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
2018-03-06冯家有
冯家有
摘 要: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这两个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感触,从而能够更加顺畅地书写文字。语文课堂中存在高分低效的问题,阅读写作一体化恰能有效地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
十九大以后,全国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新的改革和发展,教育改革也走在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途上,在教育中,如何解决学生高分低效的问题,让语文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不断反思和探索的话题。阅读写作一体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将能力由课堂带入生活,将知识的应用化进一步加强,从而摆脱高分低效的现象。
一、现状分析
新课标改革之后,小学教学内容不断地变化,文本教学的空间不断地被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都有了较为宽广的空间要求。但是一部分学生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不重视对阅读量和写作量的积累和提炼,造成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感觉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下笔多为比较空的、虚假的东西,甚至对写作产生了畏惧心理。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写笔记的习惯,而在教学中,教师一般对这方面习惯的养成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长期不动手写作,写作意识匮乏,缺乏积极性[1]。
二、关系分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前提,通过阅读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使之通过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意识,在写作中,就能够自觉地产生对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教学压力较小,作业也相对较少,利用这个时期,对课外书籍进行大量的阅读,一方面能够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知识。
写作是阅读的深化。通过阅读固然能够对作者的所思所想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是知识局限于一定的层次,没有准确和深入地认识作者的情感体验。而在写作时,学生通过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并在写作中应用,找准应用的过程和规律,实现学生对作者思想的深入感触,这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思维水平[2]。
三、策略分析
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中对于语文教学的应用能力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地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字的语感表达能力。
1.注重积累
所学課程中有较为优美且艺术性丰富的段落,教师应该在进行讲解后,让学生进行记忆和仿写。如阅读《拉萨的天空》。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多读优质文章,对自己感觉好的、喜欢的文段进行记录、抄写,从而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阅读中积累,在以后写作的过程中,自然地得到应用,使写作技巧得到更好的提升。
2.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实现
当前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很普遍的现象,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已经不再新奇,在这个过程中,各学科都已经对现代化教学技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依赖性。为了加强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对课程中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相关呈现,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产生更加深远的思考和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小学教材《雾凇》一文,是对吉林省吉林市雾凇的描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将一些雾凇的形成过程的视频和形成后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对文本和图片的认识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对文中所出现的词汇有一个深刻认识,如“琼枝玉树”。学生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感受,将文字中的内容进行迁移,从而对这些词汇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今后的写作中,能够更好地应用[3]。
3.阅读评价
想要让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写读后感就是一种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或书籍后,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评价,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促使学生对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融汇。
例如,小学课本中《诚实和信任》这篇文章,教师在授课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写作,可以是仿写,可以是评价,只要是跟文章相关,都可以,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地促进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实现。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发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也是均衡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是避免学生在教学中出现高分低能现象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和实践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多加练习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充分理解阅读的内容,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拥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祝雪冰.刍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20):20-21.
[2]迟明惠.刍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J].中华少年,2017(14).
[3]崔小玉.刍议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写作一体化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8(4):44.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