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8-03-06吴鸿
吴鸿
摘 要:数学知识蕴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各种各样的数学现象,虽然并不陌生,但要想将这些常见现象以抽象概念进行总结,并实现透彻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讲通常都具有一定难度。对此,为了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满足其认知发展需求,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应注重激励策略的科学应用。
关键词:激励策略;小学数学;应用策略
激励策略主要指的是对人良好的行为动机给予激发与鼓励,进而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简单来讲就是调动人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在新课改背景下,将激励策略科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在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授课效果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为此,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一、准确把握激励策略的实施要领
首先,要引用自然、亲切的激励语言。小学生的思想情绪极易受到外界影响,有时候教师一句简短的话都可能会给学生的心境带来极大影响。所以,为了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给予的认可,在学生正确回答某些问题之后,教师要擅长以亲切的口语化语言来给予学生鼓励。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为了进一步活跃学生数学思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重“你和老师想到一起了”等亲切、贴近生活的激励语言的灵活应用,以此来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给予的真诚鼓励与认可[1]。
其次,引用个性化、有差异的激励性语言。在课堂学习中,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与表扬。表扬学生的形式有很多,其中语言、适当的肢体接触等激励是较为常见的。在一个班级中,学生不仅性别、年龄不同,个性特点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为了取得理想的激励效果,针对不同学生应采用更适合的激励形式。如,对待男生,就可以用语言、肢体有机整合的方式,在口头表扬的同时试着拍一拍学生的肩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希望自己再接再厉的思想情感,以此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热情。而对待女生,则要尽量用一些较为婉转的语言,先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给予的肯定之后,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为其学习探究方向提供有力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基于学生的深入了解来实现对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与课堂表扬的恰当融合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促进其数学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不断增强。
二、明确激励性语言的使用环境
一是在学生灵光闪现时。在数学学习探究中,学生经常会突然迸发出灵光火花,且又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但很多学生都难以捕捉到自身智慧火花闪现那一刻。作为课堂的指引者,教师要注重自身智慧火花的捕捉,并把握各种契机来为学生提供科学引导与及时的鼓励。此外,作为过来人,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新思路提供科学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取舍自身一些不成熟的思路,引导其不断突破数学思维局限,将自身各方面潜能全面挖掘发挥出来[2]。
二是在学生有困难时。对于上课爱走神、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小学生来讲,教师应注重激励、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以更科学恰当的策略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透彻理解与高效掌握所学数学知识。
三是在学生质疑时。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不间断提出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也不例外。在课堂上,学生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方法存在不理解是及其正常的事情,所以,在学生产生疑问时,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相应问题寻找到更妥善的解决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若能够给予学生恰当激励,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安全感,也能够为其后期学习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能力。
三、全面了解引用激励策略的注意事项
在校园里,教师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不仅要落实好每一项教学任务,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要给予足够重视,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特点与需求,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方法来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提供科学指导,严禁出现一刀切的情况。此外,學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力的培养与发展也要给予足够重视,以此来构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取得理想教育成果[3]。
综上所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精心设计、有效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激励策略的科学应用,既有助于学生良好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也能够为其各方面学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创造良好条件。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整合现有资源与条件,通过激励策略的科学应用来更生动、高效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优化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绪芳.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7(97):89.
[2]勉瑞琴.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探析[J].新校园(阅读),2017(7):108.
[3]刘晓敏.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J].中华少年,2016(23):170-172.
编辑 冯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