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城无处不飞花

2018-03-06李兆慧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2期

李兆慧

摘 要:拥有诗词和经典素养的学生,往往更有诗样的心灵和洞悉力,语文古典素养的积累对滋养学生的心灵是卓有成效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两大难题,读不懂与写不出是两种结果。现代文阅读较古文诗词等简单,如果学生的古典素养达到一定高度,现代文阅读的难关不攻自破。诗意的教学,学生才能有诗意的心灵。

关键词:诗意教学;古典素养;诗意心灵

小时候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一辈子的视野和性质。然而鉴于诗词经典古籍等内容往往偏深,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我通过教学尝试后发现,中国终究是诗词的国度,那些融入骨血的诗词文化细胞与基因仍代代传承,遇到合适的教学土壤,便破土而出,出乎意料的绚烂夺目。

飞花令主任飞花

自从《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大江南北,我便动了在班中举办的念头。今天重新讲解《古诗80首》,这学期的目标不是单纯背诵,而是整合、归类古诗,讲完《咏柳》,我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态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柳”字,问:“我们还学过哪些带柳字的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七嘴八舌不一而足,有十几个,比我想象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境况好太多了。

于是我即兴道:“我们也来玩一把‘飞花令如何?”一时间班里群情振奋。

“柳乃春色”,我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春”字,“你能记起哪些关于春天的古诗?”没想到全班一下子炸锅了:“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你一言我一句,有想不起来赶紧翻书的;有自己好不容易想到结果被其他同学抢了,怏怏不乐的;还有听同学说了一句卡壳比人家还着急的……众生百态,课堂氛围热闹极了。

这分明是另一种归类复习古诗词的方式呀!我干脆趁热打铁,“既然是‘飞花令,下一个便以‘花为令!”话音刚落,一双双手争先恐后举了起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凡是储备了数首的同学,便可作为守擂者,守不住则打败他的攻擂者上位。

后来的语文课,我们每堂只玩一个字,一周玩3次。尤其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月”字令,热火朝天,课代表小周以一首《春江花月夜》成功守擂,获得雷鸣般的掌声,竟然还激发了全班背《春江花月夜》的激情。

一时间,他们学习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玩“飞花令”那天回去有一项固定任务:在古诗本上整理今天的設计“飞花令”的古诗,然后准备第二天的“飞花令”。我的小本子上也密密麻麻记着玩过的字:柳、春、花、月、酒、雪、风、秋、夏、边塞、田园、哲理……

原来,孩子们和古人的精神链接并未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候,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背的那些诗词,像看不懂的画面藏在心里,某一天,遇到某个风景、某份心情、某幅画面,就突然明白了。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换一种更生活、更灵活的方式来教学古诗,我们都解放了,我体会到了寓教于乐的幸福感。

在这样的春天,古诗的种子像花朵一样,轻轻于课堂飘散。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学生的写景类作文总是写不好,要么观察不细腻,言之无物;要么描写过于夸张,浮夸空洞。问之,答曰:“学习太忙,好久没有观察过大自然,无法有真情实感。”周五下午,春日正好,于是决定学《孔子游春》一样,带他们去校园游春:“我们回来以后将会有十分钟时间写一个观察片段——春日随想。”

看到灿然盛开的桃花,引导他们边观察边讲解:“《诗经》里有两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用来形容这样的桃花最恰当不过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池边有垂柳,“可能当年贺知章就是这样站在春光下,面对这样的柳树写出这千古名篇的。”

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孩子在小径旁观察不知名的野花,念叨:“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有在果园坐着休息:“真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啊。”

回去后果然妙笔生花,有孩子写道:“春色是常见的,也是不常见的。我悄然走过春日,就如同走过我生命的春天……”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她产生了对生命的思考。

“折柳何处留?满园春色并非花。柳色青青,更配伊人情。春已过半,柳树昔日冒出的点点新芽,已被时光雕琢得或浓或淡……”班长的文字一向平淡有余,才气欠佳,今天竟文采斐然。

最后还收到一篇文言文:“春日,师率吾及众弟子游春。落英缤纷。路遇一花,众不知其名,纷纷猜之百合,实为玉兰。通体白色,瓣笼成杯,吾观之,赞叹不已。吾随师至塘边,柳树丛生,适抽新芽,周边生机勃勃,绿意盎然。池中游鱼正酣眠,吾以石子投之,惊,缓缓游动。师劝之,吾始停。后归。”原来,作文课是可以这么上的,古典的情怀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种在孩子的心灵里。

在这样的春天,文学的种子像花朵一样,轻轻于课堂飘散。

一个人文学素养的积淀有多厚,他长大后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就会与此成正比。童年是人生的春天,理应播种希望与理想。因此,让学生爱上诗词、爱上写作、爱上语文、爱上生活,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一直探索的使命和求索的终极目标。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