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2018-03-07袁永达张天澍常晓丽滕海媛沈倍峥胡亚萍吴昌坪王冬生
袁永达,张天澍*,常晓丽,滕海媛,沈倍峥,胡亚萍,吴昌坪,王冬生**
(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所,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设施园艺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201403;2上海市浦东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上海201201;3安顺学院农学院,贵州561000)
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属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科Chrysomelidae,别名黄条跳甲、狗虱虫、菜蚤等,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非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由于该虫成虫和幼虫均能为害,且成虫体小、能飞善跳极活泼,加之杀虫剂的频繁施用,其抗药性逐渐升高,使其成为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最难控制的世界性农业害虫之一[2],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3-5]。十字花科蔬菜在上海蔬菜种植面积中占较大比例,加之上海蔬菜设施化水平高、茬口时间短、连作严重,加剧了黄曲条跳甲的发生危害,该害虫已成为上海蔬菜生产上的重要害虫之一。
目前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方法有多种,如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6]。由于绿色农业生产需求,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如邱英东[7]研究发现,采用40目数防虫网覆盖可有效防治黄曲条跳甲,提高小白菜产量。纪翠红等[8]采用黄板能降低黄曲条跳甲的成虫密度。但由于防治效果及成本等因素的制约,生产上黄曲条跳甲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为主。以往的研究表明,48%乐斯本乳油、4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20%好年冬乳油、24%灭多威可溶性粉剂、18%杀虫双水剂等药剂对黄曲条跳甲成虫有较好防效[9]。
但由于农药的长期施用,黄曲条跳甲对一些常用药剂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等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10],因此筛选出防治效果好的环境友好的新型药剂尤为重要。通过研究黄曲条跳甲在上海地区发生规律,药剂的室内生测及田间试验,旨在筛选出更多可轮换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药剂,为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
22%氟啶虫酰胺 Flonicamid水分散粒剂(WG),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产品;25%噻虫嗪Thiamethoxam水分散粒剂(WG),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10%虫螨腈Chlorfenapyr悬浮剂(SC),巴斯夫欧洲公司产品;20%呋虫胺Dinotefuran可溶粒剂(SG),日本三井化学AGRO株式会社产品;10%溴氰虫酰胺Cyantraniliprole可分散油悬浮剂(OD),美国杜邦公司产品;20%啶虫脒Acetamiprid可溶粉剂(SP),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产品;48%噻虫胺Clothianidin悬浮剂(SC),江苏中旗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产品;22%氟啶虫胺腈Sulfoxaflor水分散粒剂(WG),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产品。
1.1.2 试验虫源
室内测定虫源采自观察圃内设施大棚中常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上发生的黄曲条跳甲成虫,挑选大小个体一致的黄曲条跳甲成虫,饥饿处理24 h后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田间试验虫源为设施大棚蔬菜生产上自然发生的黄曲条跳甲。
1.1.3 供试蔬菜
试验蔬菜为小白菜,品种为华王青梗菜,设施大棚栽培,药剂处理时小白菜处于3—4片真叶期。
1.1.4 试验地情况
试验地位于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庄行综合试验站内。试验地土壤为砂壤土,土地平整,肥力中等,有机质含量中等。前茬作物为小白菜,排灌条件优良,试验期间天气晴朗为主,气温23—32℃。
