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中学,做中学,思中学
2018-03-06沈雅飞
沈雅飞
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新奇好玩的探究材料,动手动脑的学习方式,无疑使探究课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一种科学课课型。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对科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有效注意力时间很短,科学探究能力薄弱,科学学习习惯尚未养成,这就需要科学教师采取与中高段科学教学不一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更有效地开展低段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下面以教科版低段科学为例,谈谈我对低年级科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些思考。
策略一:兴趣培养为核心,趣中学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小学科学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科学探究和学习兴趣。对于刚接触科学的低段学生来讲,尤其需要凸显“科学兴趣”目标。借助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科学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具体的探究体验中,习得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围绕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设置一个巧妙的任务情境,以此为线索,组织起整堂课的教学,使低年级孩子在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中兴趣盎然地完成科学探究。如在一下“认识物体的形状”一课中,用小猪佩奇一家要造一个游泳池的故事情境引入学习任务,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获得了新的意义,继而进一步引导孩子对不同形状的探究。又如在一下“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我们借语文课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引入了小马能否将一袋盐顺利驮过河的任务情境,继而引导孩子对盐是否溶解于水的探究。在故事化的问题情境中,聚焦了科学探究的任务,激发了孩子的探究热情,轻松串起了整节课的教学。
2.角色扮演,发展兴趣
角色扮演是低年级儿童比较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科学课中,让孩子扮演各种角色,在任务情境中完成真实问题的解决,这也正是科学课要培养的解决真实问题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如一下“给动物分类”一课中,让孩子来扮演动物管理员,给动物分类,孩子们就兴趣大增。如在二上“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课中,在辨识常见材料这一探究活动中,让孩子扮演“材料专家”这一角色,对本来索然无味的探究活动,孩子亦会变得兴趣盎然。
3.体验游戏,提升兴趣
游戏教学法顺应了低年级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天性,还能活跃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在低年级的科学教学中,适宜将教学活动游戏化,用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孩子的科学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习得知识。如“认识一袋空气”一课中,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并认识空气的几个重要特点,我们设计了一个个有趣的科学游戏。如通过玩“变形气球”,认识空气没有固定形状;通过玩“芭蕉扇”和“空气泡”的游戏,发现了空气的流动性特点。在一个个科学游戏的体验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习得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4.巧用评价,持续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老师还需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鞭策,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步掌握学习的策略。对于低段孩子,表现式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尤其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科学课堂的表现式评价中,既要评价习惯,又要评价科学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既要评价个人,又要评价小组。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我们设置了“善观察、善思考、善倾听、乐发言、乐合作、巧动手”等系列奖励卡,不仅评价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态度,还评价孩子的探究能力、合作精神及科学观念等,以此挖掘出评价的最大作用,使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果持续升温。
策略二:探究材料为媒介,做中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身体验,通过实践获得经验和知识。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小学阶段尤其是低段儿童,主要是通过行动、操作、摆弄来感知真实世界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真实世界的理性认知。简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儿童就是要让他们在做中学。
探究器材是探究课的重要学习载体和重要保障,对如何有效利用并控制好探究材料,发挥探究材料的导学、助学、促学作用,同时避免产生负面的干扰,我们总结出实际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1.分层呈现,有效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材料如果一次性呈现太多,既增加了孩子操作的难度,也会对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产生负面干扰,所以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环节的需要,分层呈现,实现有效控制。如“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先呈现第一种探究材料——盐和水,而红糖和小石子则安排在第二阶段出现。在对盐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中,同样先提供一份盐和一份水,等孩子观察好前两步现象后,再提供搅拌棒。实验材料的分步呈现,使实验非常有序,观察和操作也更有针对性。在材料的分层呈现中,还可以让孩子用第一份材料来换取第二份材料,既可以避免桌上材料的凌乱和实验的混乱,同时也给孩子们提高探究效率形成了积极的暗示。
