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孩子充分体验的空间
2018-03-06戴奕
戴奕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一直都是道德与法治教师追求的目标,新课标中提出了“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关键词:实践;体验;水资源
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深化,我们必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核心素养能力。因而,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基于此种感悟,我想起了三次教学《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时,尝试“实践体验式”教学的一番感受。
第一次教學设想:静态体验思维在涓涓流淌
初次细读教案后,我认为本课应该以“水资源”为切入点,影射出全球其他自然资源的现状,引发学生对自然资源匮乏成因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实态分析,身处江南水乡的孩子们对于水资源还是比较熟悉的,我在课堂上完全可以用追问调动起学生的已有体验。为此,我设计了若干问题,便有了以下的课堂:
师:不说远的自然资源,就说说咱们江苏,同学们知道江苏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自然资源吗?
师:恩,的确,江苏的水资源十分充沛,特别是被誉为“明珠”的太湖更是江苏人心中的骄傲,咱们今天先来看看太湖的水。(播放《太湖美》的视频)
师:感觉怎么样?真是棒极了!那江苏百姓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生:不是的。
师:的确,事实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书中案例《水乡闹水荒》,你能快速找到原因吗?(学生思考)
生:江南水乡其实不缺水,缺的是可以饮用的纯净水。这些水都被污染了。
师:是的,这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你总结得很好。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我还知道有“农业污染”,农民伯伯在灌溉的时候,有一些农药会随着雨水流进河道,这些农药是有毒的。
师:那大家认为这些后果归根究底是由谁造成的?
生:人类。
师:看来,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
反思:在不断的师生对话中结束了这堂课,我的语言很丰富,学生也能积极思考。课堂中,学生谈论起如何才能减少污染、节约用水,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出了办法。可是总觉得这样平常的师生对话并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学生仅仅是跟着教师的提问循规蹈矩地答题,没有任何突破。且在整节课中教师的参与度很高,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己思辨的过程。明显学生的参与度是不够的!于是,第二次教学设想又开始酝酿起来……
第二次教学设想:动静结合思辨在热烈进行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思辨过程正是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彼此之间的思维碰撞激发出全面的想法,令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基于以上思考,便有了第二次的课堂。
……
师:的确,事实不是这样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书中案例《水乡闹水荒》,你能快速找到原因吗?(学生思考)
生:江南水乡其实不缺水,缺的是可以饮用的纯净的水。这些水都被污染了。
师:看来,在充沛的水资源背后还是存在着不少隐患的,那我们今天就以水资源为例,为自然资源把把脉、开开方。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水资源的现状怎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这样的水资源对人类会造成什么影响吗?
3.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呢?
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讨论,将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
反思:在第二次的课堂中,这种小组合作式的探讨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提出问题、充分探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在这节课中,学生到最后一个环节貌似都能谈到如何节约水资源,自己家中是如何做到的,但都是空谈,这些大道理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完全不需要我们在课堂中反复咀嚼。所以,静下心来细细思考,总觉得这堂课仍旧缺乏一点东西。
第三次教学设想:动态体验 实践落在实处
第三次教学,在第二次的设计基础上,重点解决导行的问题,在课堂中,让学生动起来是根本,学生只有在课堂中学会怎么做,才能在课堂之后有良好的品德行为养成。所以,我将最后一个说理的环节舍弃了,改变成一个实践类的课堂作业。
1.请你用现有的道具,实现“一水多用”的节水策略。
2.学校新引进了一批饮水装置,你能为他们布置一些节水宣传标语吗?
这两个问题涵盖了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给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用水方面的切实指导,经过这两个实践作业,孩子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在生活中节水的方式方法,并且能立竿见影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基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品行的养成不能依靠枯燥的说教和讲述,让学生动起来,融入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孩子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素养,达到我们的目标。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