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手机课堂建设与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应对方法

2018-03-06宗传鑫陈泽标倪莽雷小轲

青年时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

宗传鑫+陈泽标+倪莽+雷小轲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及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群体尤其如此。同时,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和依赖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手机依赖综合症。本文通过对无手机课堂的實施及调查研究,探索无手机课堂的建设与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应对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无手机课堂;手机依赖综合症

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得我们对科技的期望越来越高,智能手机应运而生,但它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本文中,笔者根据在高校的工作经验,结合无手机课堂的实施及调查反馈情况,浅谈无手机课堂的建设与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应对。

一、手机依赖综合症概况

(一)概念

手机依赖综合症,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1],是指某些手机用户对手机过度依赖、过度使用的一种新型心理疾病。

(二)现状

随着近些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不离开手机。诚然,手机带给人们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但也同时捆绑式地带入了“手机依赖综合症”这一社会性心理疾病,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手机依赖综合症”一词在心理学、社会学、临床精神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常被提及,这是一种好的现象,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越来越重视这一司空见惯的“社会通病”。

(三)界定

毫无疑问,手机依赖综合症是一种成瘾症,但对于手机依赖综合症的性质界定却有不同说法。国内对此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根据病理性赌博的定义而作出的界定,二是以成瘾定义为依据的界定,三是通过临床经验或质性研究进行的界定。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丹华、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心理科主治医师黄林娟针对青少年群体中的手机依赖状况,指出手机依赖综合症属于“冲动控制失序”[2]。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贺金波等人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新的强迫依赖行为,故将其归为“行为成瘾”[3]。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的陈彦君则将手机依赖综合症界定为由于过度使用手机,影响身心健康,妨碍正常生活的一种不良行为[4]。

此外,手机依赖综合症成瘾还可以被量化。如香港中文大学梁永炽编制的手机成瘾指标量表(MPAI);华中师范大学熊婕、周宗奎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5];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姜永志、白晓丽编制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6]等,均能够对研究对象使用手机是否成瘾为条件进行筛选,并对其依赖程度作出评价。

(四)危害

手机依赖综合症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层面上的危害,如焦虑、孤独、社交恐惧、社交障碍等。过度使用手机者往往有抑郁症状、社交孤立感、学校受挫感,以及吸烟和酗酒等倾向。这一观点已在M Sánchezmartínez和A Otero的一项调查中被证实[7]。

除了造成心理上的危害之外,过度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理产生影响。不论是何种无线电波,都能够或多或少地被人体组织吸收,进而改变人体组织细胞。人们在使用手机时,同样会产生无线电波,即为手机辐射,手机辐射能够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Fredrik,Michael和Lenna在研究中发现,15~19岁的青少年中,每天使用手机超过7小时的人相较其他人更容易出现头疼、焦虑、注意力涣散、睡眠质量低下等问题[8]。因此,应对手机依赖综合症成为当前亟需面对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二、无手机课堂的建设

(一)概念

无手机课堂指学生上课前把手机寄放在专用的手机收纳袋中,待下课后再自行取走手机,避免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玩手机,影响课堂秩序。

(二)基于无手机课堂建设的调查分析

1.关于无手机课堂认可度及效果反馈的问卷调查

本课题通过个案研究法,在案例分析初期阶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互联网面向湖南省等24个省份的学生分发3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264份,有效问卷264份,回收比率88.0%。

2.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大学生,264份问卷全部是由学生通过手机填写提交的,相较于传统的电脑,手机是学生随时会携带在身上的工具,借助移动端优势,为本次调查带来极大便利。

(1)问卷调查结果总体情况分析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有264人,其中参与调查的男生为14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3.03%;参与调查的女生为12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6.97%。

本次问卷调查以低年级学生为主,大一学生占比最高,是所有参加问卷调查人数的88.26%;其次是大二学生,占比7.2%;参与问卷调查的大三学生与大四学生人数分别占比2.65%和1.89%。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64人中,仅有1人表示尚且不使用智能手机,其他263人自小学或初中或高中或大学开始都使用了智能手机。其中,45.45%的学生从高中阶段开始使用智能手机。高中阶段成了学生们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最多发的年龄段。从初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相同,均为68人,占比25.76%。小学阶段占比最少,仅7人,占比2.65%,如图1所示。

对于上述的无手机课堂模式,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64人中,有58.33%的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其推广,而仍有41.67%的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其推广,如图2所示。

