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队活动误区 培养创新型人才

2018-03-06周萍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力能动性主动性

摘 要:当前,有些队活动已经走进了一些误区:队活动设计由辅导员包办代替,准备工作充分但不够得当,活动环境一成不变,活动形式流于一般,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指导作用,发挥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队活动,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主动性;能动性;创新力

“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能力是确定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为培养跨世纪人才,必须坚持培养队员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开展自己的工作。

辅导员是队员们的贴心人,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应借助丰富多彩的队活动,培养队员的良好素质。但是,据笔者观察,一些队活动似乎已走入了种种误区。

误区之一:辅导员包办代替

有的学校一学期或一学年才举办一次中队主题观摩活动,辅导员都希望開展得有声有色。于是辅导员到处查询资料,队员去读去背去唱去跳。由主题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安排,甚至是活动的串联词全由辅导员统筹安排。但是由于辅导员与队员心理特点有明显差异,因此,设计的活动不是队员们最喜欢的。其实,队活动应是队员们自己的活动,队员们在被动的情况下怎能很快进入角色呢?

走出误区:少先队活动是少先队或少先队员设计、组织、开展的寓教于乐的群众性活动。开展活动的目的是让队员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如果说活动仅停留于过程的表面,就失去了队活动的意义。特别当队员们进入高年级,他们都有的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见,辅导员不妨找队员商量,让队员的创造能力得以发挥。

如开展《爱的奉献》主题活动时,辅导员组织队员们讨论:题目可以是什么?活动开展前做些什么?请哪几位队员主要负责呢?经过讨论,辅导员会豁然开朗。队员们潜在的能力原来如此之大:题目为《爱之歌》,活动开展前先以小队为单位开展活动……这样,辅导员就轻松多了,可以从队员定的方案中发挥指导、点拨作用。由此可见,这样做既提高了辅导员的素质,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误区之二:活动准备不得当

笔者看到有些活动在准备阶段就存在些问题,辅导员对活动准备或放任自流,或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队员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走出误区:队活动是队员们自己的活动,活动的准备阶段就应尊重队员的内动力,为每个队员提供表现自己个性与才能的机会,促进队员主动参与活动,充分发挥队员的主动作用。

如在开展《我爱您,祖国》主题活动时,为了引导队员了解建国六十八周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辅导员可以介绍队员收看电视新闻,翻阅报刊杂志,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队交流活动。在此过程中,队员们有了真切的体会。这样队员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主动作用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误区之三:活动环境一成不变

由于安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少辅导员“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变换活动场地,以至活动环境一成不变:每次队员们总是端坐于教室里。这样就不能较好地吸引队员。这样单调的环境往往会导致队员的求异心、创新力的丧失。

走出误区:进行素质教育,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教育环境,使队员能快乐地成长。在进行队活动时,一个优美的环境就能充分发挥队员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如开展《热爱家乡》主题活动时,可以组织队员们到校外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如参观了古镇木渎的“河棚”,队员就会夸奖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干;参观家乡的古迹“廊桥”,队员们则会惊叹原来奇迹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组织得当,队员们一定会受益匪浅。在这种环境中,队员将更活泼、更大胆、更有主见。同时队员们互相帮助,相互促进,为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误区之四:活动形式流于一般

笔者观摩了许多队活动,发现形式几乎千篇一律:一男一女两位主持人;节目总是唱歌、小品、朗诵、舞蹈、快板、相声等。这些形式沿用过多,已无法激起队员的兴趣,也无法激发队员的创新意识。

走出误区:活动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队活动本身就是以队员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队员的,形式过于单调、老套,必将降低队员活动的效果。

为了激发队员的爱心,辅导员可以组织队员给某个队员(通常是家境贫困或单亲家庭的孩子等)过生日。可让队员们制作礼物、唱生日歌、分享蛋糕,说祝福的话。相互交流、座谈,也挺有效果的。这样做既使这名队员尽情地享受到集体的温暖,也激发了队员的爱心,为形成良好的集体发挥了作用。

当然队活动的开展也要和普通的“玩”区分开来,也不能进入“玩”这个误区。

总之,我们在开展队活动时,要积极发挥辅导员的指导引领作用,根据中队、队员的特点开展活动,切忌进入误区,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奋斗。

参考文献:

李莎.少先队活动的有效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6).

作者简介:周萍,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区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小学品德教育。

编辑 刘瑞彬

猜你喜欢

创新力能动性主动性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国家创新力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创新力不足导致国产手机再遇寒冬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