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行动研究
2018-03-06陈怡
陈怡
摘 要: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既是声乐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又是一种集体性很强的集知识与审美体验相融合的音乐实践活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歌唱教学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就如何在小学中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合唱能力的培养,结合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并以实践课例为平台展开初步的探讨,分析现状,论述成因,提出相应的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合唱;中年级;行动研究
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表演是一种鲜活的表演形式,它不仅能向人们呈现美妙的乐音,更向人们传递美好的情感。近年来,由于合唱艺术在各地的舞台上不断演绎令世界折服的天籁之音,为合唱的普及形成世界性的平台。每年各地中小学生合唱比赛的频繁举办也使得合唱这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愈来愈受到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更有效地推动了这门艺术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领域中的普及与发展。《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合唱活动的意义在于使学生感受、体验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并获得集体演唱的经验,从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阵地”,这一深远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合唱教学更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艰辛的过程,这个客观的事实更是一线的音乐教师所知晓的。然而,纵观时下的音乐课堂,无论是公开课、展评课抑或常规课,但凡遇到教材中的合唱歌曲,学生厌学之,教师避教之、师生对合唱歌曲的“谈虎色变”,使合唱在音乐课堂中陷入尴尬境地,更成为众多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教学“软肋”。合唱的“专业性”与“表演性”使众多的音乐教师误以为合唱表演只能是少数学生参与的专业性极强的艺术实践活动,合唱被曲解成为“精英教育”下的产物。因此,只有提高广大师生对合唱教育的文化认知,使合唱成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项目重要任务,才能突破合唱在音乐教学中的瓶颈。
一、中年级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知与合唱能力的现状
新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文本体现,也是广大一线教师与新课程亲密接触的第一平台。笔者有幸成为与新课程一路同行、共同成长的实践者与行动研究者。从新教材各年段的内容编排中,我们能清晰明朗地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对各学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中年级学生成为小学阶段接触合唱教学的第一群体。笔者曾将中年级段(第五—八册)的教材中合唱的曲目进行了简单的统计。由第五册仅有的一首轮唱歌曲《美丽的黄昏》开始到第八册的《拍手拍手》等六首占了大量篇幅的合唱曲,这种呈递增的态势无疑体现了新课程对中年级学生的合唱能力培养的要求。那么,作为合唱学习的主力团体的中年级学生是如何应对合唱课“登场”的呢?笔者曾对所任教的四年级段两个班级73位学生做过一份问卷调查,旨在了解中年级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心理现状,对调查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引起思考,这既是合唱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教师获得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
调查内容涵盖了学生对合唱艺术的认知、对高低声部的倾向性、对合唱课的建议等。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针对“你知道什么是合唱吗?”这一问题,能正确描述的学生仅占“27%”;当问及“你喜欢合唱吗?为什么?”时,约有“65.3%”的学生表示“合唱太难了”而不喜欢;关于“你喜欢担任高声部还是低声部的演唱”时,“73.5%”的数据显示学生对高声部的倾向性,学生普遍认为高声部“好听且易唱”。对于“你理想中的合唱课是怎样的?”几乎“86.3%”的学生均表示希望“以游戏的方式”练习合唱。这让我们欣慰地看到学生对合唱学习良好的心理素养与学习动机,也是我们进行合唱教学的有利因素和重要基础。
调查发现:学生对合唱艺术缺乏基本的、系统的了解,从而导致学生对合唱课的兴趣不高,致使合唱教学成为音乐课堂教学中一个难以攻克的“壁垒”。
二、中年级学生合唱能力较低的成因
合唱教学成为新课程对中年级学生歌唱与表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却在时下的音乐课堂中“举步维艰”,难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新标准与新要求。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引人深思。到底是人为地拔高了合唱的难度,还是新课程弱化了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导致中年级学生对合唱艺术“望而却步”,还是我们的合唱教学方法存在着弊端?笔者对调查对象以及相关的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1.学情特点
在儿童音乐能力发展上,小学中年级是儿童音乐感知能力的最佳时期。随着儿童身心的迅速发展,听觉显著增强,接触音乐实践的范围也逐渐扩大。该年段学生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学习单调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坚持性差”的特点。传统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机械性”“重复性”唱主角,这种忽略学生心理特点的教法自然令学生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
2.教材分析
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虽较大程度体现了对中年级学生合唱教学的要求,例如由第五、六册的轮唱歌曲逐渐过渡到第七、八册的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曲,但是在每单元教学内容的具体设置上还需要构建一套能提高中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例如:第八册第一课中安排了两首具有一定篇幅的合唱曲,这对刚结束完假期而尚为进入合唱状态的中年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学习上的压力,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会“传染”整个学习团队。因此,在对中年级学生的合唱教学的顺利实施上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合理构建和安排教学活动,力求保護学生对合唱兴趣的持续性发展。
3.教师因素
