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
2018-03-06李帮魁
摘 要 小组合作的动力机制、运行机制、认知机制,是直接影响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主要内在机制。优化动力机制、培育积极互赖,优化运行机制、保障机会均等,优化认知机制、促进认知精制,是基于内在机制、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 动力机制 运行机制 认知机制 效度
当下中小学课堂已不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普遍缺少的是小组深度合作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之所以存在形式化、低质化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中小学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内在机制认识不足与运用不当。中小学课堂中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内在机制有哪些?如何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在机制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呢?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影响中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效度至少有三大内在机制:一是动力机制,其核心是积极互赖;二是运行机制,其核心是机会均等;三是认知机制,其核心是认知精制。
一、优化动力机制,培育积极互赖
小组合作学习动力机制是指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愿意合作、主动合作的行为动力根源及其背后的机理。小组合作学习动力观理论认为,小组成员之所以产生相互合作的愿望和动力,是因为小组成员之间形成的积极互赖。小组合作努力的核心是互赖,没有积极互赖,合作也就不复存在[1]。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动力机制的优化,其核心是培育合作学习小组的积极互赖。
1.建设和谐团队,奠定积极互赖之基
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组织单位,组建一个人际关系和谐的团队是培育小组积极互赖的良好开端。组建积极互赖的合作小组应体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和“差异互补,情感互融”两大基本原则,前者是全班层面分组的指导原则,后者是相对微观的组建合作小组的基本准则。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强调“情感互融”,这一认识来源于社会互赖理论的启发,社会互赖的理论家们认为合作努力的内部动机来源于共同工作的人际关系和实现重要目标的共同愿望。只有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小组合作学习中才不会有人际排斥,成员之间才会更加积极主动、更加真诚地相互关心和帮助,才不会有成员被边缘化[2]。合作学习小组内情感互融的和谐人际关系与小组凝聚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存在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
组建一个差异互补、情感互融的合作小组团队,一般需要经历确定小组团队规模、全面把握学生情况、酝酿征集分组意向、正式组建合作小组等几个阶段。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的过程中,要改变教师单方面的、随意的组建方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小组的组建过程成为培育小组积极互赖的过程。重点处理好班级中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两部分学生,特别是对最不受欢迎的学生,要想办法让小组愿意真诚地接纳他们成为小组团队中的一员。可以采用动员组长主动接纳,或是弱者自主选择等方式,使不受欢迎的学生顺利融入小组团队。在小组建设过程中,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要相互支持与配合,使大家在小组成员组成、小组合作凝聚力的培养、小组的指导管理等方面认识统一、步调一致,以形成合力。
2.优化互赖结构,培育积极互赖之本
社会互赖的结构方式决定着个体的互动方式,由此也决定着合作活动的结果与效果。在培育小组积极互赖的过程中,应以目标互赖为统领,奖励互赖为辅助,从多个维度和途径优化小组互赖,使小组积极互赖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之源。
(1)团队目标促进积极互赖。小组合作的积极互赖包括目标互赖、任务互赖、奖励互赖、角色互赖、资源互赖、环境互赖等不同的方式,它们在不同合作情境下的合作中具有不同的效果。约翰逊兄弟及其老师多伊奇所倡导的社会互赖理论认为:在众多积极互赖方式中,目标互赖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互赖方式,是合作学习有效的根源。要想培育小組积极的目标互赖,一方面要树立团队目标意识。在合作学习小组正式建立之初,教师就要与班级内各小组共同约定小组合作学习目的与目标,让小组成员在团队目标作用下形成对组内成员和小组团队的心理依赖。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中渗透目标互赖。目标互赖往往是与合作学习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小组积极互赖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过程中得以体现的,积极的目标互赖应体现在每一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任务之中。
(2)团队奖励强化积极互赖。教师的奖励评价具有导向作用,如果教师的奖励指向个体行为,学生个体行为就会因被强化而得以持续表现,如果激励团队行为,学生就会倾向于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行为。在培育小组积极互赖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课堂中习以为常的奖励评价方式,适当地减少个体评价,增加团队评价,以教师的团队奖励评价强化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促进小组团队凝聚力、团队积极互赖意识的形成。
奖励互赖的组织实施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团队名义奖励。教师的奖励不是指向小组内的个人,而是给予团队,并且这种团队奖励不设数量的限制,只要达到了既定标准的小组都能获得相应的奖励。二是奖励互赖要与目标互赖相结合。一方面小组可以只有目标互赖而不对结果进行奖励,但没有只有奖励互赖而没有共同目标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行小组奖励互赖必定意味着小组成员已经有了共同目标。另一方面,国内外大量的合作学习研究表明,将目标互赖与奖励互赖结合在一起会使合作学习更有效,两者结合比只有目标互赖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此外,还可以通过小组功能拓展、组间竞争、小组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强化和培育小组积极互赖。
二、优化运行机制,保障机会均等
合作学习运行机制是指影响合作学习活动效度的相关因素,对合作学习效度产生的作用过程、作用原理和运行方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小组合作过程运行之序、弱者优先之序、先独立后合作之序的优化,建立有效的小组合作运行机制,提升小组合作的效度。
1.过程运行之序
