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家庭作业“教育性”的失真与回归

2018-03-06高晓清李姗姗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育性学生发展家庭作业

高晓清+李姗姗

摘 要 当下中小学家庭作业“教育性”失真,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为视角,并从目标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数量与质量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中小学家庭作业存在大量“去教育化”现象。家庭作业若想摆脱其“去教育化”现象,需要最大程度地体现和发挥学校及家庭的教育性,实现其“教育性”回归。

关键词 家庭作业 传统教育文化 教育性 学生发展

与其他宏观教育问题相比,中小学家庭作业问题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就其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程度而言,是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大问题,其内隐及外显的都是教育的理念和方向。

一、中小学家庭作业“教育性”意蕴

“‘作业在我国古代原指奴仆的劳役或赋役,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生产方式不断改进,逐渐用于手工、技术、身体及精神等方面的工作”[1]。顾明远先生将家庭作业视为“教师布置的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的学习活动”[2]。中小学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联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纽带,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健康成长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积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技能,训练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有助于师生沟通交流,有助于家校合作顺利开展。

“教育性”一词首先是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提出并使用。然而,赫尔巴特并没有对“教育性”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人们通常认为,其“教育性”主要指“道德性”。显然“道德性”只涵盖了全面“教育性”中育人价值的一部分,教育所育之人并非仅仅只是“德性”之人,而是涵蓋“德性”在内全面发展之人。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完人”,才能视之为真正的教育。

中小学家庭作业教育性指作业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学生身心施加积极的影响,培养其积极的价值观念,发展其独立自主能力,使其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做事,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二、中小学家庭作业“去教育化”现象

1.目标与结果维度

目标维度——功利化作业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推崇“学而优则仕”。当今社会则把教育当作改变个人地位的工具,把“升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人才的培养也陷入“工具化”和“功利化”的怪圈。在功利性目标的影响下,家长们夜以继日地给孩子辅导作业,请家教,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学校老师,不断给学生加压;学生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每天沉浸在无穷无尽的家庭作业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和家庭严重忽视了学生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成才”,却忽视了学生的“成人”,违背了其教育性初衷,丧失了教育的意义。

结果维度——依赖式作业

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得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以信息传递的方式进行家校合作,教学内容通过信息传递给家长,再由家长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将其写作业的动机依赖于教师和家长,其结果导致作业出现严重的依赖危机。家庭作业的主要意义是给学生身体力行的经验,在一定的限度内允许学生自由地选择家庭作业的时间和控制时间的长短。教师及家长要明白,家庭作业对于学生而言是个人的责任,就像工作对于教师和家长而言,是一种责任,需要自我承担,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内容与形式维度

内容维度——去生活化作业

当今学校家庭作业内容去生活化,与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生活体验有很深的渊源。家庭作业在内容维度上的“去生活化”主要指作业内容仅关注“知识世界”,而忽略了学生“生活世界”。

形式维度——模式化作业

模式化作业具体表现为:在适用对象上,作业适应于所有学生;在类型上,以书面作业为主;在书面作业中,强调准备型和练习型作业即以学习书本知识和操练基本技能为主;在完成要求上,所有作业都为必做且强调答案模式化和规范化;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数学主要是做课后练习题或配套的练习册;语文主要是摘录词句、背诵课文和搜集资料;英语主要是抄写、背诵单词和课文;等等。模式化作业是作业在形式维度上的“去教育化”。

3.结构与功能维度

结构维度——单一化作业

中国传统教育将学习视为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渗透。推演到今天的基础教育,家庭作业在结构维度上,仅仅体现单一的知识与技能层面,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方位的整合。

功能维度——惩罚式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人才”,如今,惩罚式作业“棍棒”时时棒打着学生。惩罚式作业在功能维度上的“去教育化”主要表现在将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实际上,惩罚式作业不仅不利于积极学习情绪的培养,更不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反之,惩罚会迫使学生在压抑学习中形成一种去人文化的精神信念,不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4.数量与质量维度

数量维度——暴力式作业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营造了“学历主义”的价值氛围,影响至今,引发升学的恶性竞争。在“升学”压力的鞭策下,暴力式家庭作业现象频频发生。暴力式作业涉及的是作业量失控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作业量负荷大,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完成作业,学生整日沉浸在无尽“题海”之中。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的错误认知:认为作业的“量”与学习的“质”呈正相关,可以通过增加作业“量”带动学习“质”的飞跃。超额作业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反之,将学生桎梏于无奈、痛苦之中,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质量维度--简单评价式作业

暴力式的家庭作业的盛行,导致家庭作业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味地追求作业批改的“高效”,致使作业评价方式单一化,批改形式简单化。作业评价的“去教育化”主要表现在:在评价主体上,主要以教师单向评价为主;在形式上,实行“对与错”的简单评判;在内容上,注重知识结构单一层面;在目标上,重“效率”,轻“发展”(注重作业批改的高效性,而忽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究其缘由,主要在于教师观念意识不强,教育性作业观的欠缺,能力有限等等。endprint