1.2 试验方法
1.2.1 黄曲条跳甲群落动态调查方法
2016—2017年黄曲条跳甲种群动态采用黄色粘虫板(26 cm×23.5 cm)进行监测,在观察圃内每30 m2悬挂一张粘虫板,每天统计粘虫板上黄曲条跳甲成虫数量。
1.2.2 药剂室内毒力测定
药剂室内毒力测定采用浸叶法[11]。选取未施用农药的甘蓝叶片,洗净晾干;在预备试验的基础上将供试药剂稀释成5—7个有效浓度梯度,并设清水对照;将剪切好大小一致的甘蓝叶片分别浸入药液中,10 s后取出并放置室内自然晾干;将晾干的叶片放入生测试管中,每个试管接入10—20头黄曲条跳甲成虫,再用纱布封好管口,每个浓度梯度重复3次;将试管置于光照培养箱内,饲养温度25℃、相对湿度75%—85%、光照周期L∶D为14 h∶10 h。每隔24 h查看害虫死亡情况,72 h后计算死亡率。以毛笔轻触虫体无反应则视为死亡。
1.2.3 田间防效试验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12]中的测定方法。黄曲条跳甲处于盛发期时对植株叶面通过喷雾的方式进行施药,施药采用利农HD400 16升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单个锥形雾喷头,工作压力2 kg/cm2。小白菜试验前未接触任何农药,共施药1次。试验共设8个药剂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20 m2,小区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采用五点取样法,每小区设置5个样点,每样点调查30 cm×30 cm面积内小白菜上黄曲条跳甲成虫数。分别于喷药前进行黄曲条跳甲虫口基数调查,药后1 d、3 d、7 d、14 d进行黄曲条跳甲残存活虫数调查。依据施药前后处理区和对照区黄曲条跳甲的活虫数,计算黄曲条跳甲的虫口减退率及防效。
1.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拟合毒力方程、相关系数(r)、致死中浓度(LC50)及95%的置信区间和相对毒力指数。用邓肯新复极差法对不同处理的田间防效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发生规律
上海地区黄曲条跳甲发生规律从图1中可见,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周年发生为害,发生量与温度密切相关,春秋两季是发生高峰,特别是春季发生量最大,最高可达33.14头/(d·板)。极端高温和低温时发生相对较轻。设施栽培条件下黄曲条跳甲在冬季(1月—3月)能够越冬,并发生为害,当温度低于0摄氏度时短暂停止为害。随着温度上升,发生量也上升明显,5月—6月是春季的发生高峰,此时小白菜受害严重,如果在连作的情况下换茬时不采取防治措施,会严重影响下茬十字花科蔬菜的生长;进入7月高温季节后,黄曲条跳甲的发生数量明显减少,9月开始气温下降,黄曲条跳甲的发生数量又逐渐上升,10月—11月是秋季的发生高峰,严重为害小白菜的生长和影响商品价值。
露地栽培条件下,黄曲条跳甲发生量和危害趋势与设施栽培基本一致,但总体发生量轻于设施栽培,并且露地蔬菜冬季黄曲条跳甲不发生危害。4月开始发生,5月发生量逐渐上升,6月是春季的发生高峰;随后发生量减少,9月发生量慢慢上升,10月是秋季的发生高峰,后随着温度下降,发生量显著下降。
图1 黄曲条跳甲发生周年变化Fig.1 Annual variation of Phyllotreta striolata
表1 8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室内毒力结果Table 1 Indoor test for toxicities of 8 insecticides to P.striolata
2.2 室内毒力测定
黄曲条跳甲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见表1。不同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由高到底依次为:10%虫螨腈>20%呋虫胺>10%溴氰虫酰胺>20%啶虫脒>25%噻虫嗪>22%氟啶虫酰胺>22%氟啶虫胺腈>48%噻虫胺。在参试8种药剂中10%虫螨腈、20%呋虫胺、10%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表现出较好的毒杀效果,20%啶虫脒、25%噻虫嗪效果次之。从药剂的LC50值可以看出10%虫螨腈、20%呋虫胺和10%溴氰虫酰胺的毒力显著高于48%噻虫胺、22%氟啶虫酰胺和22%氟啶虫胺腈,LC50值分别为10.666 mg/L、24.844mg/L和33.586mg/L;相对毒力指数分别是48%噻虫胺的20.994倍、9.013倍和6.667倍。而22%氟啶虫酰胺、22%氟啶虫胺腈和48%噻虫胺LC50值分别为103.376 mg/L、144.103 mg/L和223.919 mg/L,相对毒力指数分别为2.166倍、1.554倍、1.000倍,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较低。
2.3 田间防效试验
从表2可见:综合考虑药剂速效性和持效性,20%呋虫胺SG 200 mg/L和10%溴氰虫酰胺OD 50 mg/L防效最好,药后1 d两种药剂的防效均达到80%以上,在用药7 d后,防效仍分别维持在94.81%和95.50%;10%虫螨腈SC 100 mg/L作用相对较慢,但持效性较好,药后3 d的防效只有80%左右,药后7 d防效上升至90%以上;20%啶虫脒SP 100 mg/L、48%噻虫胺SC 240 mg/L和25%噻虫嗪EG 250 mg/L效果再次之,在药后3 d时防效均达到80%以上,至7 d时防效明显下降;杀虫效果较差的为22%氟啶虫胺腈WG 110 mg/L和22%氟啶虫酰胺WG 220 mg/L,药后3 d防效最高时也只达到73.94%和74.12%,与其他各处理组差异显著。
