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的价值与体系构建
2018-03-06钟林凤谭诤
钟林凤+谭诤
摘 要 研学旅行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它是一种新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特点,它对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在实践中,学校如何策划和管理、师生如何执行、校外怎么配合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为了保证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我们从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构建研学旅行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研学旅行 运行体系 保障体系
2013年2月2日,《国务院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设想。2014年8月9日下发《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工作是正确的,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研学旅行运行体系的深入了解,找出影响研学旅行有效进行的关键点,尝试构建研学旅行的保障体系,进而推动研学旅行的有效实施。
一、研学旅行的价值体现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研学旅行符合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是加强学生德育的重要手段。其次,研学旅行结合学习和观光两个特点,学生需要探究和观察,研学旅行重点在于学,更在于思考,學生的听和看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2]。在旅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体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知识,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有利于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3]。主要体现在孝敬教育、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礼节礼仪教育等方面。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宽容,学会了合作,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因此,研学旅行是当代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优秀民族传统、拓宽青少年素质教育渠道的重要途径。
3.扩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能力
研学旅行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第一,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名人故居、纪念馆、文化馆、名胜古迹、文化遗产等,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集体生活方式与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学生通过接触自然和社会,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
二、研学旅行的运行体系构建
“研学旅行培养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宽容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与历史传统,有利于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学生的优良品格,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4]在明确了研学旅行的价值意义之后,我们必须探寻研学旅行运行层面的方法和策略,明确研学旅行的运作程序和内在机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1.研学旅行:学校怎样策划
近年来,各地积极试点开展研学旅行,也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参考目前研学旅行实施的现状和各地区的教学实际,学校如何组织和策划研学旅行,还存在很多问题与挑战。因此,本文将进行研学旅行的策略构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学旅行运行体系构建如下图所示:
(1)如何选择研学基地
“研学旅行主题多样、极富文化特色是吸引学生和家长的重要一面,博物馆、遗址景点、历史街区、文化古都等都有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历史典故。”[5]研学旅行课程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很可能会出现犹豫不决或者意见不统一的情况。
“研学旅行”课程注重“生活世界”的价值,在“生活世界”中,表现学生的体验和交往,促进学生的生长和发展。因此,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开发出系统的研学旅行课程,要针对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等活动课程,突出地域特色,以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其次,学校要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做全面思考,并给予建设性意见。再次,学校可以通过具体的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学生和老师对研学旅行基地的选择,并考虑实际的教学内容,从而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便找到最适合又最符合大家意见的理想研学基地。
(2)何时研学旅行
国务院和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研学活动的时间范围,通过对《通知》的解读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了解,研学旅行时间可以在学期中间安排,也可以在寒暑假安排。我们认为研学旅行可以在学期中期和寒暑假进行,有以下原因:第一,《意见》指出,尽量错开旅游高峰期,不能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第二,在学期中期进行有利于学生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第三,研学旅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实施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选在学期中期或者寒暑假,学校刚好可以有时间做好充足的准备。所以在学期中期或者寒暑假进行相对来说是比较合式的。
(3)学校怎样策划
《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日常教育范畴,这意味着研学旅行将成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这就要求学校应事先设计出一整套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这个实施方案应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方面。
在课程目标方面,为了保证研学效率,可以将校内外资源组织起来,科学指导研学旅行课程。比如安排上门的“组织人员”或者“协调人员”,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探索、体验和感受。在活动中,形成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养成与他人合作、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的原则主要有开放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研学旅行课程注重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观察”、“探究”、“体验”、“思考”、“想象”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发现和探索问题。课程内容可以细分为:了解社会状况、探究学科内容、研学科技应用、进行校外实践、加强文化熏陶、普及国防知识。教育内容设计丰富多样,教育方式注重体验,体验方式多种多样,密切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注重学生的素质扩展[6]。endprint
课程实施的原则必须主题明确、自愿参加、食宿统一、安全第一。在课程质量的管理方面,要出台相应的管理规范,建立责任管理制度,建立从学校领导→教务处→年级组长→班级指导教师→学生项目负责人→学生本人的个人责任追究机制。课程实施的活动范围,分为市内、省内、境内、境外,原则上要求小学开展市内研学,中学开展境内游学,而且以省内游为主,高中以境内游为主。在活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充分宣传、成立组织、自愿报名、精选旅行社、明确研学主题、统筹安全问题、强化过程管理。在课程评价方面,注重研学旅行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发展性评价。学校要建立多元的、灵活的课程评价监督机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学校实施的评价工作,改变重“主科”评价,轻“副科”评价的局面。首先,看学生研学旅行过程中的表现,比如积极性、参与状况、情感态度等方面。其次,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可以通过作品鉴定、竞赛评比、实践操作等方式呈现出来。
2.研学旅行:学校如何管理
“学校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单元,学校管理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并得以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7]研学旅行是集体活动,学生数量较多,管理难度较大。所以必须借助老师和学生等力量,构建班级管理体制,确保研学旅行的高效进行。
第一,在学校、教师层面,建設“团队化”的高效管理模式[8]。班级平常事务管理如学生的安全教育、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具体情况等由班主任负责,同时设置专门的优秀老师来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学校要完善实施方案,制定研学旅行教师考核办法,实行教师负责制,设定合理的奖惩机制。相关老师要做好学生的纪律、出勤、作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学校要对工作表现优秀的老师颁发荣誉证书,并且实施奖励。学校制定《学分认定办法》,对教师的学分完成情况进行学分管理。针对突发情况,要理清事情的缘由,如果负责人存在过错,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要严格审查和监督课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比如“课程观摩”、“参与研讨”等形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教学手段。
