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理论思考
2018-03-06郭小伟
郭小伟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也是法律信仰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系统分析研究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定义的基础上,结合了普法教育、法律知识教育与法律素养教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从三个层面,探讨了增强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的全面发展,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法律的认同感,使大學生法律素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关键词:法律素养教育;法律信仰;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他们又将是社会精英的主要来源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行者。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命运,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简述
(一)法律素养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意义
关于法律素养较多的学者采用如下两种定义。如王永坚等认为“法律素养是指人们对法律知识的内化、实践运用并自觉提高的能力和素质。”谷赵、靖国华等认为“法律素养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这两种定义通过联系法律素养的概念与法律意识的概念将法律素养教育细化到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素养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中获得的基础法律知识与技能,渐渐形成逐步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识,并外显示为法律能力。因此,大学生具备良好法律素养的同时,除了熟练的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外,还应熟悉法律的专业知识,从而养成正确的法律行为习惯,甚至具备更严密严谨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法律实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具体的可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与认识,第二层面是自觉从法律角度具有认真观察、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和自觉应用法律的意识,第三层面是法律信仰。这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素养中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法律信仰是人类对历史与传统反思之后产生的一种理性追求,是把法律作为第一信念,而取代权力信仰、金钱信仰”。法律素养教育就是为了向法治社会输送合格人才,高校理应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培养法律信仰。
下面讲述法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层面讲,在现代社会维护合法权益最重的武器是法律;从经济层面讲,大学生同样是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学生的法律素养对市场经济有秩序地运转至关重要;从国家层面讲大学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有利于国家富强稳定。大学生具有良好法律素养可以很好地灵活运用法律知识,更大地创造合法的经济价值。因此,人们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对于大学生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增强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责任,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更是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需要。世界的未来是他们的,大学生终将会成为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行为也会被大众所关注,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养,加以引导的正确方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法律素养教育与普法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环节是加强普法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法律认识和法律素养,而普法教育也是我国公民基础法律教育。培养公民的普法教育与法律素养教育有联系,但两者的对象、内容、方式各有不同。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储备了相当多知识的大学生,而普法教育的对象是大众公民。法律素养教育的内容除了法律知识,更多的是培养法律观念、法律评价、依法办事能力方面,普法教育的大多内容是行政法规和法律的条文规定。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实施,然而普法教育的方式是一般通过法律宣讲小分队进入基层的村、社区开展宣传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需要具备较强的法治观念和较高的法律素养,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不仅要增强法治观念和法律知识,更加需要让大学生深刻的认识法律素养。
(三)法律素养教育与法律知识教育的区别
法律知识教育是通过传授法律理论知识,帮助学习者建立良好的法律知识背景和法律认知结构,为法律素养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法律知识教育的对象有大学生、各级行政机关人员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其教育方式主要通过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讲座等进行,法律知识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与学习者息息相关的法律规范,企事业单位人员主要学习经济法律规范;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主要学习行政法律规范;大学生主要学习安全方面的法律规范。可见法律知识教育从内容、方式、对象上都与法律素养教育有显著的区别。如果为了进行法律素养教育而引入法律基础部分进去,必然会导致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因此,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教育必须通过系统、全面学习才有可能实现。此外,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公民要确立科学的法律观,需要以一定的法律知识为前提,没有对法律的全面了解和科学认识,也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和法律意识。因此,为实现法律素养教育的系统性,高校还应开设其他法律选修课程。
二、增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策略
(一)教学内容的完善
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一是要重视。法制教育目标的最高境界就是法律信仰,只有坚定对法律中所蕴含的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法治精神的信仰,大学生才能坚信法律的正能量,坚信只有法律才能公正、公平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那么什么是法律信仰呢?美国著名的法学家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二是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为宗旨。重视法学体系,又不拘泥于法学体系,避免多而全而要少而精。其他各部门法和法理部分的总则部分应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全面概括理论和原则。只有这样,才更有可能使大学生在学习法的同时,培养出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各种挑战。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可以适当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如运用模拟案件、角色扮演等多样化安排,对模拟或真实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和分析,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角色、评论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其优点是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案件的分析,容易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筛选、鉴别、产生最佳方案。这种方法使学生与老师之的关系更加融洽,使课堂的案例分析深入、实用,由老师在课堂中不断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出案例的各种可能性,对学生们加以引导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知识、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们自己开动脑筋思考,不再是像已往单纯教育者和案例提供者,这样知识就会更为牢靠,理解也更加深入。endprint
(三)教学实践活动的细化
大学生所学的法律知识没有经验的支持是无法转化为法律信仰的,在间接与直接的经验共同作用下是法律素养形成的必经之路。然而学生要获得经验,就必须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去体验和感悟,因此在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直接影响法津素养教育的实效。有效开展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就必须解决“做的少、说的多”形式主义的问题。基于此,要做到这点教育者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建立规范保障机制
学校要建立教育制度,把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做到教学工作中,列入教学计划,保证在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中的课时和必要的费用。拟定相关的实践教学大纲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实践活动的要求、形式、目标及操作流程。规定检查评估制度,督导实践活动的开展。确立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校各个部门,认识到对开展实践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也才能因此而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
2.适时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大学生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操作环境有特定要求。如可以让大学生参观监狱,使其了解国家的劳改政策与罪犯的改造情况,也可参加法庭旁听、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旁听审判可使学生了解整个诉讼程序。因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在校园內外设立较稳定的实践活动场所,举行模拟法庭、运用案例模拟、角色扮演。另外,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可从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经济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等方面义务教育实施,让大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受法治,接受法律素养教育进而增长见识。
3.有效的参与和实践活动的激励机制
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经济意识较强,锻炼未来谋职能力的愿望较强,可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不同的实践活动,建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激励机制,并及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另外,在大学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经常、有效、及时的法律服务,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指导他们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还可以去正规的私人律师事务所见习学法辅导、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这不但可以有效促进理论学习,而且可以更深刻了解社会,以知识服务于社会大众。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伟大复兴的希望,是一个国家永远年轻向前的动力之源。法律素养教育依然处于在一个较为贫瘠的水平,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的培育刻不容缓,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依法治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正确塑造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从人们的身边一点一滴做起,自觉提高自身法律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永坚.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以山东德州学院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8).
[2]谷赵,闰硕硕,冯莉颖.浅析新时期提高大学生法律修养的途径[J].科教导刊,2012(17).
[3]周雄文,吴四江,周凌.关于湖南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治金教育,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