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时期红军在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举措

2018-03-06薛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红军少数民族民族

薛梅

(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四川成都 610213)

由于四川民族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红军入川初期,物资供应非常困难,特别是粮食。加之国民党和当地反动势力的反动宣传,群众大多藏匿深山,粮食筹集基本没有着落,民族关系也非常紧张。为了生存和发展,红军决定自力更生,主动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文化。

1 自力更生,帮助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1936年初,红军到达绥靖、崇化等县后,部分群众逃至深山躲藏,成片土地无人耕种。眼看春耕时间即将过去,各级苏维埃政府提出了“武装保卫春耕”“加紧发展生产”“不荒废一寸土地”等发展生产的口号,组织“代耕队”,深入乡村修沟、筑坝、耕地。驻地红军和机关工作人员也提出了:“我们要赶快种粮食、种菜、种玉米、打鱼、打野兽、找野菜,使大家在春耕期间不饿饭[1]。”当时,驻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部队都掀起了帮助老百姓春耕的热潮。甚至,朱总司令都亲自做动员,他说:“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由于藏胞暂时不了解我们,不敢回家种地,我们不能眼看春播大好季节从我们眼前溜掉。这一季节种不上,藏胞将来就没有吃的。我们和藏胞是兄弟,是一家人,我们要帮助他们把地种上种好,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红军战士主动帮助老百姓搞生产的行为慢慢感动了民众,红军也逐渐获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认可和称赞。

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红军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权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统一财政,开辟市场,开办合作社、商店、工厂等经济举措。在红军经济政策地推动下,各部队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在发展经济,保障军民供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是开办了一批工厂,如盐厂、小手工业工厂、商店、药店、军需厂、制币厂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熬制土盐。由于国民党封锁禁运,盐巴成为红军极度缺乏的生活必需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红军决定自力更生,他们请来会熬制土盐的羌藏族师傅做指导,开办盐厂,每天能生产盐巴七八百斤,解决了红军缺少盐巴的难题。其次,各地革命政府还成立了各种合作社,主要经营红军和民众所需的日常生活所需用品,如布匹、油、盐、烟酒、茶叶、农具等。总之,在红军经济政策的刺激下,不仅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红军的生存问题,还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3]。

2 重视民族文化,创办民族学校

长征进入四川民族地区以后,党和红军经过实地调研,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文化教育政策。红军主张各民族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反对强迫使用某种语言文字,也反对军阀、喇嘛、土司头人等对一切文化事业的垄断。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帝国主义的分裂企图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人民并没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权利。因此,为了提高康藏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权利。红军提出了保护民族文化,创办民族学校,提高民族文化教育的主张,鼓励回番民族同胞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免费为回番民族青年提供上学的机会[4]。当时,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红军政治部还专门给官兵发了“汉藏语对照表”,要求官兵“学会番民语言”,鼓励从汉族地区来的将士们主动学习和使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5]。

为提高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红军各部队和各级革命政权还非常注重创办各类学校。如红军大学、各类党校、工农小学、识字班、民族学校、列宁学校和干部培训班等,为红军和各级革命政权培养了宣传动员、翻译、后勤等人才。红军大学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根据沙窝会议精神而设立的,其目的是为党和红军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红军将士们学习非常努力,学习内容涉及军事、政治、文化等。党校则主要是培养地方干部的短期培训班,学习内容也主要是党务、宣传、党的历史、军事等。各类民族学校和识字班则无系统的教学内容,主要目的是提高民族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斗争水平[3]。

3 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红军与少数民族人民联系的桥梁,是党和红军开展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劳动人民,能深刻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通晓本民族语言,熟悉本民族文化。因此,红军在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时,非常重视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1935年6月,红军刚入川进入民族地区后不久,就在党的工作中明确指示:要尽量争取少数民族加入红军,培养民族干部。后来,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一致认为应该挑选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民众加以培养,形成他们自己的干部[4]。

后来,红军通过开办党校、民族学校的方式,逐渐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民族干部,为党和红军在民族地区的工作作出了极大贡献。此外,红军还通过招募等方式选拔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才担任翻译等工作,帮助党和红军翻译布告和宣传单等。在少数民族干部的宣传下,广大少数民族民众逐渐了解了红军和共产党,缓和了民族矛盾,帮助红军获得了民众支援。当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比较著名的有藏族老妇杨金莲和她的两个女儿姜秀英、姜平和小儿子么弟。他们在帮助红军平息杂谷脑喇嘛寺反叛事件、带部队翻越鹧鸪山进入“四土”地区和平息金川卓斯甲叛乱行动中等发挥了重要作用[6]。回族阿訇肖福帧则被提拔为川陕省委苏维埃回民委员会和西北联邦政府回番夷民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后来他还担任过大金省委回民委员会主席。参加红军的羌族土司安登榜则被培养成威信的番民游击大队队长。当时,格勒得沙共和国和波巴人民共和国两个民族革命政权中,领导职务也基本由少数民族担任。

这些红军培养的少数民族干部,许多都成长为共和国的干部,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长征时期参加红军的藏族青年天宝,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了中共四川省的省委书记;杨东生后担任了国家民委副主任,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扎喜旺徐则担任了青海省委书记[7]。

猜你喜欢

红军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寨红军桥
多元民族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倔强的小红军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