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绘本故事在提高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交往能力中的应用
2018-03-06刘丹菁
刘丹菁
摘 要:针对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缓慢,但却具备较好的视觉认知能力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将图文并茂的绘本作为学习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和调动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恰当的教学、训练,帮助和引导自闭症儿童形成有效的交往认知,增加语言储备量,为他们提高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绘本故事;自闭症;交往能力
交往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语言,但大多数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缓慢,他们一方面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影响了交往能力的拓展。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普遍有着较好的视觉认知能力,而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绘本通过图画与文字相融共叙的形式,能够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将语言文字影像化、情景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闭症儿童的交际语言储备量,为他们提高交往能力奠定基础。将绘本故事作为载体运用到课堂教学,已在国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教师通过绘本故事教学,可以使自闭症儿童在活动中与他人积极互动,从而提高自闭症儿童的交往能力。
一、自闭症儿童在交往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多伴有不合群的“怪异”举止
自闭症儿童常有一些刻板的、重复的行为,似乎是一种强迫遵循的程序或仪式,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意义,有时甚至给他人带来不便,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们或是在课堂上敲打桌子,或是不停地推开、拉上课室的窗户,或是随意地在课室走动试图和教师说话等。类似的行为不仅对正常教学秩序形成了干扰,对自闭症儿童而言,这些举止更会对其融入集體带来困难。
2.易产生突发性情绪波动
自闭症儿童经常自己独自活动,甚至与父母长辈的互动也不多,不同程度上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大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口语表达一般只作为工具性的沟通,他们的沟通与社会交往能力落后于同龄人,缺乏恰当的社会交往技巧,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时容易情绪化,又不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感受,往往采取诸如发脾气、大喊大叫、哭闹等行为语言来宣泄情感,而这在他人眼中却是难以理解,甚至是无理取闹的。
3.不善于恰当地表达交流
由于语言发展迟缓,自闭症儿童一方面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另一方面又无法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或者行为,因而无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难以融入家庭、学校、社会生活。比如班上的一个自闭症孩子,他会突然大声地在你耳边大叫一声“喂”,或是咧嘴对你笑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仅仅是对认识的科任老师或是和他一起玩耍的孩子才会做出以上行为,而班上其他孩子并未遇到。由此可见,这种看似“另类”的行为其实是他和你打招呼、示好的一种方式。
二、绘本故事对提高自闭症儿童交往能力的应用类型
1.树立规则意识,尝试规范行为
规则意识是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自闭症儿童往往在规则意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其难以融入集体的学习生活。教师引导自闭症儿童树立规则意识,是促进其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教师可以运用绘本生动的故事形式,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一些简单的行为规则,建立一定的规则意识,尝试规范其日常行为。
比如美国作家大卫·香农的绘本“大卫三部曲”:《大卫,不可以》《大卫上学去》《大卫惹麻烦》。以《大卫上学去》为例,教师通过指导自闭症儿童进行绘本故事阅读,让他们在这些熟悉的学校情景中,学习“好的行为”“可以的行为”,帮助他们构建交际认知体系。又如绘本《汤姆挨罚》,教师要引导自闭症儿童认识到在游戏中也需要遵守游戏规则,逐步带动自闭症儿童参与到集体游戏活动中,主动分享玩具、体验快乐。
2.学习调控情绪,尝试适应控制
自闭症儿童的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很容易出现大声哭闹、情绪失控等情况。为促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需要其具备一定的情绪控制能力。绘本故事中有很多可以应用的素材,教师引导儿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情绪控制问题,并能够在故事情节中延伸体会情绪问题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带动其产生控制情绪的意识,帮助其舒缓自身的焦灼、不满、愤怒等消极情绪,尝试用社交群体中普遍适用的恰当方式,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教师通过指导自闭症儿童阅读绘本《菲菲生气了》,让他们了解可以通过奔跑做运动,通过和家人同伴倾诉,通过去看海、听鸟叫等亲近自然的方式舒缓自己的情绪。让他们通过故事书中同伴的表现,看到每个人都有消极情绪的存在,反观自身的行为表现,学习控制、疏解自身情绪的方式。阅读绘本《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使儿童能够意识到情绪的波动,并跟随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儿童从愤怒的情绪中转移出来,实现情绪的调节和控制,通过绘本内容,使儿童能够感知到情绪与内心存在的必然联系。《生气汤》《杰瑞的冷静天空》《生气的亚瑟》等都是可以用来指导儿童如何进行情绪调控的绘本。