2.充足材料,人人动手
在实验教学中,为使每个孩子都能动手操作起来,更好地实现人人动手、人人探究,往往需要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最好是两人一套实验材料,必要时甚至是人手一份材料,既方便孩子探究,同时也可以避免一年级孩子因个人中心思想,导致抢材料、无材料的尴尬局面。
3.结构化材料,自主建构
科学探究课虽然以探究材料和实验仪器为学习载体,但实验仪器和材料并不是也不应成为科学学习的中心。在低年级的科学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做到超越材料,指向問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孩子科学思维的发展。简单地说,教师给材料的同时,要提出活动要求,让孩子知道要做什么,观察什么,思考什么。如在二上“我们生活的世界”一课中,为方便孩子对各种材料的辨识,需要提供结构化的探究材料,比如一组用玻璃、塑料和陶瓷做的杯子,一组用金属、木头、陶瓷做的勺子,一组用橡胶、塑料、布做的手套等等。在对结构化材料的探究中,提升孩子的探究能力,获得对不同材料特征的自主建构。
策略三:探究活动为重点,思中学
动手做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科学概念,理解和掌握认知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所以,动手不应该是纯粹的操作性活动,而应该与动脑的活动——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方法的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虽然掌握科学概念不是最主要的教学目標,但低年级的科学也不应该仅仅就是兴趣和玩乐,探究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产生探究的体验,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发展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
1.别样记录,助推探究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和语言存在一定的脱节,孩子们往往知道是怎么回事,却无法用合适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记录水平也比较弱,更擅长用画图来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思所想。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低段孩子认知发展的特点,投其所好,借助画图、贴纸等形式,帮助孩子将隐藏的智慧外化,助推课堂探究的交流与汇报。如在“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让孩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一步一步地记录下来。在“认识一袋空气”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的词汇贴纸,让孩子可以选用合适的词汇来记录观察探究的结果。无论是画图还是贴纸,在方便孩子记录的同时,都促进了孩子细心观察和用心思考的学习习惯,助推了探究的发展。
2.范例帮扶,扶放结合
低段孩子刚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概念及科学探究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学习中的困惑,抓住发展点,适时提供攀登点,让他们达到理想的目标点。比较适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探究的范例。如“它们去哪里了”一课中,在探究了红糖和石头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后,给孩子汇报交流提供了以下句式:“我看到了 现象,所以我认为红糖(石头) (能溶解/不能溶解)在水中。”通过提供这样的探究或汇报交流的范例,不仅帮助孩子梳理了思维,也渗透了科学论证的思想,促成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3.适当拓展,实现增量
在探究课的拓展阶段,可以借助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或小游戏来提升思维,实现增量。如在“观察一瓶水”一课中,在应用拓展阶段,安排了一个从8瓶液体中辨认一瓶水的拓展游戏活动,既是对这节课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巩固应用,又从中提升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实现了教学的增量。又如在“观察一袋空气”中,设置了玩空气泡的实验,通过这样一个有趣又显性化的实验,既让孩子明白了空气可以流动,同时又实现了“风就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这一增量的达成。还有老师将制作空气泡的实验套材作为奖品发给孩子,孩子们可以在课外制作空气泡,这不仅激起了孩子更大的兴趣,而且对孩子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和工程技术素养的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4.扶放结合,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念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主体的主动建构活动才能被主体掌握。尽管低段孩子的学习能力较弱,但通过对教学的精心设计和教师的有效指导,也能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如二上“我们身边的世界”一课中,要帮助孩子辨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材料,教师首先要提供结构化的探究材料,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的前概念,让孩子在小组内进行研讨分类,初步探究各种材料的特征及材料之间的区别。然后在班级汇总时,教师要敏锐聚焦孩子们的矛盾分歧,组织孩子们进行科学论证,说出各种材料的特征和材料之间的区别,初步达成共识。最后组织孩子寻找和辨认教室和我们身边的材料,以检验认知,巩固应用。通过“初步探究—概念建立—概念运用”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变教师的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发展了孩子比较、分类、分析、归纳等思维技能,初步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
此外,低段科学更适宜用短时探究,还要善于利用逆向思维来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低段科学课的实施,既要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关键还要基于低段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孩子动手动脑学科学,使探究式教学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最终促成孩子科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