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车儿、稀罕控及其他

2018-03-06秦颖

书城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词典观鸟霍华德

秦颖

七八年前,被广州一一三中学的陆穗军老师引入观鸟之途后,最初几年常常被同事朋友们打趣:鸟人!还得回答他们的问题:观鸟到底有啥意思?!只得应付一下:去野外瞎逛有了正当理由;格调高,鸟类知识必须丰富、手中装备必需精良;充满了悬念,你不能预知能不能看到,心里总是痒痒的;鸟的绚丽多彩、婀娜多姿比女人精彩;记忆、寻找、观察的不断磨砺防止老年痴呆……

英文中常用一个动词obsess来表明观鸟者的状态。《英汉大词典》vt. 1.(幻想、定见等)迷住,使着迷;使心神不宁;2.(恶魔)困扰。vi.受困扰,心神不宁。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项活动的吸引力。

如果说obsess指精神状态的话,还有一个词,twitcher,狂热追逐稀有鸟种的人,国内观鸟者译音为“推车儿”,它源自动词twitch,指的则是生理反应了。查《汉英大词典》,释意如下: vi. 1.(肌肉等)抽搐;抽动……

观鸟者在野外经常会体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满面潮红的时刻,这往往是看到了等待已久或难得一见的品种。更有甚者,会抽搐发抖。记得曾在甘肃莲花山遇见一位东北大个老许,他扛着个大炮专事拍鸟。一天晚饭后,在保护站客厅闲聊,他谈起野外经历,最兴奋的一次是潜伏在沼泽里等候彩鹬,一个多小时后目标终于出现,一时浑身抽搐,手直颤抖,右手食指僵直,不会按快门了。

twitcher,《英汉大词典》解释为“在大自然中观察研究稀有鸟类的人”。查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a bird-watcher whose main aim is to collect sightings of rare birds,并且收了一个例句:“twitchers只对目击罕见品种并声称见过了感兴趣。而鸟类学家则是严谨的研究者,他们看不起也不信任twitchers。”(出自1982年《泰晤士报》)可见,twitcher就是花大量的业余时间、不惮路途遥远、寻找稀有罕见鸟类,并以此为终极目标的人。英国著名自然类主持人、鸟类学家比尔·奥迪(Bill Oddie)曾说:“分辨真假twitcher,需从他的投入程度来判断……如果他听到某种鸟的消息,而这种鸟是他没见过的,他因为憧憬(可能见到)和不安(可能错过)而备受折磨,这亢奋状态会让他浑身发抖、抽搐。”

據斯蒂芬·莫斯(Stephen Moss)的《林中鸟—观鸟的社会文化史》,twitcher一词最初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二战前,对追逐稀有鸟类的人,英语里有pot-hunter、tally-hunter的说法,战后有tick-hunter、ticker的称呼。我推测这些命名的含意,最开始的pot是大麻,大概喻指追鸟像吸大麻,往往上瘾;而tally是收集签子筹码、统计数字,喻容易成癖;tick是在名单上画圈,好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来指疯狂的观鸟者。但它在我这引起的联想是追着库克船长跑的那条鳄鱼肚子里的钟,滴答滴答催命似的赶着你满世界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现了twitcher这个词,因为传神,所以一直延续了下来,今天在很多地方,甚至取代了birdwhatcher来指观鸟者。

此词的来历,《林中鸟》摘录了一个故事。鲍勃·埃米特(Bob Emmett)在《不列颠鸟类》(British Birds)杂志上撰文:“‘twitcher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们杜撰的,用来形容好友霍华德·梅德赫斯特(Howard Medhurst),绰号‘小男孩。那时候出去观鸟,都是两个轮子的交通工具。约翰·伊泽德(John Izzard)和他的女朋友希拉(Sheila)骑一辆Lambretta摩托,而霍华德则坐在我的Matchless摩托后座上。当我们长途跋涉终于来到某个目的地后,霍华德从我的车上摇摇晃晃地爬下来,颤颤巍巍地点上支烟。我们在乡村乱窜的日子里,这成为他的经典动作,更奇妙的是,那动作似乎预示着我们能找到好鸟。而当我们为目标鸟种陷入某种不确定性的神经质般的激动时,约翰和我就会装出神经质般的抽搐,回应霍华德的颤抖。这使得我们将看稀有鸟之途称为‘抽搐之旅……因此,说霍华德·梅德赫斯特是第一位twitcher是毫无问题的。”