表2 8种药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治效果Table 2 Field control effects of 8 insecticides on P.striolata %
3 结论与讨论
黄曲条跳甲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发生世代与温度密切相关,上海地区一年发生6—7代左右,露地春季发生动态与郑惠忠等[13]研究结果相似,近年来秋季也成为该虫的另一个发生高峰,不过发生程度比春季稍弱。设施栽培条件下该虫可终年繁殖为害,无滞育现象,发生趋势与露地相似,发生量比露地更大。而在气温较高的珠三角地区,该虫一年发生可达到7—8代,田间表现世代重叠[14]。
在本研究中,综合室内生测与田间试验两方面结果,发现20%呋虫胺和10%溴氰虫酰胺对黄曲条跳甲具备良好的防治效果,生产上使用时间较长的10%虫螨腈对黄曲条跳甲也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际生产中可交替施用,减轻生产上长期依赖啶虫脒等新烟碱类药剂的压力。此外,在本研究中发现噻虫胺的室内生测毒性低,防治效果也较差,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郑岩明等[15]研究发现在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高的室内毒力,这可能是由于两者试验所用黄曲条跳甲来源不同,用药背景的差异从而导致了试验结果的差异。
总之,黄曲条跳甲作为一种十字花科蔬菜上的主要害虫,在筛选新型杀虫剂的基础上,同时还要进行抗性检测,并结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方法和蔬菜轮作等农事操作技术综合防治黄曲条跳甲。
[1]FEENY P,PAAUKE K L,DEMONG N J.Flea beetles and mustard oils:host plant specificity of Phylloterta cruciferae and P.striolata adults(Coleoptera:Chrysomelidea)[J].Entomology Society of America,1970,63(3):832-841.
[2]高泽正,吴伟坚,崔志新.关于黄曲条跳甲的寄主范围[J].生态科学,2000,19(2):70-72.
[3]陈庆忠,柯文华,李建霖.黄条叶蚤[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之生态及防治研究(I)外部形态、饲养方法、生活习性及寄主植物调查[J].台中区农业改良场研究汇报,1990,27:37-48.
[4]BAIN A,LESAGE L A.Late seventeenth century occurrence of Phyllotreta striolata(Coleoptera:Chrysomelidae)in North America[J].Canadian Entomologist,1998,130(5):715-719.
[5]龚玲,郑晓宇,郑敏,等.黄曲条跳甲的物理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34-136.
[6]袁水霞,张佳佳.黄曲条跳甲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2016(3):49-50.
[7]邱英东.覆盖不同目数防虫网防治黄曲条跳甲及对小白菜产量影响的试验[J].上海蔬菜,2016(4):41-42.
[8]纪翠红,刘建密,林积秀,等.城郊菜地黄曲条跳甲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J].长江蔬菜,2015(23):49-50.
[9]李建宇,邱良妙,王海,等.黄曲条跳甲的化学防治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1):15-18.
[10]周先治,吴刚.福州地区黄曲条跳甲的抗性监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2):158-161.
[11]IRAC.Proposed insecticide/acricide susceptibility test[J].EPPO Bulletion,1990,20:388-404.
[12]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73-76.
[13]郑惠忠,吴世昌,沈忠良.黄曲条跳甲的发生和防治[J].上海农业学报,1993,9(2):72-76.
[14]郝东川,温华良,刘慧珍,等.珠三角黄曲条跳甲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J].蔬菜,2016(9):269-270.
[15]郑岩明,刘霞,姜莉莉,等.噻虫胺等七种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J].农药学学报,2015,17(2):23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