三、中小学家庭作业“教育性”回归

基于以上对家庭作业“去教育化”现象的深刻审视,笔者提出了家庭作业教育性回归价值取向。

1.以教育性为始点,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信念

中小学家庭作业应以教育性为始点,以“使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如何成人”为导向,即以向上价值理念为导向和持续的精神信念为指引,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精神文化素养,在作业中展示这种积极的精神信念,或者说作业本身也应具备或突显这种精神信念。家庭作业在教育文化中所凸显的精神信念,实则是使学校、家庭、社会践行这种“教育性”价值导向。杜威曾主张:“教育,若它视之为真正的教育,应使这些学生们在被输送出去时,对于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它的动向,以及他们在这里所要起的作用等等要具有某种统一的观念”[3]。可以看出,杜威强调的也是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体验以及对社会责任感认知的一种精神信念。因此,中小学家庭作业也应体现这种精神信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2.以学生为本,树立教育性的作业观

作业观是指对作业的目标与结果、内容与形式、结构与功能等的价值判断。不同教师不同研究者的作业观不同。美国教育部威廉·贝内特认为,“家庭作业可以通过判断和比较提出新的问题,为学生形成责任心和自我修养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经验”[4]。新课改也强调作业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它承载着师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心性,发展学生个性,将生命完整的可能转化成现实,整体实现个体生命意义的成长。因此,教育性的作业观,应以学生为本位,以新课程理念作统筹,并赋予家庭作业多元化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管理、增强时间控管能力、树立自信心、增进与家长和同伴的沟通以及培养个人的责任感等等。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唯有树立教育性的作业观,方能实现家庭作业教育性回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教育性的作业设计

对照作业的教育性理念和实存的去教育化现象,家庭作业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层次性、适量性、选择性、创造性、开放性的作业设计。所谓层次性作业,指作业在逻辑上要有严格的递进关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个性特点布置与之相适应的作业,进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所谓适量性作业,指作业不宜过多地追求“量”而不顾其“质”,避免题海战术和重复性识记作业,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践行作业在“量”上适宜化。所谓选择性作业,指作业要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供广阔的的选择空间。所谓创造性作业,指作业应摒弃死记硬背,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给予学生自主创造作业的权利,让学生成为作业的主角。所谓开放性作业,指作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面向学生的生活,开放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想象力的驰骋空间。开放性的作业既可以是个体独自完成,也可以是學生小组活动、亲子合作活动、社团群体活动等。通过建构教育性作业设计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团体合作意识,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以发展为基准,实行教育性的作业评价

教育性作业评价,指教师(或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现作业的教育属性,对作业在教育情景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作出的价值判断[5]。首先,评价目标的发展化。教师要注重作业目标的发展性,取缔功利性作业目的观,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精神文化信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其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既包括教师评价也包括学生个体的自评、同伴的他评等。他评和自评相结合,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再次,评价内容多样化。作业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技能层面,还应包括学习能力、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等。最后,评价方式人本化。作业评价应摒弃“对与错”简单式评价,而应采取人文性、时效性的反馈式评价。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要对于学生的闪光点予以积极的引导,作业的纰漏之处予以客观的描述,辅之激励性的评价语,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因此,家庭作业的评价应该以学生身心发展为基准,最大限度地体现其评价体系的教育性,唤醒其教育性回归。

5.以全面为导向,建立教育性的作业管理

教育性作业管理的缺失是造成作业“去教育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突出作业的规范性、协调性、专业性以及人文性,构建教育性的家庭作业管理模式,实现作业的智慧管理和人文关怀。这就涉及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学科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等多方的协调与监管,在教育行政部门层面,要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行可行性的监督检查并为学校提供丰富的作业资源等。在学校层面,建立教育性的作业管理体系,督导作业的质量,指导作业改进工作,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以及定期组织开放性的专题研讨活动等。在教师层面,明确作业的目的,协调作业的“质”与“量”,选择多样性、创造性的作业设计,实行科学化的学科整合等。在家长层面,摒弃“题海战术”,关注学生的动机信念,关注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树立教育性的作业观。在学生层面,坚定学习的信念,保持学习的积极性,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因此,为了避免作业管理“去教育化”发生,需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各学科教师、家长和学生多方协作,整体促进并实现作业“教育性”回归。

总之,中小学家庭作业,应该吸收传统教育文化的精华价值观,摒弃其“去教育化”思想,激活教育源泉,巧妙地将各种优秀文化价值观转化成教育性力量,实现家庭作业教育性回归。

参考文献

[1] 宋立华,李如密.中小学家庭作业从异化到理性回归之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

[2]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3] 约翰·杜威.人的问题[M].傅统先,邱椿,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William J.Bennett What Works[M].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1986.

[5] 孙俊三.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孙晓雯】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性学生发展家庭作业
论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小学一年级数学家庭作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小学体育家庭作业体系的构建研究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学前教育保持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分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与“趣味性”
美国家庭作业与学生学业成绩之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