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外服装艺术欣赏》教学改革研究
2018-03-06龙华娄红波唐然周平
龙华,娄红波,唐然,周平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201)
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艺术成果,增强爱国主义观念,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中外服装艺术欣赏》作为农科院校的一门公共艺术教育类公选课程。课程在为学生提供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服装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学生了解每个时期、每个地区不同的服装式样与发展特点,掌握各历史时期起主导地位的民族和国家中有代表性的服装及文化,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了解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文化、艺术、政治等方面对服饰文化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而推动《中外服装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举措。传统教学模式,多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并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效果不理想。混合式教学法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引人注目,它把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网络学习结合在一起,把真实的课堂环境与虚拟的网络环境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接受学习、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1]。
1 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教育模式与当前兴起的网络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结合下实现课堂教学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式状态,将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地安排学习节奏,从而能够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弊端,将两者的优点相融合,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发展。
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混合型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继承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还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从而更加符合科学严谨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的教育准则,帮助学生学习更加全面的知识。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实践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分别为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以及过程有评估。线上有资源,是指教师需要在开展课程之前预先准备好相关的课件资料,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课件制作水平,而不是仅仅制作几张PPT。教师需要将不同层次的知识点进行合理安排,再逐步分解递进,并安排好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等。线下有活动是指在线学习之后,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在通过一些课堂容的重点和难点突破。过程有评估是指不论是在线上教学还是在线下教学,教师都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再进行教学调整,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科学严谨。
2 《中外服装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中外服装艺术欣赏》这门课是注重服装艺术知识认识和积累的理论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课本和教材规定内容为主,并以更加偏重知识理论性的方式为学生带来服装艺术欣赏,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服装欣赏的观赏性,反被理论知识的过度灌输而产生对课堂知识的枯燥乏味感,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服装艺术知识的积极性。服装艺术欣赏是一门融合多种学科知识的课程,不仅需要一定的美学基础作为欣赏的功底,还需要结合中外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以及地域因素等,综合这些因素才能够完整地欣赏某个地区不同的服饰需求和服饰设计等。通过学习这门艺术欣赏课程是能够让学生在今后服装选择或者服装鉴赏时拥有更开阔的眼界和视角,从而不仅局限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经历。
同时,该门课程不仅面临着学生学习的困难,还面临着教师教授课程的困难。这门学科由于本身的知识构成较为复杂,对于教师来说需要综合使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准备课程,从而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使得教师在准备课程时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课程中教师需要覆盖的课时和学生人数较多,使得教师缺少精力和时间去完善课程内容,导致课程讲解存在着一些问题。
3 混合型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外服装艺术欣赏》教学改革实践
3.1 选取适当的教育资料,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优势
接受一定的公共艺术教育确是大学生们的普遍要求,也是青年时代的内在需求。中外服装艺术欣赏这门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装审美能力,从而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一定的美学基础。美并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而是在依托某种意象的表现下而外化的一种形象,我们的审美能力更多地在依据过去的经历、经验以及文化背景下掌握和领悟某种感情价值,从而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和审视世界。因此,我们在鉴赏中外服装艺术时不能够仅仅以自身的经验和眼光为主要标准,而是要根据当时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以及民俗风情等作为中外服装鉴赏的主要因素。该门课程的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在慕课资源、雨课堂资源中选取适当的教学资料,使得学生能够脱离枯燥的课本知识,通过影视、图片等资料对比中外服装艺术的不同,也能够延伸利用更多的网上资料提供渠道。
3.2 培育学生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充分利用线下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是通过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口等方式为学生带来中外服装艺术知识,相较于网络具象化的各种教学资料,教师的课堂讲解可以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语言的丰富的想象空间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中外的服装艺术欣赏难免需要跨越时空的界限,由今溯古,教师在为学生带来古代中外服饰的艺术欣赏知识是可以充分利用描述性语言的魅力为学生想象过去服饰的美丽提供想象空间。承载着几千年的厚重文化,由于学生对面料没有形象的感知,教师可通过案例进一步描绘的方式,引导学生想象丝绸的纤薄质感,同时播放关于丝绸制作的非遗视频资料和现在实物展示来感知到当时的丝绸的轻薄,从而了解我国传统服饰中融入的朦胧美感。
3.3 注重对课堂的延伸,加强课堂体验
教师向学生介绍中外服装艺术时,最具说服力的就是中外不同时期的服饰实物,在线上线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体验,但依旧无法将这些服饰特点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延伸,以课堂外的体验弥补学生的感知缺陷。就中国的服饰而言,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2]。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3]。另外中国还有55个少数民族的独特服饰文化,仅仅云南就拥有诸多独有的民族服饰文化。当下,一些专门的服饰博物馆或者学校自行建立的服饰库都保存着许多中外不同时期的服饰,这些场所成了学习服饰文化寻找灵感的来源场所,也是学生充分了解中外服饰不同的场所,能够为服饰专业的学生带来不同的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汉服日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服饰礼仪”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展示自己的中外服饰,从而提高学生体验中外服饰艺术的魅力。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网络化时代下,教学实践还是教学研究在课内课外混合拓展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成为可能,通过对本校《中外服装艺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学生成就感容易获得,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帮助不同学科的学生更高效的达到学习目标,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和挑战,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地调整、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