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历史主体思想的逻辑新探
——主体价值的抑扬

2018-03-06郑倍巳潘伟华段文雄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体历史

郑倍巳,潘伟华,段文雄

(1.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2.昆明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云南昆明 650500)

恩格斯曾言到“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1],而马克思的突出贡献正在于其对前人思想进行充分把握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实现了哲学理论的又一次飞跃。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乃是在对以往哲学理论的批判与继承的前提下建立的。

1 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形成

1.1 马克思以前主体思想的衍变

“主体”问题亦可以理解为本体论问题。前苏格拉底时期,自然主义哲学家对本源做出了多种猜测与探索。本体表现出形态上的“多”,如水火土气、数、原子等。然而,这种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的路径后来遭到摒弃,因此,后来者开始探求人的知识确定性。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这两大命题标志着古希腊哲学主题的转向,同时预示着人的主体意识开始萌芽。在人与万物、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中世纪,神学的统治不可动摇。表面上,在上帝面前人只能表现出卑微的姿态,上帝是唯一的主体代表。然而人在不断完善上帝那全知全能的形象的同时,却将上帝的主体性异化于人自身。当然,无限者与有限者之间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只能期待新的力量突破这旧有的环节。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开创了人的时代。近代西方哲学在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峙中前行。培根确信知识来源于人的感觉经验,同时又对感觉的可靠性提出质疑,主张利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清除“假象”。洛克区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进一步强调了感觉器官对认识后者的重要性。休谟被罗素称作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由于对理性的运用提出合法性质疑而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的唯一对象。

笛卡尔也以普遍怀疑作为他的出发点,从而得出了那不可怀疑的基点——“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有广延和思维两种属性,人同样具有这两种属性,且不可相互作用,唯有扩充心灵中的真理才可获得身体的主动,可见他仍在谋求二者的统一。莱布尼茨用“单子”作用于心灵的独特规定性,即知觉和欲望来解释人自身状态的变化是主动地,不受外在干预的。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谋求合理性与自洽性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人的主体地位的凸显和确定。康德继而提出“人是目的”的口号。黑格尔则提出“实体即主体”,对实体的认识即是对主体自身的认识,从存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过程即是人的主体性的认知和实现过程。

1.2 马克思主体思想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于1841年3月完成题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青年时期的马克思认为,对于原子的必然性定在德谟克里特有着独到认识,然而伊壁鸿鲁将原子偏斜认识为其精神本质的作用则更具创见,如伊氏所言“偏斜却表述了原子的真实灵魂、抽象个体性的概念[2]”。马克思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指出自我意识这一具有批判性与能动性的主体概念。

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最先从客观唯心主义立场出发,以期诉诸哲学对非哲学或非理性的批判,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目标。当他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领域后,则开始将关注点置于阶级矛盾在经济关系上的反映。与此同时,马克思探讨历史主体思想的对象也开始由抽象的自我意识转向现实生活中的人。随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首次提出市民社会对国家构建的决定性思想。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导言》中,他把“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作为其对当时社会-政治进行批判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通过对抽象个体的批判,马克思得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结论,因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被恩格斯评价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3]。

2 马克思历史主体思想的逻辑结构

1842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其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学说,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进行了严密、科学的分析与批判,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灭亡的必然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取得胜利的历史逻辑。马克思历史的唯物史观也因此形成。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历史主体思想得以最终形成。

2.1 历史主体存在的必要条件——现实的劳动人

在黑格尔处,人类历史仅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展开过程,历史主体即是绝对精神。费尔巴哈处,“人”是做为类本质存在的,只是抽象的“人”。马克思所说的“人”,则是生活在历史之中、实践的、具体的。

《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的[4]。”

现实的人的确证是历史主体得以存在的先决条件。在主体存在的条件下,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精神主体的理论和客体与客体的费尔巴哈抽象主观理论,分析了现实主义与经济关系的历史[5]。

2.2 历史主体的存在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

人作为肉体存在需要物质生产的实践。这取决于人体的需要,因此是人类最重要的属性。物质生产的实践为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人不断地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产和自己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物质产品,包括生产的产品和工具。除此以外,人们还有生产的新需求。

2.3 历史主体的本质:社会关系的集和

“人的本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这是历史的发展。在现实中,这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理解人,我们不能假定“自我”,这是抽象的和孤立的人,我们不能以“中等”或抽象的社会实体(如重量、类别、社区和阶级)为对象开始,只能从主体和对象,人与社会的关系开始。

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不仅取决于人类社会群体,而且人们也承认自己的阶级性质取决于人类的社会性。历史主体从本质层面来说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通过实践的概念,马克思在揭示人的本质和历史主体的本质问题上超越了抽象人文主义与绝对理性主义之间的主体—客体区分。

2.4 历史主体的特征: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完整统一

人体是自然界的产物。与此同时,人是社会动物,因此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在社会关系中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得以实现,而只有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当人们参与自然生产活动的转变时,他们也会创造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社会,社会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活动不能与社会活动分开,社会现实意味着人与人共同生产和生活。

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从而马克思超过前人的理论总结,对主体属性的实质性区别的理解,特别是单独的本性和社会协作为主客二分提供可能。

3 马克思历史主体思想建构的深层意义

马克思全部的理论与实践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做的铺垫。然而他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因素的。

上文说,马克思将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统一于历史主体之中,因二者有着同源性。但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有着怎样的意义则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马克思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黑格尔的辨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那么这个原因我们应该尝试从这二者去探寻。

西方人大都是基督教徒,黑格尔本人信仰《旧约》,费尔巴哈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但对基督教文化也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圣经中上帝宣称犹太人是他的选民,而多次与犹太人立约,并借助先知颁布律法。虽然犹太人多次违约,但从总的趋势来看,他们还是遵循了这些律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原罪思想,另一方面是上帝的绝对威权。

现实中,社会精英通过人民授权建立政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类似于上帝与犹太人之间的地位。平的主体的契约通常是很容易被破坏的,因为没有权威的保障是难以产生统一的意志的,然而在制度的规范下,人与人之间的组织秩序便得以保证,如同犹太人遵循上帝的律法。马克思并未将杰出人物剥离出人民群众的范畴,目的就是为建立集权型统一政府做法理支撑。我国政府对这一理论做了深刻探索与实践,并产生良好效果。

据此,马克思的社会历史主体思想融合其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并被实践证明具有现实性。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体历史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新历史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