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上课现状及解决策略
2018-03-06薛盈弟朱瑞
薛盈弟 朱瑞
摘 要:随着我国在世界竞争力的加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人才的比例加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对培养高质量、符合社会各方面要求的大学生毕业生也越发重视。然而,关于大学生找人代上课的新闻频频曝光,大学生上课现状问题频发。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上课现状所出现的问题,从学习动机理论角度出发,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上课现状 强化论 自我效能感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a)-0-02
1 当代大学生上课现状
首先,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严重。当代大学生流传这样一句话:“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旷课被大学生看作正常的现象,偶尔的迟到、早退,学生更不认为有什么问题。这也是高校辅导员最常见、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其次,大学生上课期间,睡觉、聊天、玩手机、用平板电脑看电视剧等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心理认为不逃课已是“乖学生”,至于上课是否认真听讲,无关紧要。而学生为了“打发”上课时间,索性找些“娱乐”项目,往往课堂成为学生“放松”精神的场所,大学课堂变得不再严肃,而授课教师面对较大课堂的学生,对此也无能为力,往往维持课堂纪律便会延误上课进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最后,因为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也就导致了大学生考试作弊、挂科现象的发生。学生一旦在考试中作弊,便会受到学校处分,学生考试不及格科目的增多,最后影响以后的毕业,严重者拿不到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
另外,大学生上课效率低,大学期间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未能掌握,毕业后,无法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随着时间推移,无法就业的“过剩”大学毕业生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恶化,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出现。
2 学习动机理论分析大学生上课现状原因
2.1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主要包括认知学派的学习动机理论和行为派的学习动机理论这两个类别。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在解释行为或学习产生的原因时,总是与刺激、惩罚、强化、接近、示范等概念相联系,他们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强调外部动机作用。而认知学派的学习动机理论则强调内部的动机作用,人们通过对外部事件的理解所做出的反应。
行为派学习动机理论具有代表性的“强化论”: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和动机的引起。认为人们的某种行为倾向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得到了强化,即获得好成绩或受到外部的奖励、表扬,则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没有得到强化,即没有获得好成绩或受到外部的奖励、表扬,则不会产生学习的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了惩罚,即受到了外界的批评,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认知学派的學习动机理论具有代表性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其主要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认为外界的强化能够激发和维持人们的行为动机,并控制和调节人们的行为,但人们行为的发生却不是因为外界的强化,而是人们自身意识到强化和行为的依赖关系,对外界强化所产生的期望。
2.2 学习动机理论对大学生上课现状原因分析
从学习动机理论不难看出,对大学生上课现状出现问题原因的分析上,应该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生上课旷课、不认真听讲,究其内部原因首先是对上课科目没有兴趣;其次是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与所学课程内容难易水平之间存在差距,导致学生上课“听不懂”“跟不上老师思路”等问题,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久而久之,有了“听了也听不懂”的心理产生;最后是部分大学生自身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制力较差,加上还未形成系统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面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不主动思考、寻求帮助,而是一拖再拖,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渐渐拉大了学习知识的差距,更加厌学,从而弃学。
导致大学生上课旷课、不认真听讲的外部原因首先是授课教师传授的知识与实践相脱节,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受知识;其次是个别授课教师授课方式单一,教学专业水平欠缺,有待提高,这不但影响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后是学校管理上存在漏洞,对于大学生上课旷课或者不认真听讲方面的管理较松,导致学生轻视旷课、不认真听讲等问题,学生旷课往往抱着侥幸心理。
3 对大学生上课现状解决策略
面对大学生上课现状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无论作为授课教师,还是高校辅导员或高校管理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授课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化水平,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和观念,努力完成由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所谓的专家型教师,是指由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往往富有洞察力,能高效率解决教学问题,并能更好的将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有人曾对哈佛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调查并发现,他们只能模糊地记得大约75%的前任教师,其中只有8.5%被认为是有强大影响。授课教师有时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只有做到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定期组织开展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例如我校各院辅导员会定期组织读书沙龙、读书报告会,我院根据专业特色定期组织专业知识讲座及专业知识竞赛等活动,从活动中了解专业知识,趣味学习专业知识;辅导员应该组织班级建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加入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只有具备了学习新事物的能力,面对新知识的学习时,才会更好地将其同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体系中;作为学生“心灵导师”,辅导员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缓解考试压力,调节学生学习情绪,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等;作为学生的管理者,辅导员要配合学校不定期查课,监督学生上课情况,与授课教师多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上课、听课情况,让学生养成善于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最后,作为高校管理者在学生管理规定制定上要严与灵活相结合,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学生要严处理,同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高校的领导要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应深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我校领导班子,会定期深入各学院教学课堂,随机进入课堂听课,针对授课教师讲课内容、方式,以及学生出勤、上课情况给予相应的课堂反馈,这不仅激发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同时对学生出勤、上课情况起到监督的作用;作为高校管理者,不定期举办微格教学、优秀课精品课比赛等教学相关的活动,更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胡小玲.高校课堂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3):114-120.
[3] 王园.某高校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