美国著名鸟类学家、艺术家彼得森不喜欢twitcher这个词,他说这是个英国用法,其词义多少有辱人格,美国人不这么用,也希望永远不要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在《观鸟文摘》(Bird Watchers Digest)的专栏文章里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并提出了此词起源的另一个说法。他的英国朋友约翰·帕斯罗(John Parslow,最早的twitcher之一)曾为了追逐一只罕见的莺(warbler),一听到消息就跟朋友一起丢下手中的一切,跳上自行车,疯狂地踩了两个小时。那天天气极其恶劣,中途停下来匆匆吃午餐,他们狼吞虎咽地吃着三明治,身体一直在发抖,一方面是因为冷,一方面是担心那鸟溜掉急着赶路。他的一个朋友打趣道:“你们就是一对twitchers!”这便是这个词进入词典的由来。

twitcher应该怎么译?我第一次看到“推车儿”几个字时,颇有些纳闷,本来译音也没什么不对,但这几个字在一起的字面意义产生的联想让人觉得跟原文八竿子打不着。倒是另一个意译法“鸟疯子”颇能传神,正如彼得森不喜欢twitcher的原因一样,这个词多少有辱人格。于是,脑子里时不时地在想,会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转化方式?前两年,曾流行过一个词:控。据说其词源自complex,“控”是com的译音。查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其名词第二义:a related group of repressed or partly repressed emotionally significant ideas which cause psychicconflict leading to abnormal mental states or behaviour,《英汉大词典》释义为“情结”。twitcher所指的观鸟者不正是这么一种精神、情绪状态吗?借用“控”这个字,译作“稀罕控”应该能概括这类人,跟“推车儿”这个译音比,一不会有莫名其妙的联想,二似乎也能传神。权当野人献曝,姑妄言之。endprint

在欧美,“稀罕控”是标高,而非主流,在中国也一样。国内跑过大年(The Big Year,一种观鸟竞技运动,计算从新年零点到下一年起始的零点,在既定区域内记录到的鸟类种数)的观鸟者,我想不会超过一百人。而观鸟的群体,据广州自然观察协会的统计,广州有超过十万人参加过观鸟活动。我观鸟的乐趣,在于到野外行走。见所未见,固然高兴,没达目标,仍然开心。我的QQ空间相册“飞羽图”曾这么写道:“这是观鸟两年来记录的鸟种中比较清晰的部分照片。其实观鸟不是目的,而只是走进自然的一个理由。所以,我们的观鸟,不会有强制性的目标,更强调随兴而至,尽兴而归;舒缓紧张的神经,松弛紧绷的肌体;体验自然的清新,排解心中的郁悶……当然,还可以数出无数观鸟的好处,其中最让我迷醉的是平等,人与自然的平等,人与人的平等……”乐趣还多,如遇见有趣的人和事。二○一三年在云南百花岭,我们曾碰到过一个在北京工作的英国人史进,他说这已经是他连续第四年来百花岭了。聊上后的第一句话,竟然是告诉我,午时前后,他在山上走了近四个小时,竟然一只鸟也没见到。这在他的观鸟经历中一定是罕见的霉运。接着又兴奋地告诉我,近四点多钟的时候,他看到了剑嘴鹛,第一次看到!但没有机会拍到,它在竹林里窜。据说,现在的百花岭鸟坑遍地,以往罕见的剑嘴鹛会定时出现……

当然,也有“抽搐之旅”,比如江西九连山看斑头大翠,甘肃莲花山寻斑尾榛鸡……而以董寨追白冠长尾雉,亲历仙八色鸫的惨剧而不能释怀。一到董寨就听到噩耗,三个育雏的仙八窝点,小鸟都失踪了。其中两窝据说是被松鸦等叼走,而保护站里的一窝,没有目击者。邹崝华很伤感,回来后用网名黑脸琵鹭写了一篇帖子《美丽也是一种错—仙八一家的遭遇有感》,一度在网上广为流传:“二十四日去白云站观鸟顺便找人聊天,我们主动找到搭讪的大概是保护站的一名工作人员,他对此地的鸟资源如数家珍。聊到仙八失踪的事,他沉默了好一阵子,表情看似平静,但随后的谈话,语气开始变得有些激动。他说,外面的人来这里观鸟已经十多年了,从未对鸟儿造成什么影响,这两年拍鸟的人来了,情况就变了。拍鸟人一来围着鸟窝就不走,还要离得很近,直接干扰了鸟儿的生活。就说失踪的这窝仙八吧,鸟儿刚刚开始筑巢就有人来拍,等到幼鸟孵出来,每天几十上百人围着拍,鸟儿不给拍死才怪呢。鸟儿只要感觉受到惊扰,会放弃筑巢,也会放弃孵蛋,就算孵出来了,也有可能弃巢,幼鸟就会饿死。我们说你们保护站的应该站出来制止嘛。他说,刚孵出来就有警车开道带着几辆车来……失踪的这窝小鸟才七天,正常的育雏时间是十四天,提前一两天出窝还说得过去,提前这么多天不太可能,一窝幼雏到底去了哪儿还是个谜。我们说会不会是被松鸦叼走了,他说他不敢确定,但松鸦确实能叼走幼鸟,今年有学生从北京来研究红头长尾山雀,发现了两百多个窝,最后有几十窝并没有完成正常育雏,调查原因,原来他们每天去察查鸟巢时,被松鸦和红嘴蓝鹊跟踪了,鸟儿很聪明,是人帮他们找到了红头长尾山雀的窝。”

正如彼得森所说:After all, bird watching can take many forms, and it is fun!(毕竟,观察鸟类可以有许多方式,这很有趣!)

最要紧是好玩!

二○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初稿

十一月二十八日定稿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词典观鸟霍华德
湿地观鸟
偷画的人
观鸟记
维权事件
观鸟须知礼
自救
陆谷孙请人“找茬”
保持微笑
“英语大师”陆谷孙
观鸟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