有70.83%的学生表示试过无手机课堂,剩下的29.17%的学生表示不曾试过,如图3所示。在调查问卷中,分值题“您认为智能手机在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如何?”,要求调查对象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对智能手机的重要程度打分,分值介于0~100。在264份调查问卷中,智能手机在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平均分为75.44。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普遍认为智能手机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认为智能手机的重要程度达到91~100分的学生有74位,占比最高。其次,达到71~80分的学生有56位,位列第二,如图4所示。endprint

另一道分值题是“您认为您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如何?”,在264份调查问卷中,学生根据个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所答分值的平均分为70.97。其中,认为个人对智能手机依赖程度在91~100之间的有60人,约占22.73%,如图5所示。

在对于无手机课堂利处的调查中,认可度最高的利处是无手机课堂能够使“注意力更集中”,有212人认可,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80.3%。此外,无手机课堂的利处还有“提高学习效率”“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增强记忆力”“提高笔记速记能力”“增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改善人际关系”等。仍有23人不认同上述的利处,认为无手机课堂只有弊端,如图6所示。

不可否认的是,无手机课堂也存在一些弊端。有78.79%的学生认为无手机课堂最主要的弊端在于“无法拍老师授课课件”,其次还有“无法及时查阅资料”“无法及时查收班级或辅导员的通知事项”“不便于及时发放通知”“无法完整地良好地记录笔记”及“不习惯无手机课堂,不舒服”等弊端。除此之外,还有12位同学不认同上述弊端,认为无手机课堂只有利处,如图7所示。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264人中,对于问题“无手机课堂的推广是否有利于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持肯定态度的有229人,占86.74%;持否定态度的有35人,占13.26%。

可见,相当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无手机课堂的推广有利于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

(2)问卷调查结果男女生分组对比分析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男生有140人,女生有124人。通过对比发现,高中阶段是男、女生开始使用智能手机最多发的年龄段,这与调查样本反映的总体情况相同。

男女生组数据差距较大的是自我对手机重要程度和依赖程度的评分。男生组中对于智能手机的重要程度平均分为76.51,高于总体平均分1.07。女生组中对于智能手机的重要程度平均分为74.23,低于总体平均分1.21。同时,男生组中根据个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所答分值的平均分为67.79,低于总体平均分3.18。女生组中根据个人对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所答分值的平均分为74.56,高于总体平均分3.59。

至于男女生组对于智能手机的重要程度和依赖程度的评估分值差异背后的原因,在此限于篇幅,暂不作讨论。

3.中南大学无手机课堂的实施现况

中南大学于2016年在大一学生中开始落实无手机课堂的推广。2016级学生311个班级八千余名学生,每班都由学校发放一个由30个小格袋组成的手机收纳袋,做到“每班一袋,袋随班走”,每个班上课时都要带上这个袋子,上课时都本着自愿的原则将手机放入收纳袋暂为保管。

三、推广无手机课堂建设作为手机依赖的应对措施

由于高中阶段的高强度管理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大学阶段的自我管理为主的学习模式的大学生,可支配时间增多,因而更易陷入“过度使用手机怪圈”,如果不加以调控,将可能进一步发展进而严重危害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

通过专家学者的调查和研究,现在社会上关于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对策已有不少。例如,常熟理工学院王继元的基于协同和治理理论发展而来的协同治理理论[9];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杜立操、熊少青的干预对策[10]等。在此,笔者根据前文的论述及问卷调查,提出可作为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综合症措施的“无手机课堂”模式。通过无手机课堂,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机使用时长,进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综合症。

高校应该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另辟新径,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有策略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可控地使用手机及移动端电子产品。除了“无手机课堂”的建设,还应该加强“开放式课堂”的建设,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增加师生交流互动环节,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诚然,应对手机依赖综合症的对策有许多,但针对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综合症,无手机课堂不失为一易实践、易推广的好对策。

参考文献

[1]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9(2):138-139.

[2]黄林娟,林丹华.中学生手机心理需求与手机依赖的关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5):35-40.

[3]贺金波,陈昌润,鲍远纯,等.青少年手机依赖的测量、危害和发生机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6):822-825.

[4]陈彦君.手机依赖的研究进程与构想[J].社会心理科学,2013(7):22-25.

[5]熊婕,周宗奎,陈武,等.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3):222-225.

[6]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与应用[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3(3):181-187.

[7]Sánchezmartínez M, Otero 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ell phone use in adolescents in the community of Madrid (Spain).[J]. Cyberpsychol Behav. 2009(12):131-137.

[8]S?derqvist F, Carlberg M, Hardell L. Use of wireless telephones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symptom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ong Swedish adolescents aged 15–19 years[J]. Environmental Health, 2008(1):18.

[9]王繼元.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协同治理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50-52.

[10]杜立操,熊少青.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9(7):26-28.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