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水平提升的几点思考
2018-03-06朱志军
朱志军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四川资阳 641300)
据教育部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高职院校总数量不断增加,全国各类高职(专科)院校1359所,比上年增加18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适龄人口规模总体呈下降态势,由2016年的9281.36万人下降到2032年7416.61万人,僧多粥少的局面,让各地高职院校为拼抢生源使出浑身解数。同时,生源质量的下降也给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1)较差的生源水平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学生听不懂,不愿意听,课堂违纪违规行为屡屡发生,是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普遍存在的现象。现行招录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招录考生:一是全国秋季统一高考,高职院校在本科录取结束后,在未被录取的学生中依据省内划线录取;二是每年由各省统一组织单独招生考试,包含一些中职学生的对口升学。这两种招录途径无论是哪一种,在事实上都难以录取到优质生源。以四川省为例,2016年、2017年省内高职院校省控线文科190分,理科180分;2014年、2015年省内高职院校省控线文科200分,理科180分,四年时间里呈总体降分趋势。
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录考试,高职院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院校自主命题、自主组织考试、自主选拔和自主录取,使得更多高等职业院校唯自身利益出发,想尽一切办法招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指标,客观上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入学门槛。
(2)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自身师资力量差,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授课效果。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出于各种各样的办学初衷和目的,专业设置随意度高,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薪资待遇不具备吸引力,师资队伍年轻化,没有教学经验,教师没动力管,也不知道该如何管理课堂。
(3)针对学生的管理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学生没有产生对课堂的敬畏。实际上,从教育部到院校,出台了很多的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在落地执行的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的忽视,一些院校把学生顺利毕业无条件地放在第一位,学生有没有学、如何学、学得如何并不重要,反而创造便利条件,让学生顺利毕业拿到文凭,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也管不了,学生更加不怕管,反感管。
2 高职院校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一方面,最终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至少不是学业基础最好的学生,他们对为何学习、为谁学习的认识较为模糊,学习基础薄弱,欠缺学习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去学习。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为减轻办学压力,往往在公共课程的教学安排上,采用大班教学、合班教学模式,大量学生给课堂管理增加了难度,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2)学生普遍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中来自普通家庭、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家庭的学生占了相当部分,这些学生自小的学习环境和经历,家庭教育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使得他们并未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迟到早退是家常便饭,随意请假、旷课不在话下,不带书、带错书并不为过,睡觉、说话、玩手机,难以干涉。
(3)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原有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衔接不对称。很多学生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就是来学技术的,他们对动手感兴趣,对理论课不愿意听,听不懂,在必修的理论课程方面,由于原有基础知识的薄弱(很多学生在数学、英语、语文等基础课程方面的高考成绩低于50分),难以补齐已学知识的与将学知识之间衔接的短板,听不明白、想不清楚、理不透彻,久而久之,就丧失了进一步学习钻研的兴趣。
(4)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学生难以持久集中注意力。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由于其便捷、符合趋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推崇和欢迎,一些对利润比较看重的民办院校迫于经营压力,往往会突破教育部规定的最高生师比比例,让同一名教师承担多节次课程。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随意下载网络资源,课件粗制滥造,学生失去兴趣后,难以将注意力转回课堂。
(5)考核模式的转换限制了学习效果。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严进宽出的政策,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一根明确无误、十分迫切的指挥棒——高考,进入大学后,学校、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求有了明显的变化,学分制的实施让一些“混日子”的学生满足于修满学分,迫于招生压力,从院校到教师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放水”,缺乏外界的监督,学生自我要求降低,不再追求用功学习。
3 提升高职院校课堂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1)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采用“一对少”的小班化教学模式。需要关注的学生减少,教师能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手段,通过情境案例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力度,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减少他们对课堂内容之外事物的关注。
(2)改善对教师的考核导向,降低教师课程负担,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设定教师周课时上限,给教师更多备课和进行教学总结的时间,让教师有时间去寻找更多的资源来备课和准备适合学生的课件,从而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授课水平。
(3)改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合理设定过程性考核、学业考核各自所占的比重。一是将学生尊重教师、尊重课堂纳入考核;二是将学生的出勤考核权重降低;三是将学生参与课堂程度纳入考核;四是将学生有效完成作业纳入考核,五是降低期末统一考核权重。
(4)将“学生主讲、教师评补”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评估和推广。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一个组分配给一定的任务,每次课中,教师先要求学生来主讲课程内容,同组学生可以补充,其他组学生进行点评打分(为保持公正,教师除应掌握评价主动权外,拥有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否定权和修订权),教师做最后的补充和讲解。这种模式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查找资源、组织讲课、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又能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局面。
(5)简化教材难度,优化课程设置,精心设置教学内容。尽管有国家高职高专的规划教材,但学生的实际水平距搞懂教材仍有差距。院校可以组织精干力量,结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业水平,编写适合自身实际的校本教材教辅,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增加训练环节,借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6)发力课外师生交流,助推课堂管理。教师应重视在课堂外与学生的交流联系,主动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情,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引导学生组建兴趣小组,建立第二课堂等,来推动学生在课堂内对教学的配合。
(7)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禁行“红七条”。教师应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加强自身建设,以良好精神风貌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综上所述,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课堂管理,形成良好的学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