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的研究
2018-03-07龙继军张少生曾亦斌
文/龙继军 张少生 曾亦斌
2015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标准中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评定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测试成绩评定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成绩评定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根据广东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蓝皮书的数据统计:广东省近五年大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率都在1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部分人群的体质状况令人担忧,常规的体育教学是普适性的,对这个群体的体质提高效果有限,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概念的界定
“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包含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条件:充分条件是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的疾病或身体有残疾的人群;基本标准一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得分在59分以下的人群;基本标准二是体重指数(BMI)测试结果在以下范围的人群:BMI<20,或者BMI≥26.5。达到以上充分条件或两个基本标准的学生群体基本可被确定为“体质弱势群体”。本文以广州医科大学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为教学研究对象,特指参加体质测试后不及格的学生,不包括因为疾病或者先天性身体缺陷等原因申请免测的部分。
二、现状
(一)教学现状
根据调查走访:广东省普通高等院校普遍按照传统授课班级或者俱乐部安排体育教学,没有针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制定相关的教学改革,也没有制定专门体能教学班。
(二)问题的根源
1.大学生体质测试中的问题
通过分析体质弱势群体的体测成绩,可以明显地看出:总分不及格的学生中有90%以上的是800/1000米跑不及格,即中长跑不及格,也就是心肺功能较弱。所以,提高心肺功能的训练是专项教学的核心内容。
2.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性别状况
以2015级为例,参加体质测试总人数为1805,不及格人数为46人,不及格率为2.5%,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46人中,男生37人,占80.4%;女生9人,占19.6%,男生肥胖患者远远多于女生。
3.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主观原因
通过调查,这个群体形成的主观原因如下:1.先天体质弱;2.肥胖;3.不合理的膳食与营养;4.不规律的生活作息;5.缺乏体育锻炼习惯;6.其它。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体育锻炼习惯、不合理的营养与膳食和肥胖。
4.客观原因
通过调查,这个群体形成的客观原因如下 ( 排名分先后 ):1.体育考核标准不合理;2.体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3.运动风险预防和应急机制不健全;4.体育锻炼的专业指导不足;5.新标准实施的滞后;6.体育锻炼的强制力不够;7.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8.其它。其中考核标准单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安全担忧排在了前三位。
三、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一)新生入学体质测试和分班
新生入学后组织体质测试,汇总整理数据,得出体质测试成绩。选取60分以下的学生,实行小班教学。
(二)制定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
2.教学要求:ACSM(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运动强度的经典运动模式为:每周3—5次,每次20min—60min,采用50%—80%最大吸氧量(或60%—90%最大心率)的强度进行,可提高心肺功能。鉴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殊性,建议运动强度的靶心率在50%—80%HRmax,HRmax(最大心率)=220-平均年龄;运动时间可适当缩短,然后循序渐进,可以从每周两次以上的12min跑开始,然后再增加组数和频率。
3.教学内容
在已有体育选项课分班的基础之上,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这部分学生集中训练。训练内容包括:3000米跑、12min跑和12min足球绕杆射门,具体学时分配见表1。
4.考核方法
对比分析入学后的体质测试成绩、阶段性测试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根据差异性大小得出总评成绩。
(三)制定运动处方
在制定运动处方前,进行医务检查,根据相关的医学指标开出运动处方,同时要注意实施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运动强度控制在50%—70%HRmax,也可以用运动自觉负荷量表(勃氏量表1982)来决定运动强度(见表2)。
表2 运动自觉负荷量表
四、结论
(一)《广东省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蓝皮书》显示:2011至2015年的广东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率都在10%以上,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产生的主观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习惯、不合理的营养与膳食、肥胖和不规律的生活作息等;客观原因是:体育课程的设置和考核缺乏针对性、运动安全防御和应急机制不够健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关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结业或肄业处理。”的规定未落实等。
(三)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中,男生远远高于女生,肥胖现象严重,大部分心肺功能差。
(四)鉴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殊性,课程内容以有氧运动为主,建议运动强度的靶心率在50%—80%HRmax,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要循序渐进。
(五)考核时重视相关体质指标的差异性变化,必要时制定运动处方,长期执行。
[1]周二三,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2008,(7).
[2]刘成,李秀华.构建我国普通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2007(4).
[3]刘成.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2005,(5).
[4]潘跃林,时传霞.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6).
[5]张和平,何艳素,任晋军.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学干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