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课外补充资料的有效链接

2018-03-06毛雪军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监生李白课外

毛雪军

众所周知,课外补充资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借助课外补充资料,学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把文本读厚实,把人物读丰满,把思想读深刻,把情感读深入。适时而恰当的课外资料链接无疑会助力阅读教学。笔者这里的课外补充资料,主要包括与课文相关联的作者经历、原文(著)、典故、时代背景、作品中人物的经历等。其类型主要包含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我们在阅读教学课外补充资料的链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链接的时机不佳。有些教师追求形式,为了“链接”而链接,选择的时机不佳,导致链接的效果不如意,常有画蛇添足之感;或者为了预设中的“标准答案”,过早、过迟地链接,削弱学生的自主性,常有“走过场”之嫌。二是链接的内容单一。其链接的内容只是一些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中基本以“作者的经历、生平”“社会、时代背景”为主,内容上较为单一。三是链接的资料繁杂。与上述第二个问题相反,教师如果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地去设计资料的链接,学生常常会“走马观花”,游离于课文之外,更谈不上对课文表达形式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内容思想的理解了。

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尝试进行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课外补充资料链接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路径。

一、于教学伊始处链接,巧设伏笔

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节选或改编自原著。我们试着通过链接原著中的相关描写就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有利的“助推剂”,丰富学生对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理解。比如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对于本篇课文学生始终绕不开的一个问题是:严监生到底是吝啬还是节约?于是本人选择在课堂伊始处便链接《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家财的描述,继而为学生对于人物的理解设下伏笔。

师:今天我们要走进中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去认识一位著名的人物,大家知道是谁吗?

生:严监生。

师:那么严监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蓝色方框里的阅读提示。

生:他是个很有钱的人。

师:有钱到什么地步?请看:

师:如此有钱之人,临死前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课堂小结:“仅此而已。一个如此有钱之人,临死前却是这样的一种情形,面对这样的严监生你想说什么?”

……

教学实践表明:很多学生都能从教师链接的资料中找到理由——他家里本身已是如此有钱,居然对于那两茎灯草耿耿于怀,全然不把亲情放在心里,这就是吝啬而非节约。

二、于课堂存疑处链接,引发思辨

笔者所述的疑问主要包含了课前学生的疑问和课堂生成性的疑问。在疑问的解决过程中,我们应及时地进行课外补充资料的链接,这对于学生阅读思维和阅读品质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1.链接作品中人物的经历

任何文学作品,始终带有作者的影子,带有作者的情感,这已是我们的共识。而作品中人物的生活经历也是需要我们发掘的资源,他们的生活经历同样能带动学生的阅读思考,有利于解决学生的疑问。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前有较多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每个战士都是那么英勇顽强?他们对日本侵略者有着如此的仇恨吗?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如果处理不当,学生极有可能会出现价值观、历史观方面的偏差。请看教学片段:

师:还有哪个人物让你印象深刻?

生:战士宋学义。(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师:你注意到了哪个字眼?

生:“抡”。

师: 一起做做这个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给你什么感觉?面对气势汹汹、无恶不作的日寇,宋学义怎能不使出浑身力气呢?让我们看一看宋学义的资料:

师:现在你又想说什么?

生:对敌人的仇恨。

师:国仇家恨,尽在这话中了,读——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生:(齐读。)

……

通过这样的“链接”,学生的疑问自然迎刃而解了,也带动了他们的阅读,更加深了对文本表达特点和对人物的理解。

2.链接教材中相关的典故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可以发掘利用的空间。教材本身就蕴涵着相关的典故,需要我们细心发掘。如有位教师执教《狼牙山五壮士》,学到“壮烈跳崖”这一部分。正当他用激情的语言、悲壮的音乐来创设学习情境时,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狼牙山五壮士,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跳崖,他们为什么不和敌人拼到底,大不了同归于尽嘛?面对课堂上这样的生成性疑问,我们可以链接“壮士”的典故:

这样,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把这个极易被忽视而又深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从而真正理解“壮士”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三、于情感积淀处链接,助力升华

小学高段学生虽然开始有了对自我和生活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是模糊的。因此,课堂上适时地链接相关的生活实例和作者的生平,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积淀,继而更好地与课文沟通、与作者对话。

1.链接生活实例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必然会影响他们对文本内容和表达情感的理解和体悟,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挖掘生活中的实例,以最鲜活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情感的体验。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在学生研讀地球“太容易破碎”时,教师适时出示链接资料:

教师通过这样鲜活的生活实例的链接,并辅以图片、音乐等,使学生在适合的情境中,发挥想象,更好地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2.链接作者生平

任何文学作品都带有时代背景的烙印,更流淌着作者的情感。当学生与作品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时,其实也在与作者进行情感的沟通和交流。而要理解体会作者隐藏在作文背后的情感,必然需要我们去阅读作者,阅读作者生平。如教学导读课《走进李白》,学生读通、读顺《月下独酌》后,能够了解到李白是因为无人与其对饮而孤独。如果学生的情感体验仅仅停留在此处,那么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李白孤独的内在原因。于是笔者有了这样的设计:endprint

师:难道仅仅是因为无人对饮而感到莫名的孤独吗?看见关于李白的简介,你一定会找到李白孤独的更深刻的原因。

链接作者的生平资料:

师:读了这段材料,我们明白了李白的这份孤独不仅仅是因为无人相伴而饮。

其实李白的孤独还不止于此,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独坐敬亭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这两首诗歌中李白又是因什么而“孤独”?他又是如何表现这种“孤独”的。老师这里有两份资料,请大家边阅读边思考。

资料一:

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李白的浪漫情怀和诗歌天赋,但是很少人了解李白的怀才不遇和深深的孤独。笔者试着呈现作者写诗的背景资料,于是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四、于拓展延伸处链接,激发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笔者在教学的拓展延伸处适时地链接与课文相关的原著片段或者精彩镜头,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打通课堂内外。

1.链接反差情节

利用阅读期待,理应成为我们引领学生阅读的重要方法。而最能让学生获得这种阅读期待的,莫过于与课文完全相反的情节,这样的“链接资料”对于学生阅读期待的调动无疑具有极大作用。比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在和学生共同感受少年闰土的健康可爱、见多识广和聪明能干后,故意设计悬念,链接原著中的文字:

这时适时引导:闰土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鲁迅这次见面又是怎么样的情境呢?要想了解更多,请走进鲁迅的《故乡》。通过这样的链接,相信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期待马上就被调动起来。

2. 链接精彩镜头

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课外补充资料链接的内容基本上以作者的经历、生平、时代背景为主,其实我们链接的类型更可以包含图片、视频等。通过丰富的链接资源,学生的阅读兴趣自然就会被调动起来。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严监生临死前伸出的那“两个指头”已经成了一种典型符号,成了吝啬的代名词。《儒林外史》中人物的形象之所以如此成功,归功于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构思和极具讽刺色彩的描写。于是笔者链接并播放一段范进中举后的视频,范进那癫狂的话语便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他为什么发疯?后来会发生什么?这样的链接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和兴趣。

课外补充资料链接的时机、链接的内容、链接的类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阅读品质的形成,影响着阅读教学的实效。笔者通过阅读教学的实践,探得了一些链接的有效策略,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逐渐学会了用这些链接策略去阅读课文,阅读其他各类文章(作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朱华东.反思语文教学中的“超链接”[J].教学与管理,2014(4).

[责任编辑:陈国庆]endprint

猜你喜欢

监生李白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诗仙李白的归宿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倒下的那一刻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