合唱是学习和积累集体歌唱的教学经验。笔者结合自身在师范高校中的学习经历以及参加工作以来在教学一线的经验总结,并多方咨询同行意见,了解到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合唱教学存在师资力量严重匮乏的现象。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在童声合唱的训练方法、合唱指挥能力、多声部编写能力、伴奏音型的正确选择与运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相对薄弱,无法适应新课程对基础教育合唱教学的要求。
4.客观现实
合唱是一种深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随着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许多家长在对孩子的课外音乐兴趣的发展上更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参加校外合唱队已成为一种“时尚”的选择。但由于某些音乐教师对合唱概念理解偏颇,甚至是曲解,忽视了对课堂教学中合唱教学的关注与把握,把教学的重心偏向校外的合唱队。一旦遇到“艺术节”之类的重大活动就临时拼凑团队,应付了事后就偃旗息鼓。教师合唱意识的缺乏也是制约学生兴趣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培养小学中年级学生合唱能力的策略思考
培养中年级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以及良好的音乐素养,让“合唱”这朵艺术花朵根植于孩子们稚嫩的心田,在音乐课堂朴素而平常的土壤中开出绚丽,收获精彩,相信这是笔者以及广大一线音乐教师共同的教学期待。
1.提高识谱能力,在多声中探索音准的训练方法
合唱是一种有着特殊、精致要求的艺术形式。准确的发音、稳定的音准、统一的音色都构成了合唱追求“和谐”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其中,具有扎实的识谱能力是掌握音准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年级学生中除了少数由于参加了课外音乐兴趣小组,识谱能力较高外,多数学生缺乏类似的学习机会,认为只要能把歌曲唱会即可,识谱的兴趣不高且能力低下。于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笔者将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特征,又体现了愉快教学,并有效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用“图谱”教学这一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不同的线条或图形中了解两个声部不同的旋律走向、节奏强弱。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识谱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在多声部作品中的音准能力。
2.化繁为简,创编灵动和谐的低声旋律
中年级学生目前接触到的合唱作品均属于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曲。例如第七册第四课中的意大利民歌《大家来唱》等。随着学生对合唱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教材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学生较难胜任的合唱作品。例如第七册第八课中的《小孩世界》。其低声部旋律均是以“三度和声音程”的形式出现:
学生容易混淆,难以掌握音准。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许多教师都会采用统一演唱高声部的无奈措施,合唱强制性地变成了齐唱。那么该如何做到既保护好教材中宝贵的合唱资源,又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保护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呢?其实,适当地简化或创编适合学生水平的低声部旋律不失为合唱教学中的另一条“蹊径”。笔者曾做过这样的教学尝试,同样是歌曲《小孩世界》,笔者将其中的低声部旋律改编为。相较于教材中的旋律,更接近学生的演唱水平。这样既达到了合唱教学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感受多声部的和谐之美。当然,这种旋律改编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切不可一概而论。
3.以趣激情,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
合唱塑造的是美妙和谐的音响,能唤起人们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追求。然而,传统的合唱教学模式却让学生在课堂中“拒绝”合唱。要想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合唱意识,还应从改变教学方法入手。通过调查,笔者从学生希望以游戏方式学习合唱的建议中感悟到“只有学生认可的教学方式才是最好的”。于是,笔者效仿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有奖自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自学合唱谱,自己找伙伴进行合唱练习,再请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自学成功者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星星卡等)。这种方式使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他们逐渐开始喜欢向困难挑战了。此外,在合唱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倾听彼此的声部,笔者还鼓励学生进行固定的座位编排,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唱声部的概念,又优化了合唱课堂教学的管理。
4.课外延伸,拓展艺术实践的渠道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的课外音乐活动,不仅能广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而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合唱是学生音乐课外活动中较为常见的艺术实践活动。为了实现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许多学校组建了一定规模的以中高年级段学生为主的合唱团,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使合唱教学呈现课内外的一贯性与连续性,构建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合唱教育体系。
5.自我增值,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合唱教学要培养学生注意听从指挥,对指挥做出正确、迅速反应的习惯,并力求合唱声音的和谐与均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合唱指挥水平。我区曾为全体音乐教师开展过一次专题性的“合唱指挥”的培训。通过学习,笔者认识到合唱指挥是一种集多种知识和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技能。因此,音乐教师,不仅需要专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其他文化藝术领域的素养积淀。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成为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主力军。
“亲近合唱,带领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使命。让和声的纵向合作,旋律的横向发展汇成天籁之音,共谱音乐教育的和谐乐章。
参考文献:
章连启,谭天静,张亚红.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