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时代背景视阈下的异化问题
——以卢梭和马克思为例

2018-03-07王美玲

文化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私有制卢梭异化

王美玲

(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一、时代背景不同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反映。

卢梭生活的时期,落后的封建主不能有效地统治和经营国家,社会动荡不安,商业的发展带动小资产阶级的出现和发展,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呼声,但是此时资产阶级力量相比较于封建力量仍然处于弱势,不能实现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这时,文化思想领域和其他领域相比,其发展更迅速,启蒙运动在欧洲版图上已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空。其发挥的巨大鼓舞以及启蒙力量是之前无法比拟的。启蒙运动宣扬的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理性崇拜”是其核心思想,它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和教会,深刻冲击了封建传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人们渴望获得自由、民主、平等,但是却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双重压迫之中,人们受到来自君主专制统治和教会教皇的双重压迫。在这样的情况下,卢梭对社会的问题进行探讨,卢梭发现在封建统治之下,人处于异化的状态之中,臣民依赖于君主的统治,君主又对自己的臣民进行压迫、强制、奴役,这些都致使人们自由的丧失,不得不处于异化的状态之中。

和卢梭不同,马克思生活的社会不再受封建主剥削统治管理,不再受来自君主专制统治和教会教皇的双重统治压迫,而是生产力进入更高层次发展的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并发展的时期。此时,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科、地质学科、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等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逐步取得了巨大成就。此时,之前低效率的手工制造业逐渐被社会淘汰,机器在生产中被应用,机械化的生产大大地提升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经济和人们的生活层次步入新阶段。但是私有制下,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受到威胁,处于被压迫的状态等等。面对这样的现状和社会问题,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研究,探讨问题根源。他发现,私有制是问题的根源,它使社会处于异化中,因此马克思对劳动的异化问题进行研究,并形成异化劳动理论。

二、异化思想内涵不同

异化这个词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异化就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客体反过来成为异己的力量与自身抗衡。卢梭和马克思根据自己不同的时代背景提出不同的异化思想内涵。

(一)卢梭的异化思想内涵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在卢梭看来,人类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异化的状态之中的,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阶段,人从自然中猎取满足生存需要的东西,那时候人离不开自然而生存,以摘取果实、捕猎等为生,生产力低下,但是没有统治压制的生活,在这里人们能够拥有最纯粹的自由,在卢梭看来,这是人们最应该向往的时期。但是,人并不像动物那样安于现状,作为人,人自身还有一种始终想要向上突破的能力,人们想要使自身更完善,这样的欲求必然致使人不断处于修复发展自身的过程中,人的向前迈进,必然带领社会与其共同发展,社会进入更高层次阶段,但迈进变革的背后是私有制的出现,各种社会问题也应运而生。由此,卢梭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社会和人性两方面的异化。

私有制下,一些社会问题处于社会之中,带来各种社会矛盾,卢梭根据不同领域的社会问题进行思索,提出他的社会异化思想。在政治上,统治者不能更好地保卫人民,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统治和利益,用暴力手段统治人们剥削压制人民。在科学和艺术上,科学进入更高层次,人们本应沉浸于幸福生活的喜悦之中,但人们之间所拥有的财产的差距却逐渐拉大,反而加大了贫富差距,文化艺术的发展应该使人们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在异化状态下,空洞化的虚假的艺术却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的匮乏,使人们脱离道德本性。在制度上,“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2]制度的设定本应该保护人们的利益,但是在异化状态下,建立的国家和法律制度却变成仅仅是维护统治者财产和权益的工具,人们在政治上也处于不平等、不自由的地位。在教育上,教育本应秉承着把人培养成一个综合全面发展的人,但是在异化状态下,人被教育所束缚,人的独特性、全面性以及自由意志丧失。

人性的异化体现在:人与自身方面,科技进步使理性概念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人们忽视了富有感情的价值理性因素,反而去追求理性的工具性,工具性的冷漠,使人性中的情感因素被漠视淡化,人的自由人格和思想逐渐与人渐行渐远;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异化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在压制与被压制的不自由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在自然中生长,应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人一样珍惜自然,但是人却为自己的利益和享乐而破坏自然,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生产力发展的局限,让社会上人们整体的认识深度和广度都被局限,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梭思索的异化问题,只是停留在社会现象的浅显认识上,并不深刻。

马克思生活在19世纪,此时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但是伴随私有制却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并没有真正改变人们的现状,人们仍然处于不自由的状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其涉及四方面内容。

一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3]在生产创造活动中,工人制造的劳动成果越多样、越丰富,相对比而言,工人就越使自己处于社会底层,其制造的劳动成果没有为他们带来富裕的生活以及更高的社会地位,反而形成异己的力量对抗自身,让他们与资本家之间形成不可跨越的差距。二是,劳动者与劳动自身异化。他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内在本质,人因劳动充满生机,拥有喜悦,但是此时劳动仅仅成为人们生存的手段,人们处于一种被迫的生产活动中,在工作中,人们感到的是压抑、厌恶和痛苦,而不是自己价值的彰显。三是,劳动者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在他看来,人不仅仅是一个作为只拥有自然属性的存在物,如蜜蜂筑巢等的动物的种种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求驱使下的本能行为,但是人并非如此,人具有一切类特性,人是类存在物。但是异化下,人和动物没有分别,人像动物一样活着,人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本质,劳动不再是本质活动,而只是求生的手段,为了勉强活着的手段,人失去类特性,失去丰富性,失去自我。四是,人与人的异化。上面的三点,致使的是人与人的异化。由于工人处于一种不健康的,不自由的活动中,异化下,工人制造出了另一种社会群体,与自己对抗,但是由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劳动的异化,因此资本家也和工人一样变成物的附庸,失去自身,不再是一个完整现实的人,失去其主体性。

三、异化的主体和宗旨不同

面对时代背景的不同,处于的社会状态不同,卢梭和马克思不仅所探讨的异化主体和宗旨不同,而且他们的异化思想内涵具有本质上的区别。

卢梭生活的这个时代人们迫切地想要推翻封建统治,从奴役、压制的封建统治中解放出来。卢梭发现人性中具有的向完善化驱动的能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动社会向前发展,但却创造出了私有制,在私有制下,社会现象的种种问题表明,社会和人性都处于异化的状态中。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还停留在低层次档位,卢梭并不能脱离那个时期的社会认识的限制,虽然他发现私有制出现后,一些社会现象脱离了其本应该正常发展的轨迹,但是他并没有触及矛盾的根源,仅仅是表面上的,浅显地对社会现象异化的理论性的批判,不具有合理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卢梭认为需要通过勾画社会契约和道德教育的理想的蓝图来克服异化。

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已确立,宗教在国家建设中不再处于统治地位,科学技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自然科学领域,如物理学科、地质学科、生物学科和化学学科等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拥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逐步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这些并没有让人们的生活发生本质性变化,私有制的出现,经济的大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众多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受到威胁,处于被压迫的状态,人们依旧不自由。马克思发现原因是私有制,而“劳动的异化”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理论和私有制之间矛盾的根源。因此,马克思将“劳动”作为异化的主体进行研究,发现只有通过大力提高生产力,才能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现象,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1]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128.129.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68.

猜你喜欢

私有制卢梭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