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德育价值研究
2018-03-06朱少祥
朱少祥
摘要:以多年组织开展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实践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词频统计和个案分析的方法,论证了该活动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价值,提出在不同的活动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我与化学;课外活动;德育价值;组织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13—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1.004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启动于2000年,是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承办的一项区域I生中学化学课外实践活动。十七年来,该活动秉承“化学即生活,活动即成长”的“做中学”理念,以“化学对我的影响,我心目中的化学”为主题,将方向性、探究性、科学性和创造性作为优秀活动成果的评审标准,曾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在全国中学化学教育界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八个方面。体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体验可以让受教育者从原始、自发的情感认识,逐步过渡和形成理性的自觉行为。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非常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过程体验,因此,从体验的角度分析该项活动与德育教育是相通的。
那么,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有无德育价值?如何发掘和利用好它的德育价值?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活动组织实践,采用问卷调查、词频统计和个案分析的方式进行研究。
二、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德育作用强弱的问卷调查
1.调查目的
科学素养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属德育范畴。本问卷调查意在了解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对学生的影响,对比其作用强弱,从而评估该项活动的德育价值。
2.调查方法
“大晶体制作”家庭实验是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一部分,活动内容基本统一,学生参与面较广,调查信度较高。本问卷调查以“大晶体制作”家庭实验为研究样本,在2016学年第一学期活动结束后进行。
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参与情况、活动的环境友好性以及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三个部分,本文仅对“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部分进行分析。调查方法是从基本概念、实验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设计10个项目的作用指标,将作用大小分成极弱、弱、中等、强和极强五个等级,依次用数值1~5表示。调查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对各个项目的作用大小量化、赋值、做答。
3.数据统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答卷270份,回收率100%。剔除应付式的做答不完整和“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各小题赋值全部相同的答卷,共得有效答卷258份,有效率95.6%,参加活动的学生171人,参与率66.3%。
“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部分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处理,总均值、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信度)及各單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和三个维度值的统计见表1。
4.分析与结论
分析上表,克隆巴赫系数(信度)为0.872,说明调查结果是可信的。作用总均值以及基本概念、实验技能和情感态度三个维度值分别达3.87、3.92、3.74和3.92,都接近“强”等级,说明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能产生较强的积极作用。数据取整后,属于德育范畴的3项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单项指标达到“强”等级,且标准差相对较小,这说明该项活动在好奇心、实验兴趣和动手意愿等方面的作用明显,且学生认同度较高,意见分歧较小。
可见,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不仅在科学素养培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德育教育方面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应该加以发掘和利用。
三、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德育价值取向的词频统计
1.研究目的
活动报告是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最终成果,一般包括活动背景、探究过程、活动结论和感想体会等部分内容,是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客观过程和主观感受的文字体现。本部分通过研读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活动报告,对其中涉及德育方面的内容进行词频统计、分析,以了解该项活动在德育方面的认同比例和价值表现。
2.统计方法
首先,收集最近五年学校组织开展的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案例,选择其中内容较为充实、结构较为完整的活动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然后,选择10份内容充实、表述规范、曾获市一等奖的活动报告,逐份分析活动内容和学生体会,以若干词组概括其中叙及的与德育有关的内容,再将这些词组进行整理、归类,从中提炼出五个德育主题,并重新清理、界定各主题所涵盖的德育内容。
最后,研读所收集的近五年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活动报告,对其中叙及的与德育有关的内容,按照德育主题进行归类、计数,若同一主题下德育内容叙及多次或重复时,只计一次。
3.数据统计
按照上述方法,对近五年学校组织的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优秀案例进行德育词频统计,结果见表2。
4.分析与结论
分析上表可见,学生在“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方面的认同比例很高,在“实证意识”“自我认知”方面的认同表现尚可,这应得益于主办方“以小组为单位”“以小课题研究为内容”“组员独立撰写感想体会”的活动要求。另外,数据显示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的认同比例相对较低,笔者认为应与开展生活、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课题耗时太长,涉及面较广,而且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教师还得承担一定的安全风险有关系。endprint
四、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德育教育策略的个案分析
1.在选题论证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
化学是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自然学科。在发掘活动课题、论证活动价值时,要求学生关注生活、生产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花都天马河水质状况的初步调查与探究”中,刘同学等对小区附近的天马河产生兴趣并组成活动小组,他们将天马河流域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利用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考察各段河水的水质变化情况,寻找污染源。采用饲养金鱼的方法对比研究各段河水水样的水质优劣,利用学校实验条件检测各段河水水样的酸碱度和成分,最后撰写活动报告。通过活动,小组同学对天马河的环境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到污染一条河非常容易,但治污却需要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他们表示“要从自我做起,一起保护我们的家乡河”。
