耳括子】(第127页)

“耳括子”指耳光,亦作“耳刮子”,《金瓶梅词话》第十二回:“被西门庆兜脸一个耳刮子”。有时也简省为“刮子”,例如:“我真想给你一刮子”

【笆篱子】(第38页)

“笆篱子”指监狱,旧社会的东北人常把进监狱说成“蹲笆篱子”,笆篱子是俄语借词,沙俄殖民东北时期,把东北人抓进警察局,俄语词汇“警察局”的音译即是笆篱子,《高玉宝》第五章:“人家有钱有势力,还不抓你去蹲笆篱子?”。

本文选取了小说中16个东北方言词进行释义,结合例句阐释了这16个方言词的意义,指出了《汉语大词典》对“蝎虎”“猴巴崽子”“老娘们”这3个方言词释义的不准确,以期有助于东北方言词的研究和对小说文本的理解。

猜你喜欢

方言词义项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古语词“蹴踏”与方言词“出达”chū?da
鲁迅著作杨、戴英译本的方言词语英译评析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