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读懂教材,方能用好教材

2018-03-06喻影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问题串情境小学数学

喻影

摘 要: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一般与传统的教材有着显著的区别,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其更加注重经验和基本思想的获得。而苏教版的教材在整个过程中更是非常重视有关“情境+问题串”的研究,以这种方式来使得学生本身的层次更为合理和更加多样化。而在关注“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以综合性的知识为基础来全面地使用教材。教师本人也可以通过重现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从而让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情境+问题串”;小学数学;解读策略;解答基础

教师要想更好地使用教材,那么就需要更好地用不同方法来使用教材。而读懂教材是一切教学设计的前提。翻开苏教版的小学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内部的一些内容、生活经验和设计意图都发生了变化[1]。而要想更加全面地解读苏教版的教材,那么学生尤其要更好地运用“情境+问题串”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整体教学的过程中明确设计的意图,使得人人都能够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的学习。

一、“情境+问题串”的概念

设计几个有联系的情境进行数学学习,并更好地知道每个情境中存在多少个“信息包”,最终的结果是将学生在学习中最感兴趣的活动都能够编排成“故事串”,并在引发一个个独立的问题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发问题串。

二、苏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情境+问题串”的改革

新版的苏教版的内容以更多的“情境+问题串”的形式呈现,每个单元的内容都力图以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从一个个学生都非常熟悉的特定内容和情境中开发出来。学生在理解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学习数学的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对有关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进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儿童充分通过“情境+问题串”的形式来更好地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2]。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学会更多重要的数学概念。

三、苏教版数学教材“情境+问题串”的案例分析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的灌输

在运用苏教版教材的内容破除传统课程教材内容的过程中,主要都体现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融合,重点是将老师和学生都放置在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上进行对话[3]。学生不再是全盘被动接受整体的内容,而是总体采取批判性接受的方式。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的教材应用中,多处都有包括“我的成长足迹”“我提出的问题”和其他一连串的问题。多数的问题都是将前面的问题串联起来。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的“面积”概念时,分别设置了如下的问题:如何更好地通过比较来直接观察和判断图形的面积?如何更加快速地通过直接观察来判断两种图形的面积?其实在比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拼剪和重叠来更好地判断两个图形的面积。又例如,在讲到一年级上册中的“快乐家园”单元时,老师可以通过“天上有几个太阳?旁边有几棵树?小明买了几個萝卜?小明在调一筐萝卜时是从多少萝卜中选择的”等问题来引导。

2.注重让学生“从头到尾”连贯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学习教材中关于“面积”的相关知识时,老师还通过专门的“整理和复习”来设置专门的《我能提出的问题》一文,鼓励学生能够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在七巧板中不存在长方形?”“什么样的形状站立得最稳?”“如果一个图形一般站不稳,那么我们能够想办法让他们站稳吗?”“字一般都被用在哪些场合?”这些不断涌现出的问题相信也会给广大同龄的小朋友以新的启发。而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需要鼓励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内在的问题,再提出问题,之后再将一些有价值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好地呈现出来。

3.鼓励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尤其要鼓励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适当的教学用具为学生的理解适当充当“脚手架”[4]。其中,主要的问题如下:如何通过小棒来更好地理解蕴含在教材中的内容?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整体都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又例如,三年级下册中的“轴对称”的问题,老师可以通过这样三个问题来进行引导:如何更全面地观察教材所提供的图片?请折一下刚刚对称轴的图形,看看整个过程中存在哪些变化。请看一看和说一说对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概念的特点。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每本小学数学书学习的最后,一般都会设置包括“本学期你都学到了什么”“你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内容都有哪些新的想法和需求”这样的问题。其可以在帮助学生解决和回顾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更好地梳理学习的内容。

四、结束语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学习的过程中,所有苏教版教材整体都非常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境+问题串”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尧.“问题串”设计及数学概念的有效生成[J].数学教学研究,2014(3):89-93.

[2]陈艳斌,朱维宗.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与RME教学之比较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15):102-108.

[3]王萍.树立正确教材观有效利用教材,促进教师职业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9):138-142.

[4]孙敬彬.“情境+问题串”教学实效最大化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1):128-133.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问题串情境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