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2018-03-07
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众多研究者在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内涵、标准、水平评估、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等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性工作。有研究认为,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离退休干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健康、认知、情绪和人格这四个方面[3-5]。造成研究结果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健康内涵的不同理解和缺乏有效的研究工具。因此,本研究旨在设计一套具备合适心理健康内涵、针对性和信效度良好的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量表。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象1(量表编制前的调查与访谈对象):研究者于2014年6~9月向某机关医院体检中心及某医院老干部病房随机抽取离退休干部60名(排除存在言语交流障碍的被试者)发放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回收率为86.7%。年龄60~82岁,平均(65±4)岁;男23例,女29例;全部已婚,其中离异5例,丧偶9例;研究生学历1例,大学学历46例,中学及以下学历5例;退休前厅局级3例,处级32例,科级13例,其他4例。
对象2(量表施测的对象):研究者于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某机关医院体检中心、某老干部活动中心和某干休所随机抽取200名离退休干部进行量表施测(排除存在言语交流障碍的被试者),共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年龄60~95岁,平均(78±10)岁,其余基本信息见表1。
1.2 自编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量表
1.2.1 量表设计思路: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理论及量表进行梳理,再结合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结果来确定量表的初始维度和项目。其次,对离退休干部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以补充量表的维度和项目,形成初始量表。随后,将编制的初始量表在离退休干部群体中进行施测,对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筛除或修改部分项目。最后,进行信度与效度的初步检验,形成正式量表。
1.2.2 量表项目库的建立: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平衡模型和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结果,将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初步定义为离退休干部在认知、情绪、意志品质、人格、人际关系、适应社会方面均呈现出良好的状态,以适应当前和发展中的社会环境。
表1 问卷施测阶段被试的基本信息(n=183)
随后,根据量表编制前的调查与访谈结果,并借鉴现有相关问卷,如自我概念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问卷、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问卷、症状自评量表、老年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等,初步编制了含6个因子,即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共224个项目的量表项目池:认知活动(77个项目);情绪活动(41个项目);意志活动(12个项目);人格(40个项目);人际关系(19个项目);社会适应(35个项目)。项目采用Likert4点计分:1代表很不符合;2代表较不符合;3代表较符合;4代表很符合。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使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双变量皮尔逊积差相关法和探索性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项目分析结果 按照量表总分的高低进行排序,根据心理测量学对于趋于正态分布数据的高分组与低分组划分规则,前27%为高分组,后27%为低分组,经过t检验,将2组在项目上得分不显著(P>0.05)的42个项目剔除,见表2。通过相关分析,删除了相关系数小于0.3的项目3个,其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0.175,0.202。
表2 高、低分组差异不显著的项目(n=183)
2.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为了了解问卷的结构是否与设想的一致,对问卷数据(剩余179题)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问卷探索性因素分析的适当性考察。巴特利特球体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P<0.001),KMO值为0.938,提示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其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因子变量,并默认提取特征值>1的因子。结果表明,共有35个因子的特征值>1,这给变量的命名带来很大困难。故根据下方的碎石图,探索性地提取4~7个公共因子。
图1 第一次探索性因子分析碎石图
采用方差极大法进行因子矩阵的旋转,分别进行4~6个公共因子提取,抽取旋转后因子载荷>0.4的题项。结合累计方差贡献率及公共因子的可解释性,将原有的意志因子与人格因子的项目合并,最后提取5个公共因子。筛除8个因子载荷<0.4的项目,以及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因子上的载荷均>0.4的48个项目。
随后,对剩余的123个项目再次进行方法如前的4次探索性因素分析,最后剩余90个项目,各项目的因子载荷在0.406~0.769之间,且不存在在两个及两个以上因子上的载荷均>0.4的项目。将提取的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认知活动(32个项目)、情绪活动(15个项目)、人格(18个项目)、社会适应(16个项目)和人际关系(9个项目),这些因子可以解释51.91%的方差变异。
2.3 信度检验 本量表采用克隆巴赫系数来估计其同质性信度。总量表和五个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782~0.930之间,不仅达到了心理学统计要求,而且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见表3。
表3 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问卷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