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动力整体,其各要素的有序运行能有效地激发小组成员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提升小组合作效率。当小组成员面对个人无法完成的合作学习任务时,只有相互分工、协调配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人组织、有人协调,只有这样才会有通力协作,否则合作只会是一句空话。一方面,小组合作中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成员清楚做什么和怎么做,否则合作学习将会混乱无序,只有合作而无结果。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中离不开合作过程的组织协调。小组合作活动中除了任务分工有序外,还需要对合作过程有序组织。endprint
2.弱者先行之序
弱者先行之序,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小组内学习发展相对滞后的弱势学生优先分享与表达自己观点与想法的学习运行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弱者先行有三种基本实践策略:(1)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弱者”敢于先行。就是为小组学习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让合作学习中的弱者毫无心理负担地在小组内先行交流[3]。(2)培养会学的学习能力,让“弱者”学会先行。通过对弱势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小组内有效互助、教师有效指导等方式,让弱势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学习方法,使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先行、会先行。(3)建立公平的保障机制,让“弱者”必定先行。通过建立小组交流弱者优先、全班展示弱者优先、弱者成功双倍奖励、改进个体学业成绩评价等机制,保障小组内的弱势学生具有必然能够先行的机会。
3.先独立后合作之序
合作学习认知过程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知识建构要经历两个阶段:先是个体知识建构阶段,然后才是合作性知识建构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离不开个体的独立自主学习,个体的独立学习可以为合作学习中的个体树立主动参与的自信,激发合作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提供解决合作学习问题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及情感准备。通过独立学习可以让小组内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合作中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疑问可质,既保障了异质小组内的均等学习机会,又能有效地提升合作学习的效度。
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运行机制的核心是实现小组内合作学习的机会均等。不同的小组合作运行方式分别影响着合作学习过程的不同侧面,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合作学习的各相关要素,优化小组成员的互动运行方式,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度。
三、优化认知机制,促进认知精制
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机制是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引起小组成员深度思维互动,发生认知改变的内在原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浅层次的动作、语言互动,更多的应该是内在的、深层次的思维互动。
1.比较促进思维互动
比较是指对几种同类事物,或具有某种联系的几种不同类事物进行对比、比照,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正如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想的基础。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小组成员通过诸如对错比较、异同比较、关联比较、优化比较、多维度比较等,让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比较、善于比较、及时比较,在比较中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观点吸纳和完善,创生新的观点,形成准确而完整的认知[4]。
2.质疑促进思维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质疑是指,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小组成员的方法、结果等心存疑问,提出来在组内求得解答的思维互动方式。小组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及时抓住质疑点进行质疑,有更多的机会解释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分享同伴的策略,因而会产生更多的信息精加工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质疑能有效地促进小组成员对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深入探究,引起小组成员观点之间的相互吸纳、重组,创生出具有高层次思维水平的小组合作性知识。这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學会一些常见的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在重难点质疑来龙去脉、差异点质疑异同、疑惑点质疑困难根源、深化点质疑方法原理、错误点质疑思维缺陷等常见质疑方式[5]。
3.共识促进思维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贡献,最终形成一个大家认同的、总结性的小组合作共识。小组合作学习中,如果缺乏小组共识形成,会呈现出只有分享没有吸纳、只有零散没有融合、只有发散没有聚合等浅层合作表现。可以说,汇总小组意见,形成小组共识,既是小组合作性知识形成的标志,也是小组合作学习进步度的具体体现。
引导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达成共识的基本途径有三:(1)任务要求引领——让小组必汇总。就是明确提出汇总小组意见的任务要求,让小组成员把“汇总意见形成共识”作为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让学生必然产生汇总意见形成小组共识的学习行为。(2)方法能力培养——让小组会汇总。让小组成员掌握汇总小组意见的基本方法,具有汇总小组意见、形成小组共识的能力。(3)汇总载体提供——让小组能汇总。根据合作学习任务的需要给小组提供适当的工具或载体,让小组汇总意见形成小组共识时有可以依托的凭借,顺利地汇总小组意见,达成小组共识。
基于内在机制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改进,动力机制优化是基础,运行机制优化是保障,认知机制优化是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小组合作的不同任务、小组成员的不同状态,采取相应的优化内在机制的策略, 使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有源、有序、有质,促进小组内深度学习行为有效发生,真正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度。
参考文献
[1] 约翰逊.合作学习[M]. 伍新春,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龚雄飞.龚雄飞与学本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李帮魁.小组合作学习中“弱势学生先行”的实践路径[J].小学数学教育,2016(10).
[4] 李帮魁.比较:小组互学中思维互动的起点与路径[J].教育新视界,2016(10).
[5] 李帮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质疑[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1).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