第二,在学生层面,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自主,构建以学生服务为宗旨的“学生自律委员会”。“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委会是培养学生形成‘自律的前提,创建岗位责任制是学生自律的有力保障。”[9]班里要选出一些核心班级助手,比如说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体育委员等,责任要细化,哪些人负责维持纪律、哪些负责后勤、哪些人负责监督,从做到尽职尽责,配合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学校要求同学之间以小组形式进行,同学间要互相监督、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要求以6-8人一个小组,便于管理。该组织是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展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形式。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同学间相互沟通、交流、约束,易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3.研学旅行:师生如何执行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和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10]学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研学旅行也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1)教师如何实施
教师是实施研学旅行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对研学旅行的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科学选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善的意识,主要包括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11]。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和探究的热情,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的能力水平及素质优劣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我们认为教师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第一,首先要转变思想,认识到研学旅行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配合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比如课程实施前,班主任要落实三个文明教育:安全教育、文明教育、文化教育。第二,仔细观察,加强监督,监督好学生的纪律、考勤、安全等工作。第三,加强交流,积极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促进交流。在研学旅行前,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召开家长会,以《致家长的一份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尽量取得家长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和支持。第四,认真负责,协调配合。研学旅行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负责,负责学生的上车下车,按时点名,耐心地组织同学们进行研学旅行,并与其他教师保持沟通联系,做到协调配合。
(2)学生如何参与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有1.38亿人,在校高中学生4170.65万人,大中小学生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0%,中小学生中有95%的学生喜欢参与研学旅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其对待研学旅行的态度和具体的应对措施直接影响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
为了确保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学生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首先,转变思想,加快适应。研学旅行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形式,学生要尽快适应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快速融入研学旅行的学习氛围中。其次,加强交流,扩宽交往。学生要学会与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一起交流,扩宽交际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最后,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对自己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事物要多加思考,积极探索。
在研学旅行前,学生要积极地参与到研学旅行宣传发动阶段中去,明确研学旅行的价值意义,积极配合老师的指挥,认真和老师及家长沟通。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要清楚整个流程,深深融入到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去,积极探索,听从老师的指挥,积极参加活动。在研学旅行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研学旅行任务,并且结合自身体会,提出研学旅行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
4.研学旅行:社会和家长如何配合
研学旅行的完成需要社会和家长的共同支持和配合,社会和家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社会如何努力endprint
研学旅行是一项大工程,除了要学校作出努力外,社会各部门也要积极行动起来,保障研学旅行的开展,提高研学旅行的质量[12]。在国家层面,国家要继续关注研学旅行,加大对研学旅行的宣传和关注度,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为学生减轻负担。在社会层面,教育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必须主動联系其他政府部门,如公安、财政、文化、交通、药品监管、旅游等部门,不同的部门要加强交流,加大对研学旅行的指导和规划。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提高对“研学旅行”课程的认识,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要改变旧的应试教育观念,适应新形式、新要求的发展,建立监督评价机制。
在协调方面,建立微信群,如博物馆要免费为研学旅行的学生开放,交通部门要给予优惠和照顾,保险部门要积极开发相应的产品,并对保险费用实施优惠政策,鼓励通过社会捐赠和公益活动等形式支持研学旅行等。尤其是旅行社应该充分利用中小学教材,将教材中涉及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运用到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当中去,比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等,学生能跟着感受抽象的事物,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基地要突出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中小学根据自己的情况,要提出一定的反馈意见。
(2)家长怎么配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没有这两者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结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要注重家校合作,家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13]。
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需要家长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配合。第一,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可以给研学旅行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家长和学校要加强联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第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了使孩子更好地适应研学旅行,家长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有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些有利于孩子与其他同学沟通和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第四,增强与老师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给予孩子支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家长要增强和老师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老师了解孩子研学旅行的情况,帮助其解决研学旅行的困惑和难题,促进学生取得进步。
三、研学旅行的保障体系构建
“研学旅行”课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目前,我国研学旅行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从我国研学旅行实施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安全保障不规范、经费保障不健全、协调机制不完善、相关制度缺失等严峻问题,严重制约了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14]。所以,亟需探索科学的保障体系来保障研学旅行的顺利进行,我们需要从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构建研学旅行的保障体系。研学旅行的运行和保障体系构建如下图所示:
参考文献
[1] 丁运超.研学旅行:一门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中国德育,2014(9).
[2] 杨艳利.研学旅行:撬动素质教育的杠杆——访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系系主任朱立新教授[J].中国德育,2014(17).
[3] 滕丽霞,陶友华.研学旅行初探[J].价值工程,2015(35).
[4] 舒迟.研学旅行之文化考察课程探索[J].中国德育,2016(12).
[5] 钟慧笑,马志平,吴鸿丽,李建军,管福泉.本期话题:研学旅行难在哪里[J].中国民族教育,2017(3).
[6] 本报记者郭探微.发展研学旅行教育、旅游一个都不能少[N].中国旅游报,2016-12-06A(01).
[7] 李刚,高莉.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J].教育科学研究,2012(2).
[8] 李振峰,王立腾,牛爱之.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研究[J].基础教育,2012(1).
[9] 史艳.培养学生“自律”:班级管理的有效方法[J].中国民族教育,2008(1).
[10] 张顺利.教学改革教师该怎么做[J].教育教学论坛,2010(31).
[11] 郝文武.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统一的有效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2009(1)
[12] 王雪.研学旅行发展的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6).
[13] 朱彩红.家校合作,学校和教师应该怎么做——回应:让家长做什么[J].思想·理论·教育,2006(10).
[14] 余明辉.推进研学旅行需过“四关”[N].中国旅游报,2016-12-21(03).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