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2018-03-07刘燕凌
刘燕凌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1]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其具有硬实力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激发民族创造力、形成民族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时,深刻指出:“这条道路是在对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为此,我们只有立足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才能真正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准确领会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对于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
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种崭新的文化现象。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它的灵魂、精髓就是马克思主义[3],中国文化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我们统领和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家园,认识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当今世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努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中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4],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方面,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着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决防止市场经济条件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
(二)文化自信是立党立国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正确方向。我们党从一诞生就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站在中国和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起点上,文化自信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只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文化自信是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之所以有攻坚克难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不忘初心。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杰出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博大精深。当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要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新的文化创造。文化自觉和自信是一股无穷的力量,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5]文化自觉包含着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包含着对理想、信念、学说、优秀传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珍视,对核心价值体系有一种充满依赖感的信奉、坚守和恭敬。
(四)文化自信是现实的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人类文化的最新高地。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使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任何一个国家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丢弃文化的特质。[6]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定海神针,必须大力弘扬,使其恩泽后人。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此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这明确了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
(一)通过理论学习,确立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于改变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并形成了科学的理论新成果。[7]中国民族独立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文化谱系中最值得中国人骄傲与自信的核心内容。所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化为自身的行动指南,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最终为确立以价值观为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根本前提。
(二)继承传统文化,凸显文化价值
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出反映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文化形态。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尽管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有许多不足,但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的科学性和历史进步性,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所无法比拟的。[8]所以,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优秀的文化继续发挥强大的作用。
2.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保持自信,是对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保持自信,与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是我们突出的优势和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术界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提升文化研究热情,使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展。
(三)创新发展革命文化,培养文化自觉
1.找准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继承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优秀基因,我们应该大力展现井冈山根据地时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勇精神。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始终记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哪里来,走向何方。革命与建设的契合点是沿着已经确定的道路继续前进,我们不但要赋予革命精神以更多的时代内涵,而且还要继承创新革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发展。
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些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从拒斥到接受,甚至主张“全盘西化论”;而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发出了“一切都不如西方”的感叹,一步步丧失了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但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硬实力方面的优势逐渐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非西方国家进行单向输出,表现出强烈的文化殖民倾向。文化殖民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输入和移植于其他文化中,达到维护文化霸权、巩固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目的,它们的根本意图是实现世界文化西方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更重大的使命是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只有不断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才能实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
2.重塑文化自信
重塑文化自信,首先需要让更多的国人知道中华文化,传播要以家庭教育、校园文化为根基率先在年轻一代人群中不断深入地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视频、微信、动漫和游戏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年龄层次的人民理解各种中华文化形式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神,更要时刻宣扬中国的时代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之下,无数前贤先烈热血报国,中国才能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真正的富裕强大!我们应该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不仅有灿烂的历史,而且还有丰富的现代文明。传播要尽可能客观化、数量化,逐渐规范国内文化产品,扩大对外交流和影响,进一步使中国对外输出产品多元化。
总之,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积极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四)发展先进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1.践行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高校的政治课要宣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不所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信仰;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的帮扶精神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应加强教育,从青少年抓起,使其不断践行优秀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核心,当属传统文化。任何社会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依赖于社会主流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有没有影响力。因此,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重点,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传统文化优秀内涵,不断感召和带动更多人。
2.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当下,我们必须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高度关注当代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建立世界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的新格局,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建立文化自信。
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和世界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使全世界的人认识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升文化自信。
(五)挖掘文化根脉,培育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不断创造新改革的实践创造和群众智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壮丽篇章,这有赖于文化的支撑,我们有必要挖掘文化根脉,了解文化的发展脉络,使其更有力地推动中国发展,培育全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队由一些大学生自发组成,旨在发挥专业优势,用影片、视频的形式去记录、发现和保护文化遗产。2017年7月8日,“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展开对苏绣文化的寻访。在苏州,实践团专门去感受苏绣的历史沧桑。7月10日,实践团一行参观中国刺绣艺术馆和梁雪芳刺绣艺术馆,并现场学习苏绣的制作工艺。7月13日,实践团一行采访了中国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和中国非遗创新传承人、“绣娘丝绸”董事长戚秋兰女士,就如何使传统的非遗项目保持活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在实践活动期间,团队一行拜访行内知名匠人,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扬。
现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因此,我们要从民间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挖掘文化内涵,努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六)共享文化成果,坚定文化自信
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创造的事业,可见,人民群众是文化成果的创造者、享有者。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陕西省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拥有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作为文化资源富集的陕西,为实现中国梦、汇聚强大精神动力。2016年,举办建党95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丰富内涵;推出话剧《白鹿原》《麻醉师》、电视剧《长征大会师》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作品;精心组织中国艺术节、央视春晚等活动,开展了从长安到罗马系列音乐会、欢乐春节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展示文化自信。陕西省还让更多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2016年,政府除了实行低票价之外,还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将文艺演出送进社区、乡镇、学校以及偏远山区,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广大人民精神需求的逐渐提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地提升文化自信。
(七)增强文化融合,培育文化自信
1.实现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的融合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我们必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五千多年积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革命文化,新时代积极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将这二种文化有机融合,积极发展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现代传播手段大力弘扬,使更多的人对其产生认同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必须科学阐述并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具体来说,我们必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2.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培育文化自信
培养文化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及其最新成果为理论基础。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实践是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源泉,离开了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更不会存在文化创新和发展。只有将文化与实践相统一,才能确立真正的文化自信。
培养文化自信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内容。只有把共同理想作为主题内容,文化建设才能体现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愿望,才能获得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心灵认同。文化自信说到底是人民大众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主题使文化自信的培养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我们应在培育文化自信的实践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使其在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的环境下保持应有的地位与空间[9],促进文化自信的培育积极应对世界其他文化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总之,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中心主题,我们的文化发展就会成一盘散沙,就会失去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也就丧失了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培养文化自信必须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纽带。民族精神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纽带,创造性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我们不仅要不断增加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机活力,还要善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提高我国公民的文明素养,培育文化自信是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方式,而文化自信的培育如果没有一定的评判标准,舆论的力量和自我约束力就会显得无所适从,从而变得软弱无力,人们群众思想就会产生困惑与迷茫,文化自信的培养也会陷入混乱。
可见,培养文化自信的关键在于其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我们要为培养人们高度的文化自信提供现实的着力点。
(八)涵养文化生态,实现文化自强
1.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
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优秀传统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丰厚的养料,但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下,经典阅读变为僵化表演,将迂腐死板的思维定式包装成附庸风雅的做作,这一切都败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为此,我们要找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优秀传统文化承接悠久的历史,它只有介入现代日常生活实践,才能真正“存活”。2016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将传统文化以轻松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广受好评,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找到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受到了广泛好评,这是文化的胜利,有助于实现文化自强。
2.找准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
文化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0]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战线中的一条战线。现实与未来的聚合点是人全面自由发展,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是自觉摒弃庸俗、低俗、媚俗的内容,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进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大众践行,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
三、结语
总之,“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前所未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我们一定要大力繁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特质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1],只有努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才能培育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1]张首映.文化自信是理论之心之根[N].人民日报,2016-09-30.
[2]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研究,2016,(4):21-24.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与西方世界的衰弱[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43-144.
[6]周峰.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J].岭南学刊,2016,(05):12-15.
[7]封海清.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3,(05):34-38.
[8]马丁·雅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世界的比较[M].王小舟,黄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12-313.
[9]王宇.文化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J].文化教育,2015,(04):112-114.
[10]张风华.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觉——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转变[J].云南社会科学,2013,(05):356-357.
[11]林海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研究,2015,(05):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