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要先减后加
2018-03-06周丽珍
周丽珍
摘 要:“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然而,每周语文的课时量只有7~8节,每篇课文呈现的语文元素和价值导向数不胜数,而每篇课文的教学课时一般只有两节。语文课程的责任重大,时间紧张,就要求语文老师必须“先减后加”:空间有了,我们才能安放语文的贵重和厚重;冗繁去了,我们才能凸显语文的情趣和多彩。
关键词:语文;识字教学;写字教学;阅读教学
一、识字教学——减结构分析,加情境教学
结构分析法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比例是很大的。这种方法可行,但对于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学结果往往是短效的,因为小学生的结构感还不强,所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位老师上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祖先的摇篮》,在教“篮”这个生字时,她通过竹子图片过渡到各种竹子制品图片,然后重点出示竹子做的摇篮的图片,于是同学们明白了“摇篮”的“篮”是竹字头;她在教“蓝”这个生字时,先通过草字头猜这个字可能和植物有关,然后出示“蓝”这种植物,再出示用这种植物提炼的染料,最后将这种染料的颜色和蓝天比对,于是,同学们明白了“蓝天”的“蓝”是草字头的“蓝”。这就是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教学。
情境不一定都由教师来创设,还可以鼓励孩子发挥想象自由创设。一位老师教人教课标版一年级的《爷爷和小树》,她让学生自己找办法识记本课生字。有同学说:“‘给我是这样记的:绞丝旁就像绳子,‘合可以看成一个‘人,‘合起来给小树穿衣服,那就是‘给。”有同学说:“我把‘热下面的那四点底,看成是人们热得流下的汗珠。汗珠都掉到地上了,肯定是‘热。”有同学说:“‘乎中间两点就是人的眼睛,别人的眼睛一直盯着你看,那就是‘在乎你。”多丰富的想象,多生动的情境啊!这种情境下的识字教学,教学结果怎能不会长效呢?
二、写字教学——减机械抄写,加观察欣赏
写字是对识字的巩固,但这不是全部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所以,认为写字就是抄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做,巩固识字的效果也不会好。
我的一位同事在写字教学上很有一套。
他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在学生抄写生字前,他让两组学生分别观察,一组观察哪些字好写,一组观察哪些字难写。每大组里又分若干小组,边观察边讨论。观察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观察哪些字好写的往往认为所有的字都好写,观察哪些字难写的往往认为所有的字都难写,于是让他们辩论,相机指导。辩论完毕,笔顺、笔画、结构等学生基本都清楚了,他便板书一遍让大家欣赏,然后让学生写,就写两遍。两遍写好后,他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欣赏,也指出各自的不足,之后再写一遍。在学生写的过程中他巡视全班,纠正写字姿势,提醒“要写好不要写快”,了解哪些人写得好哪些人有进步。等学生都写好后,他把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作业收上来,发到各组欣赏。他天天如此,一周下来,他让学生把作业带回家给家长欣赏一次。就这样,他的学生不仅字写得好,而且识字效果也非常好。
三、阅读教学——减蜻蜓点水,加重点悟读
一次在南京,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孔子游春》。这是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很长。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直奔第8节描写水的部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课文学习的重难点。一节课下来,孔子智慧聪颖、善于教诲、品德高尚的形象在同学们的心中无比鲜活而生动了,也让全场几千听课老师陶醉其间、欲罢不能。
有一次我执教《狼牙山五壮士》,通过通读理清了课文脉络: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然后我問学生最喜欢读哪一部分,多数学生说“英勇跳崖”,于是我就让学生精读这部分。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他们读出了“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接着我告诉他们,当时率军追击这五位战士的日军队长叫茅田幸助,他亲眼目睹了五位战士英勇跳崖,竟然命令士兵在山顶列队,脱帽敬礼,向天鸣枪。我接着问:这五位战士连敌人都敬仰,我们该怎么读?同学们又读,他们读出了崇敬。我又告诉了学生,1997年,80岁的茅田幸助在儿子的陪同下来到河北省易县,恳请时任易县县长的刘建军一同前往狼牙山。我问:80岁的茅田幸助面对巍然挺立的狼牙山跪地痛哭,我们现在该怎么读?同学们再读,他们读出了“壮士”。最后我问:我们现在就站在五壮士跳崖的地方,我们该怎么读这部分?孩子们齐刷刷地站起来,他们成了“壮士”。
面面俱到必然蜻蜓点水,重点悟读才能滋润心灵。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只有“去的尽管去了”,才会有“来的尽管来着”。精心地“舍”,才会有丰富的“得”。
参考文献:
[1]田本娜.识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1(3):15-19.
[2]代顺丽,王荣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8):51-57.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