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教育提升高校课堂质量的策略初探
2018-03-06赵润
赵润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课堂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随着不断扩大的高校规模和浮躁的社会风气,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新特点,高校学风淡化,部分大学生沉迷电子媒体、上课迟到早退、旷课、挂科、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对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课堂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堂“低头族”盛行,学习意识淡薄
高校课堂上,常出现这样一类学生:无心听课,低头专注于刷手机,聊天、上网、看视频、玩游戏,消磨课堂时间。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针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显示:上课时经常使用手机的人数所占比例为49%,从不使用手机的人数仅占22%。
“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不挂科的大学不是完整的大学”“大学四年不逃课是一种遗憾”诸如此类怪诞言论在时下的大学生中甚为流行,这些情况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志向和理想,学习状况不理想,甚至厌学、弃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客观存在着的某些消极的思想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出现信仰缺失,部分学生一心向钱看,兼职打工占用学习时间,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言论和分配不公现象,使部分大学生开始怀疑知识的价值,日益动摇着其对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自制力,外面精彩的世界,丰富多彩的娱乐方式,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过多地追求享乐,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学习失去热情。
1.2 授课教师教学态度存在偏差,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授课老师多为专职老师,只在授课时出现,与学生的相处仅为课堂时间,缺少感情交集,故教师只对教学有责任,对学生的自身情况和综合素质提升很难关注,许多教师的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双方积极情感的调动。加之目前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部分教师为了追求高评价得分,对学生不良课堂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一味维持表面的课堂和谐,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期以往必然会使课堂问题扩大化和常态化。
同时,有些教师在授课时仍是照本宣科,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也不及时,讲授内容陈旧偏离实际,学生发现在课堂上所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时,很难对授课内容产生兴趣,无法与教师产生共鸣和思想交锋。
1.3 课堂师生互动少,课堂参与率极低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舞台,但现在高校的教室布局仍遵循传统的教室布局,教师在高高的讲台上,学生坐在下面的位子上听课,客观上将高校课堂教学形式限制在了讲与听的格局中,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格局下受到极大的限制,教师只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很少就教学内容进行交流,更少见观点碰撞,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一般不会主动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际教学中,在多人上课的大教室,普遍存在学生靠后坐,随着年级增加,座位空缺的现象愈发增多,这种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造成的空间距离,进一步拉开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不容易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来,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更是难以实现。
2 积极心理教育运用于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2.1 积极心理教育的涵义
世界著名心理学史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之一,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积极的意义。
中国学者对此也作了许多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积极心理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
2.2 积极心理教育运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课堂是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如果教师可以主动寻求积极资源,并带动课堂内的所有教育要素都朝正向发展,以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塑造和谐健康的课堂环境,这样不仅会达成原定的教学目标,还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带来新的视野与启迪,其核心观点之一是挖掘积极力量,实行积极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更加注重挖掘和调动学生的积极力量,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和开发学生各种积极品质,故此,将积极心理教育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活动中,就是帮助学生在课堂环境中,持续挖掘和调动自身的积极力量,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从而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以满足学生需求为主的积极课堂环境。
在课堂环境建设中,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即从积极面入手,帮助学生开发个体内在潜能,激发与培养学生个体积极学习心理品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心理素质。当学生已经出现如缺乏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压力大、厌学等各种学习心理问题时,积极心理教育就需要将学生的学习心态调节到一种积极状态,让其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从而化解和消除学习心理问题。积极心理教育过程中增进学习生活的良好适应,时刻保持情绪的稳定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策略,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学习,促进学习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体验。
因此,基于积极心理教育理念,高校课堂可以运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学生学习心理的积极特征,用积极的态度和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品质,并且积极的反馈强化并巩固课堂学习效果。
3 积极心理教育提升高校课堂质量的途径
3.1 增强学生情绪安全感,培养积极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事实,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多为情感情绪方面,大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从而引起情绪波动,面对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压力,学生的兴趣被压抑,学习成为沉重负担,加之对就业前景不明朗的焦虑,又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生无法专心学习,进而滋生学习倦怠情绪。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关心学生的个体心理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在积极心理教育视角下,对教育问题的关注重点逐步转移到学生积极情绪、学生安全感上来,教师应建立一个和谐的高校课堂环境,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绪安全感。
3.2 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提升学习自觉性
体验是情感建立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需要首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积极体验。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获得足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90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新特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引导的前提下,应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可以在课堂上探讨的疑难问题、就社会热点事件展开多角度探讨,开启学生思维,产生思考、沟通、讨论等思想上的交织与碰撞,最后达到师生共同学习进步的理想状态。可以考虑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形式多样的授课形式和 “以学生体验为主,教师理论讲授为辅”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基地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和拓展训练等体验活动,从而逐渐培养积极学习情感。
同时,可以对部分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成效,以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成功,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尝试体验学习上的主观幸福感。要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和发展,获得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尽力去体验其中积极的成分,将情感体验的注意力引向积极的方面,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样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3.3 转变教师教学情绪,增强感情交流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相互交流的过程。在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是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而非授课内容,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有效顺利实施的润滑剂,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关爱的教育关系下,学生才愿意接纳教师,交流互动,才有可能获得积极的教育体验。
任课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饱含积极情绪,亲和力十足,用心和眼神去贴近学生,在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情绪,能够真诚地赞美和鼓励表现良好的学生,安慰出现问题情绪低落的学生,学会倾听,和学生耐心交流,满足了学生此方面的心理需求,教师会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进而所教的课程也会受到学生的青睐,使其课堂表现更加突出,形成良性循环。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能够学会体验细微的成功,提高感受的能力,放大体验自己的成功所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4 结语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提升高校课堂质量,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积极心理教育主张关注学生的积极因素,发掘学生的潜能,倡导帮助学生寻找积极动因以对抗学习动力缺乏问题,通过积极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和教师积极教学态度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相信在今后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积极心理教育理论必将在高校课堂管理当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应用,为高校课堂改革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可以产生重要的借鉴意义。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56-57.
[2]塞利格曼.认识自己,接纳自己[M].北京:北方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2010.
[3]黄敏.高校积极课堂环境建设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