3.提高生活认知,建立沟通基础
认知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自闭症儿童的认知体验相对较差。随班自闭症儿童需要在生活认知体验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使其能够基于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内容。只有具备生活认知体验基础,才能够促进儿童思维的不断发展,促进其沟通和交往行为的有效进行。绘本故事中涉及诸多的生活化内容,开展生活认知体验教育具有明显的应用优势。教师需要通过绘本故事引导儿童进行不同的生活认知体验,帮助其运用简单、清晰的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懂得理解他人特别是同伴之间的简单表情、动作、行为等,从简单的问好、请求、道歉等开始,建立基础有效的沟通关系。
比如日本作家宫西达也的霸王龙系列,《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是霸王龙》《你真好》讲述了原本粗暴的、爱欺负弱小的霸王龙,变成温和体贴的恐龙的曲折动人故事。教师通过指导自闭症儿童进行绘本故事阅读,让他们看在眼里的同时,尽可能地记在心里,引导他们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地进行简单的行为模仿。
三、绘本故事对提高自闭症儿童交往能力的应用策略
1.坚持问题导向,选择趣味性绘本教材
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程度上缺乏与人主动交往的兴趣,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进入学龄期后,虽然会对父母产生一定的依赖,也会对经常接触的师长产生一定的感情,会表达一些自己的情感,但旁人依然很难走进其内心,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选择能够激发其阅读兴趣、指导问题行为的绘本教材,既要图画生动、色彩鲜明,还应具备故事角色单一、情节简单、配文简短的特点,避免学生因难以理解过于复杂的故事内容而影响学习效果。
2.发挥集体作用,实施融合式教育模式
自闭症儿童往往缺乏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以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生按4~8人分为一个小组,小组版块式聚集安排座位,小组内包含1名自闭症学生。教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为自闭症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和表现机会,设计好小组活动。小组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避免常规课堂中自闭症学生容易被忽略的缺点,一方面是在社交技能的训練上,方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示范,发挥同伴的互助引导作用,为自闭症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对象;另一方面是在小组长或其他组员的参与下,对自闭症学生的行为起到监督和约束作用。
3.针对思维特点,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可以通过角色模拟认识自我、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自闭症儿童在不同程度上依然具有和成人或同伴交流的意愿,但由于无法理解和遵守社会规则,固执于自身愿望和行为方式,才导致交往的失败。绘本故事中情景化、趣味性的内容,能有效吸引自闭症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围绕目标,结合实际设置游戏化环节,将交往规则融入课堂的趣味游戏中,通过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在轻松、舒缓的学习氛围中达成行为目标。
4.注重认知建构,开展长期性泛化训练
自闭症儿童从绘本故事中接受到的简单要求或习得的交往策略,对他们来说,很大程度上只是特定情境下、单一指向的指令,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分析、迁移。他或许记得并且遵守老师告诉他的话:不能在课堂上随意甩动小毛巾,因为这会违反上课纪律,影响老师同学上课;但他并不知道,在下课的时候随意甩动小毛巾,也会影响甚至甩到其他同学。因此,我们需要让自闭症儿童在自己日常经历的每一个场景中,都进行广泛的练习,并且每天都要重复练习,确保将交际观念转化为有效的交往行为。
5.聚焦个案实际,重视个别化专门辅导
坚持强基础、补弱项,在班级集中授课前或授课后,针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实施个别化辅导,指导自闭症儿童进行经常性、反复性的绘本阅读。以故事内容作为示范,通过情景再现、识别判断、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和自闭症儿童模拟交往行为,以此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指导和规范他们的交往行为方式。
6.强调家校合作,形成双向性反馈机制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自闭症儿童来说,家长是其除教师以外最重要的社会交往对象。自闭症儿童交往行为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过程,这就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只有双管齐下,及时了解、反馈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并适时调整训练方式和纠正不良行为,才能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
绘本教学为自闭症儿童打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对教师帮助和引导自闭症儿童形成有效的交往认知、增加语言储备量、提高交往能力提供了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吕梦,杨广学.如何发展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凯尼格.自闭症谱系障碍:针对性干预方案设计和社交技能训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3]艾伦·诺波姆.孤独症孩子希望你知道的十件事[M].华夏出版社,2014.
[4]陈金燕.自闭症孩子的春天[M].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
[5]闫学.绘本课程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