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6黄思敏
黄思敏
摘 要:合作能力是指小学生在校园内、生活中、社会中与他人交往、协作的集体适应能力与团队作战能力,反映了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处理自己与他人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与人际沟通能力。将从开展班级心理辅导课、组织专题心理辅导、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团体心理教育因素三个角度分析如何将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到学科教育活动中。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学科教学;应用分析
现在小学生的孤独状况令人担忧,因为许多年轻家长由于经济压力、忙于事业等原因并未积极响应“二胎”政策,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成为独生子女,缺乏同龄人的陪伴,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在家庭中,家长也是以成年人的身份与孩子对话,导致部分小学生缺乏与同龄人沟通与对话的能力,存在交际障碍,无法快速适应集体生活。现代社会已经将“学会合作”看成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而团队心理辅导便是以培养与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团队环境中展开的教育活动,对优化学科教学质量大有裨益,便于构建一个关系和谐、凝聚力较强的班集体。另外,许多学科教师越来越重视师生、生生的多向互动,对小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应以团体心理辅导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稳步提升小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开展班级心理辅导课
班级心理辅导课是实现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活动,重点在于教师、学生的平等互动与民主交流,希望学生可以在思想碰撞与精神交流中产生某种深刻的认识。由于班级心理辅导课以小学生的真实经历与情感体会为主,所以可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意识,便于激发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其在交流与沟通中接受心理健康辅导。
我常常在教学实践中组织班级心理辅导课,针对小学生所遇到的同一问题组织平等对话,鼓励小学生自由自在地阐述个人思想。例如,我们班的学生从小便被家长送到各个补习班中参与学习,导致学生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任课教师与补习班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根本没有娱乐与休息的时间。然后,我便以此组织了团体心理辅导课,鼓励小学生就“该不该上补习班”展开辩论,允许每个小学生分享自己应对繁重学习任务与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方法。由于笔者所选择的心理教育主题与小学生紧密相关,所以小学生都有感而发,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小学生还就自己所参加的补习班学习经历展开了友好分享,让小学生产生了“同甘苦、共患难”的情绪,使得生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二、组织专题心理辅导
专题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展开的针对性辅导活动,它不受班级、时间限制,只要小学生有参与意愿均可报名参加。然后,教师可根据专题心理辅导主题组织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帮助小学生排解负面情绪,保护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比如,我们班学生从小便被长辈娇惯,身上有着说一不二的不良品质,在集体生活中不懂谦让与宽容,常常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不愉快的行为。于是,我便以“集体与我”这个专题展开了团体心理辅导,把存在自私自利、特立独行问题的小学生召集在一起,使其思考在集体中生活与学习的办法。在本轮专题教育辅导中,我以小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导入教育主题,即小学生因争夺东西而大打出手、小学生不愿意为其他人让路而互相推搡、小学生大喊大闹影响他人学习,等等。当小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时,都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神情。然后笔者要求小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是被抢东西、被推搡、被打扰的学生,进而再让小学生自主思考集體与个人的利益关系,让小学生尝试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学会合作、学习谦让、学会友好相处。
三、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团体心理教育因素
每一门学科中都蕴含着丰富而多样的团体心理教育因素,对培养小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十分重要。现在人们提倡“全课程育人”,即每门学科教师都必须同时承担起智育、德育的双重责任,所以,教师也应以学科中的团体心理教育因素实施合作辅导,潜移默化地优化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学科中,有多个项目都需要小学生以集体形成参与体育训练,比如排球、足球、篮球等都需要各个团队的相互配合与合作,这些内容本身也是十分优秀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对此,小学体育教师应以需要小学生以合作形式参与体育训练的活动有机渗透团体教育。比如在球类运动中,教师便可模拟真实的运动项目组织集体训练,让小学生亲身感受团队配合的重要性。或者,体育教师也可以小组合作组织常规的体育训练,让小学生学会彼此帮助、共同进步。
总而言之,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质量将对小学生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决定着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为此,小学教师应以多样化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学科教学,使小学生在习得文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可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技巧与方法。
参考文献:
[1]陶灵芝,金一波,袁雅晨,等.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小学生孤独状况[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7):1032-1034.
[2]李晓芸,班永飞.团体心理辅导效果及治疗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2):211-214.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