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师的课程角色
2018-03-06张文锋
摘 要:科学教师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参与者,为了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果,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重点。基于此,结合新课改要求,尝试从科学教师“素材提供者”“启发引导者”“教学创新者”三种角色谈科学施教,以供科学教师有效转变角色参考。
关键词:科学教师;课程角色;转变
一、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达到启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并引导他们去了解和掌握基础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和方法。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难以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需要对教师的课程角色进行重新定位与转变,基于此笔者尝试分析教师在课程上所应扮演的几种角色。
二、科学教师的课程角色
1.素材提供者
小学自然课需要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进行科学实践时,为了确保课程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科学教师需要提供大家熟悉的各类的教学材料,以供学生观察、操作。例如,对于声音是如何发生的这一科学现象,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中的杯子、尺子、铃铛等物品放在课堂上,供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发声特点,分析物品是如何发声的。从生活中的物体去分析教学任务,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启发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掘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能力。
2.启发引导者
传统的自然课,教师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不断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取知识,但是在过程中,学生缺少了思维的锻炼,缺少了参与,失去了从科学课启发学生探索的意义。因此,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从主体转变为引导者,对于一堂课,要建立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备课,不断通过问题、情景等设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例如,对于物体漂浮这一课程内容,教师将不同的物体摆在学生面前,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放入手中能够漂浮,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物品能漂浮,有的物品不能漂浮,思考后进行交流与讨论,再引导学生思考对于漂浮物品,体重、大小有没有影响,再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对漂浮与物品的关系加以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逐步达到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目的,同时形成对教学内容的正确认识。
3.教学创新者
小学科学课程需要的教学器材、资源比较多,有时学校难以全部提供,因此需要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思维,组织学生去挖掘生活中的资源,带到课堂上来进行学习。由于小学生对于科学课程所需物品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并提前两周布置任务,让学生具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准备学习物品,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要进行多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以提高物品收集的准确率。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园外去观察自然,从现实生活中开展科学课程的学习,这样的户外教学,教师提前充分了解户外环境,排除危险因素,寻找契合所需教学任务的环境,以达到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自然的目的。例如,对于昆虫这一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捕捉蚂蚁、蝴蝶、蜘蛛等,然后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去辨别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昆虫。
4.共同学习者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科学课程学习,不能简单地做完引导,就成为旁观者,教师需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学生一样,成为共同的学习者。例如,对于声音的传播这一内容,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究竟是“物体振动引发声音,还是发声引发物体振动”,学生在交流讨论时,教师要到每个小组共同参与讨论,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由大家共同总结观点,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发言既要具有启发性,又要具有可讨论性,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以促进小组讨论的效果。此外,教师在小组内,既要引导学生发言,自身也要做好示范,善于寻找实际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并进行点评,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启迪思考。
新课标实施后,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綜合素质,其中对于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摆在了重要位置,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改对于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积极转变态度,创新思维,围绕学生综合发展需要,以不同的角色进行科学施教,提升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晓亮.分布式课程领导下教师角色的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
[2]汪立伟.浅论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J].考试周刊,2015(36).
[3]刘文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教师角色的转变J].新课程,2015(6).
作者简介:张文锋,男,出生于1981年7月,广东潮州人,本科,小教一级,体育教学方向。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