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2018-03-06彭甜媛
彭甜媛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大数据时代逐渐到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培育大数据思维,推动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主动占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及时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大学生头脑,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亲和力。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报告中最早使用了“大数据”概念,从“体量大”的角度,把大数据描述为一种超大容量的数据集。大数据承载的信息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据库就能够对其进行获取和管理的,必须要借助新的工具和手段来信息收集、数据整合和资源挖掘,从而获取全新的信息。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率和网络适用人数最大的群体,既享受着大数据带来的优越和便利,同时作为个体,也成了大数据的制造者,身份具有极强的双重性。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都面临着不断地挑战和冲击,既有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多样、传播速度迅速等便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纷繁复杂、信息真假难辨、教育手段更迭、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等全新的挑战。
1 大数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1 大数据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实现“个性定制”教育
现有的大数据技术已经可以根据IP地址整理、统计,甚至预测使用者的爱好和行为倾向,运用这一大数据,完全能够做到对使用者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服务。大学生的个体存在极大的差异性,每个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对知识点的关注面不同、甚至在每堂课上精力集中的时间段都不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不同的学生运用同样的教育手段来期望达到一样的教育效果,必然是效果不佳,甚至事倍功半,更严重的就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终做出选择性逃避的决定。大数据的出现为当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有效的个性化教育渠道,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疑惑点,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加大思政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教育教学方式转变,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实施具有针对性地分类引导,为实现个性化教育创造条件,如个别谈话辅导、分年级开设讲座、翻转课堂、头脑风暴等。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组队进行自主创造回答、网络“一对一”检测回答、慕课等方式,发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互动,达到改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1.2 大数据帮助高校思政工作者科学预测学生思想动态
大数据的突出优势就是能够实时更新和及时归类整理数据,通过动态捕捉信息,对大学生近期或目前正在关注的社会热点和集中关注的问题以图表的方式呈现出来,系统分析大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和价值取向,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实施引导和疏解;同时,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行为数据实现“全样本”分析和整体性“精准描述”,准确研判群体和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精准化程度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
2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网络多元价值取向泛滥冲击着大学生思想
“90后”一代出生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成长起来的,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的固定生活方式,他们拥有强烈的网络化思维和较高的信息化能力。反过来说,“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也是前所未有的。作为价值观传播的载体,网络文字、网络图片和网络影音,本身就带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我们往往会潜移默化接受、认可甚至主动宣传价值内容。西方敌对势力就是利用大数据时代网络的双刃剑,在大学生感兴趣的平台上发布和传播错误的政治观念,如“中国威胁论、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等,动摇着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本身处在价值观的成长阶段,无法充分分辨和科学区别网络信息传播的本质,极易产生价值观混乱,从而迷失自我。
2.2 熟悉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极度匮乏
大数据时代的飞速发展,倒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还要对大数据的分类整理、深度挖掘技术有所了解,并能在工作中运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通过理论教育、方法论教育提高大学生辨识网络垃圾信息的能力,也要通过技术手段的支持截断敏感信息的传播源头,及时做好干预和正向引导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实施者,有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专业背景的比例非常小,加之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繁重,业余学习大数据技术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很有限的。从当前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结构来看,高校中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非常急缺的,既与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来源的专业背景有关,也与大数据技术刚刚兴起不久有关。
3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主动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思维和能力
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和责任担当,主动培育大数据思维,锻炼出运用大数据分析解决大学生思想、价值观问题的能力。首先,现有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当主动学习大数据知识,熟悉大数据操作和网络信息传播方法及技术手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人事部门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科专业结构,做到文、理、工科融合。再次,大数据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点,技术的障碍并不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屏障,但是如果从思想认识上不想、不敢、不愿意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必然会拙于应对当代“90后”大学生的各种新问题。
3.2 充分利用大数据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
大数据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来运用,而是对大学生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形成提供更多科学的引导和数据化理性分析。不难发现,当前网络似乎越来越懂自己,打开网页后呈现的都是与自己近期点击最多和关注最多相关的内容,这就是大数据技术的强大之处。大学生在网络中每一次学习、生活、娱乐行为都会形成数据,这些数据都会动态地反映出大学生某一阶段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如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记录就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用数据分析大学生对哪些内容是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并据此调整教材、参考书、课程和实践活动,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甚至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关注领域和社会舆论的走向,将经典理论、热点解读精准化地推送到大学生的移动网络终端。
3.3 创新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
大数据除了本身海量的数据以外,更大的优势还在于能够对貌似杂乱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关联性处理,找出隐藏在其中的联系和规律。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要积极与数据资源丰富的政府部门、媒体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借助这些部门对数据收集整理的能力,在符合法律规定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挖掘大学生网络数据信息;另一方面,要善于通过对网上数据和网下行为倾向的关联行分析,研究当代“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演变的过程和规律,分析他们思想行为的典型特征,为开展精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撑。
3.4 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下,网络信息量在急剧增加,不同质信息都有可能指向大学生思想状况,但由于当前缺乏数据共享机制,许多已存在数据彼此独立,尚未建立有效关联,难以充分利用起来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数据库势在必行。通过对关联数据的分析、处理,一是可以从整体上把控大学生思想动态;二是可以针对某一大学生群体或个人,开展定制式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还可以在广泛收集信息、科学分析数据、及时反馈行为的基础上,开发相应的教育软件,及时更新教育资源和调整教育手段,开展大学生行为追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