2.4 效度检验 研究者对量表的结构效度与内容效度进行了检验。经过5轮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将量表由原先设想的6个维度调整为5个维度,即认知活动、情绪活动、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
就内容效度而言,在确定量表项目之前,研究者除了参考类似量表之外,还对离退休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统计分析表明,最后形成的量表中,认知活动、情绪活动、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7、0.866、0.797、0.861、0.932(P<0.001),这表明各因子所测量的内容与量表整体所测量的内容是一致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3 讨论
对心理健康内涵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消极、积极和完全心理健康三个取向阶段[6]。心理健康并非没有精神症状[7],而单纯对幸福感的评估又不能有效识别和筛查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应该是心理疾病的缺失和高主观幸福感相结合的完全状态,因此,融合了消极心理观与积极心理观的“双因素模型”则更能全面诠释心理健康的内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应使用临床评估与幸福感的组合量表。
目前,国内研究者常单独使用精神症状量表或幸福感相关量表来评估离退休干部的心理健康状况,故而得出的结论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相反的结果[2,5]。在为数不多的自编量表中,李娟等[8]、吴振云等[9]编制的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并制定了全国常模,但该量表在验证指标效度时更多地采用幸福感相关量表,症状学量表只是流调用抑郁量表,其理论构想仍属积极心理健康取向,对心理异常人群的筛查与鉴别能力有待进一步验证。邓丽芳等[10]编制的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体现了“双因素模型”的观点,不仅包含了症状因子,也纳入了一些更适用于正常人群的评价指标。但该量表适用对象较宽泛,对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评估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强调,应该对不同对象群体的特征来开发和使用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评估工具[11]。作为一个特殊的老年群体,离退休干部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能力突出,社会适应良好,并具有稳定的生活保障,这些都有可能会导致他们在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上与一般群体存在差异。
本量表编制是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平衡模型”的理念,该模型在“双因素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积极心理状态”与“消极心理状态”在心理健康内涵中的平衡关系。在初步设定的6个因子中,认知因子包含自我接纳相关的项目,情绪活动因子包含积极情感的相关项目,人际关系因子包含社会接纳的相关项目,社会适应因子包含生活满意度的相关项目,这些项目体现了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另外,情绪因子中包含的与抑郁、焦虑相关项目,人格因子中包含的偏执、强迫相关项目,又体现了消极的心理健康观。在随后因子分析时发现,意志活动因子的诸多项目在人格因子上有较高的因子载荷,提示该因子与人格因子的内涵有重叠。可能是由于在使用行为样本来描述“意志活动”时已不是对“心理过程”的描述,而是对心理或行为特征的描述,如“一旦确定了目标,我会坚持努力地实现它”。因此,本研究将“意志活动”因子与“人格”因子进行合并,形成了包含认知活动、情绪活动、人格、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共5个因子,体现“心理健康双因素平衡模型”的最终量表。
本量表的编制过程遵循了合理-理论策略与因素分析策略,其总量表和5个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在0.782~0.930之间,每个因子与总量表的得分也相关,提示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与内容效度,质量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后期研究者还需要完善以下工作: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量表的结构效度,扩大施测对象的地域范围,建立离退休干部心理健康水平的常模,精简量表项目,形成更便于老年人施测的简版量表;对一部分施测群体进行长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访,评估量表对心理和躯体状况的预测效度。
[1] 张会明, 李宏孝, 王沙南.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22):3378-3379.
[2] 张腾霄, 王一牛, 陈天勇, 等.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健康和心理需求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 27(10):739-743.
[3] 王善钻, 夏向南.福州地区军队干休所老干部抑郁症状调查[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 14(1):28-30.
[4] 蒋宗凤, 陈立新.北京市高校离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4):378-380.
[5] 夏文兰.离退休老干部抑郁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 2005, 3(3):56-59.
[6] Keyes CLM.Toward a Science of Mental Health[M]//Snyder CR, Lopez SJ.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89-95.
[7] 王鑫强, 张大均.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述评及其研究展望[J].中国特殊教育, 2011, 19(10):68-73.
[8] 李娟, 吴振云, 韩布新.老年心理健康量表城市版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9, 23(9):656-660.
[9] 吴振云, 许淑莲, 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2, 10(1):1-3.
[10] 邓丽芳, 郑日昌.城市中老年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 2005, 11(1):45-51.
[11] Vaillant GE.Mental health[J].Am J Psychiatry, 2003, 160(8):1373-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