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阅读之乐,“绘”英语之彩
2018-03-06周亚菊
周亚菊
摘 要:英语绘本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孩子,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以及言行,它使英语学习达到了回归应用、回归生活的最终目的。将绘本引入英语课堂,旨在探讨英语绘本在不同课型中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绘本;小学英语;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绘本教学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资源。我们引入绘本,并在字母教学、词汇教学、阅读教学等多种课型中进行尝试。
一、以绘本激趣,觅得字母教学的金钥匙
字母教学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教学又略显枯燥。我听了一节市级Phonics-Ee字母教学公开课,收获颇多。
【案例1】
许老师从字母歌曲入手,复习旧字母好友,认识新字母朋友,从字母名称过渡到字母的发音,从单个字母的发音到两个字母的组合发音,接着过渡到三个字母的单词读音,慢慢地带领三年级的小朋友们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许老师还针对本课字母,加入相匹配的《蚂蚁猜象》的绘本内容,专门设计了look and guess ,listen and read 的听音学习练习,通过小蚂蚁在大象身上爬行的路径来学习egg,bed,最后得出elephant,学习含有字母Ee发/e/这个音的单词。
许老师在Phonics的教学中要把Phonics、教材和课外阅读进行三维一体,即用Phonics教学实践,隐射教材内容,渗透课外阅读,让学生在意境中领会其中的意义。
二、以绘本共情,探索词汇教学的新途径
词汇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举足轻重,如何增强词汇教学的情境性、趣味性,英语绘本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案例2】
Pete the cat——I love my white shoes讲述了一只猫原本穿着白鞋子,踩到草莓变成红色,踩到蓝莓变成蓝色,踩到泥土变成棕色,最后遇到水潭回到白色的故事。苏教译林版三上Unit 6的主题是Colours,因此选材还是契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的。
前面两个板块利用说唱的形式,反复练习颜色类的单词,学生兴趣高涨,到第三个板块为了避免重复机械,设计了一个Lets imagine这个环节,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想想Pete还可能踩到了什么东西,鞋子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孩子们尽情发挥着想象:有说He steps in grass,the shoes are green;He steps in peaches,the shoes are pink;He steps in chocolate,the shoes are brown ... 最后的展示环节,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说唱的形式将他们设计的内容展示出来。课后,孩子们纷纷哼唱着自己编的歌曲,非常开心。
三、以绘本促读,开辟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绘本的特点鲜明,图文并茂,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养成阅读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拓展学生视野、发展英文思维、培养阅读能力和提高词汇量的有效途径。
【案例3】
我上的一节英语绘本故事Three wishes,主要内容是:Ned和Nat是一对贫穷的夫妻,一天Ned救了一位美丽的仙女,为答谢救命之恩,仙女许诺他三个愿望。Ned许下了要得到香肠的愿望,结果妻子很生气,Ned恼羞成怒,许下了在妻子鼻子上长香肠的愿望。事后Ned很是懊恼,许了去掉妻子鼻子上香肠的愿望。
我基于学生,首先,精心选材,Three wishes故事情节简单,但是风趣幽默,富有童趣。其次,我科学定位课时目标,故事中旁白部分时态较难,单词较多,但只要学生感知理解和感悟,不要學生学会应用。第三,教学结构清晰,层层递进,通过一个个开放性的问题推进故事的发展,师生有效互动,具有推进感,同时课堂中善于捕捉学生资源,关注学生的预设,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想象能力。有效设计活动,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在阅读前,我让孩子们预设故事,封面上主要看见了什么?主人公Ted,Nat,sausage,fairy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小组分工讨论汇报,孩子们畅所欲言,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分享故事中,我启发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指导朗读,学生身临其境,读得有声有色。同时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如果你是Ned,会许什么样的愿望?Ned许下第一个愿望,Nat高兴吗?他们分别说了什么?干了什么?故事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合作探究中变得明晰起来。在最后的故事表演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工表演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将故事表演出来!
总之,合理有效地利用英语绘本,对于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增强英语语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小学一线英语教师,可以适当结合教材和学生现有水平,挑选合适的绘本作为英语课外阅读补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林立.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英语[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