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 归于生活
2018-03-06夏春花
夏春花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品德源于生活,归于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内化自己的行为。主要围绕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中,生活性是该课程的基本屬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基于此,围绕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策略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品德教学的现状
1.品德教学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较低
虽然我国早已实行了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实施,倡导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以及家长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更加的重视,这就导致品德教学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在许多学校中,品德教学的课时非常少,甚至有可能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在这种背景下,品德教学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的作用就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2.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品德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他们主要通过说教式的方式来让学生了解什么事情该做,而什么事情不该做,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忽视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很难让学生理解品德教学的真实意义。这样一来,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因此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分析
1.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那么他们的认知程度就越高。所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势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而要实现这一点,首先就需要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感悟社会,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社会有着更加深入的认识。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生活的观察,以便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然后将这些案例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才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例如,在《平安回家》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容易被路上的有趣事物吸引进而不按时回家的这一特点着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放学之后是否有人来接?如果没有家人来接你,你又该怎么办?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联系自身情况就会知道,在放学之后要及时回家,以免父母担心。通过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2.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为此,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游戏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大多对游戏都非常的热爱,所以教师如果引入游戏势必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他们需要爱》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尊重残疾人,让他们体会到残疾人的艰辛,教师可以通过体验游戏,让一些学生分别扮演盲人或者腿脚不便的人,然后让这些学生合作走完一段路。当活动结束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那么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学生就会深刻地体会到盲人的不便,从而激发了学生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使他们的行为得到规范。
(2)模仿
当儿童处于7~12岁这一阶段,他们的模仿能力最强,并且他们道德行为的形成,也主要是依靠模仿而形成的。所以为了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认真看图,然后让他们分析图中人物的做法,并模仿人物的道德行为。例如,在《家里来了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图中人物“盼盼”进行观察,看看人家是如何接待来的客人。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之后再让学生进行模拟,使他们争做文明人。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教学对于学生良好行为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因此要高度重视小学品德教学。但是,在当前的品德教学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如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教师的教学未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这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基于此,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品德教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要实现品德教学的生活化。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还需要实现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如此,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应珏丽.源于生活归于生活:小学品德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浅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7(Z1):115-117.
[2]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60-162.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