因此,在选题论证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观察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尝试从中发掘活动课题,有条件时则可开展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2.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实践团结协作
团队精神属于集体主义范畴,团结协作教育需要以具体的活动任务为载体,让学生获得真实的合作体验。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要求学生以2~4人的小组形式开展活动,这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也是保证活动安全的需要。
例如,在“晶体制作活动情况调查及对环境影响的研究”中,余小雅等同学就较好地实践了分工、合作的小组活动形式。她们一起讨论活动内容、制订活动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分析调查数据、整理活动报告,分工完成问卷发放、数据统计、实验探究、撰写体会等工作,在各自完成所负责任务的同时,也能互通有无、彼此协作,体现了良好的团队意识。
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多年来的活动组织实践中,笔者还发现部分学生是与家长一起合作完成任务的。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参与既体现了他们对孩子开展课外活动的支持,又可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还能融洽亲子关系,是非常值得倡导的团队协作的一种独特表现。
因此,通过亲自参与、真心感受、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的小组活动,既拉近了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又加深了同学问的情感友谊,从而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磨练顽强意志
与内容相对固定的学校实验不同,主题开放的探究活动充满着挑战:大到活动内容的规划、活动过程的设计、活动报告的撰写,小到器材的准备、器具的制作、步骤的安排,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难度不小的考验。
例如,在“隔夜剩菜再回锅,节约又健康吗——对蔬菜中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含量的研究”中,朱同学等观察到一些偏远地区春节期间有将蔬菜反复烹煮的习俗,提出问题“这样做健康吗?”她们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决定采用菠菜作为研究对象,从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两个方面研究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变化情况。她们配制标准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测量试样中的维生素C含量,购买亚硝酸盐速测盒测量试样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经过一系列预实验、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最后做出了科学结论,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整个活动从文献研究、方法选择到实际测量,以及实验过程中针对具体细节问题的空白实验和深入探究,历时两个多月,实验检测达50余次,撰写的活动报告近万字。正如小组同学在活动体会中所说“回想整个活动过程,让人不由感叹:做一次实验真不容易啊!值得自豪的是,即使碰到了那么多困难,我们依然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反思、不断改善,最后总算取得了实验的成功——这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留给学生一些直面困难、磨砺意志的机会,具体可以是知识上的自觉探求、操作上的克服困难以及过程中的深入探索。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好“困难度”,确保既能给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机会,也要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4.在实验求证的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
不轻信、不盲从、重事實、重论证,这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态度。在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收集证据、证实证伪,都是这种科学态度的行动表现。
例如,在“用纸巾能检测人工色素吗——对纸巾检测人工色素可靠性的探究”中,徐同学等对网上流传的“把纸巾放入饮料中搅拌一段时间,如果饮料褪色则证明使用了人工色素”的视频提出质疑,她们利用自榨果汁与多种市售果汁饮料对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用纸巾检测人工色素的方法并不可靠,体现了不轻信网络传言的批判思想,通过实验进行论证的求证意识,以及依据事实自我判别的客观态度。
又如,在“四瓶无色气体一次性鉴别方法的探究”中,针对空气、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王同学等利用自己积累的化学知识,提出可以用燃烧的镁条进行一次性鉴别的设想。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开展实验探究,结果却“让人失望地”证明原假设并不成立。在探究活动中,小组同学所体现出来的勇于挑战“标准答案”的质疑精神,以及尊重实验事实的客观态度确实难能可贵。
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进行论证,从而养成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而这正是“我与化学”活动的重要价值所在!
5.在反思评价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激励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有利于科学人生观的形成,是德育内容之一。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整理成果、撰写体会、参加答辩等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客观认知、评价展示和自我激励的机会。
例如,在“大晶体制作的实验与探索”中,李同学用铜丝扎成支架,绕上棉线,制作了“1”字形和心形的明矾晶体。在活动报告中,谈到造型的缘由时她写道:“之所以把晶体制成‘1字形,既因为我是三(1)班学生,我爱一班,而勇争第一又是每一个学生的理想和追求。心形晶体代表了我对化学的热爱之心”。给作品命名时,她想了一个晚上,最后命名为“婉丽仪梦”,她说:“婉丽是美好、美丽的意思。仪与‘一谐音,有心仪的意味,而且还将我的名字‘婉仪包含其中”。在活动体会中,她写道:“在追寻自己的梦想时,我们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甚至是别人的不屑与责骂。坚定信念,努力追寻,不迷失自我,那份婉丽的梦,就在前方!”活动报告饱含作者对集体、对他人的关爱之情,展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读来让人为之动容。
在整理“我与化学”活动成果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客观地认识自己的得失,在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时,要着眼于学生的闪光点,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研究结论
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课外探究实践,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躬行”的机会。
通过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的过程体验,在德育教育的八个方面中,有五个方面如爱国主义、理想前途、集体主义、劳动习惯、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得到直接的提升,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具有无可替代的德育价值。
因此,各中学应该将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纳入德育教育体系之中,中学化学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该项活动,并在各个环节的组织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德育体验,以期实现最佳的德育教育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