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2018-03-06钟晓君
钟晓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70)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对高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面临新特征,对在校学生来说,首先是移动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学生干部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色,也对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如何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学生干部,如何高质量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对高校辅导员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当前移动网络时代,针对95后学生干部培养的环境变化和心理特性,结合现实条件,探讨了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1 辅导员工作面临新形式
1.1 移动网络全面普及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传统PC平台,移动互联互通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将每一个现实中的人,包括在校学生,置身于移动网络。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在校生可以随时随地联网,为学习科研提供助力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移动网络的粘性,同时移动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开始显现。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自然也不能固守传统思维,必须重新审视学生,认识自己,剖析传统的工作方法,探索适合的辅导思路。
1.2 95后成为大学生主力
2017年,1999年出生的学生开始大批量进入大学校园。目前,“95后”已成为了大学校园学生的主力军,其中,不乏“00”后。以天津外国语大学为例,2017级新生当中,1998年和1999年出生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社交途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都和之前的学生有明显差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拥有社交账户,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声。在消费方式方面,由于成长环境中物质条件的大幅度提升和独生子女环境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超前,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成为基本配置,花钱方式也更加大胆。在思维方式上,相比“90后”,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加开阔,更崇尚自由和个性,尤其强调个体独立,个性鲜明、自我意识极为强烈,不喜欢受到约束。
1.3 国家政策层面提出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还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新时代,中央层面的论断不仅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高校辅导员更应该响应号召,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学生特色,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
2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现状
2.1 学生方面
2.1.1 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极强,加之“新媒体”时代,信息高速传播,高校学生接收信息急速化、多元化,使得其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影响,快速变动。在多元信息的“狂轰滥炸”下,学生们注意力被分散,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凝聚力下降明显。学生干部自身精力被分散的同时,其号召力也不断下降,导致各项集体活动的开展也越来越难,甚至演变成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矛盾,管理难度加大。
2.1.2 学生干部积极性不高
在社会环境、就业压力、生存竞争、高房价等多重压力之下,“95后”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开始为今后就业做准备,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担任学生干部意味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管理上,又不能很快带来回报,因此很多学生认为担任学生干部等于浪费时间,积极性普遍不高,甚至出现了民主竞选班委时,某些职位无人参选的情况。
2.1.3 学生干部工作压力大
所谓“千条线,一根针”,学生干部因忙于事务性工作,挤占了大量的业余时间,有时还需要占用一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干部的学习时间不能得到保证,造成学生干部在学习成绩上少有出彩者,甚至出现挂科的情况,学生干部学业压力陡增。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为学生干部的个人威信,也破坏了整个学生干部的整体形象,这反过来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更大压力。学生干部在工作和学习两方面难以协调,致使学生干部在工作和学习上面临双重压力。
2.1.4 学生干部心理素质差
“95后”学生普遍存在“自尊心”过强,其背后实际是心理素质不过关,抗打击能力弱,缺乏担当精神。学生干部的工作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处理问题的经验也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常的实际工作中不断犯错、不断历练、日积月累。部分学生干部不能正确面对、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正视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很多学生干部只能“顺势而为”,不敢“逆水行舟”,一旦遭遇挫折、同学的不理解、老师的批评就会妥协、畏难,甚至退却。
2.2 学校方面
2.2.1 激励机制泛化,缺乏弹性
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说学生干部素质不强是其内生原因,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泛化、僵化就是主要外部原因。激励机制包含责任和激励两部分。第一,需要责任明确,现有的学生干部管理体系,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分工和目标不明确,干部服务意识不强。第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现有学生干部考核机制不科学、不完善,缺乏感情激励,导致考核不公平、不人性化。激励机制教条化、僵化,缺乏“人文关怀”,“重结果、轻过程”的功利主义倾向明显,没有从学生干部的需求角度去管理干部,极大挫伤了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利于推进学生工作。
2.2.2 师生缺乏沟通,交流不畅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辅导员更多在扮演传道者的角色,是大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服务的践行者。班干部则是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承载着“上传下达”的功能。但实践中,有些辅导员老师仅仅把学生干部当成自己的“传声筒”,未能激发学生干部自身作为学生服务管理辅助者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能力,致使学生干部只是在机械地传达任务、完成指标,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3 高校辅导员培养学生干部的路径
3.1 提升个人品质,践行师德树人
对学生干部来说,辅导员既是老师也是领导,更是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辅导员对学生干部来说,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吸引力。但这种基于分工形成的职业魅力不能持久,需要辅导员通过自身在气质、能力、习惯、师德品质等方面的持续提升,特别是师德的提升,才能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辅导员个人品质会影响学生干部道德习惯的形成,辅导员的知识素养和业务能力会影响学生干部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发挥好辅导员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的作用,还需辅导员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以身作则,践行十九大提出的师德树人理念,以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素质。
3.2 重视开展培训,提升干部素养
专业化离不开培训。学生干部也是从普通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同样缺少社会阅历,能力和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专业化的培训,是他们熟悉、适应角色的不二法门。辅导员应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的特点,在不同时期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训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包括但不限于课堂教学、培训班、讲座、主题交流会、模拟实践活动等。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方面的讲座可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奉献精神。主题交流会和模拟实践活动,是从实践层面对学生干部进行的培训,通过彼此之间的工作实践或模拟应对,将培训的内容迅速融入学生干部工作,快速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驾驭学生管理工作,为同学服好务。
3.3 优化管理制度,强化外部激励
学生干部培养除要加强内功修炼外,还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建立良性管理机制。首先,要构建目标责任制,明确各学生干部之间的责任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做到责权分明。其次,要充分肯定学生工作成效,更多地对学生工作予以鼓励和引导,摈弃“成败英雄论”的做法,建立起量化审核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学生干部激励制度,贯彻以正面激励为主的外部约束机制,对工作成效显著和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在保研、留校、就业、入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指导和协调学生干部的作用,激发干部工作主动性、增强干部执行力。
3.4 重视沟通交流,探索引导方式
良性的沟通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现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之间的良性互动,必须实现工作重心的下放,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上传下达”的命令式、灌输式管理方式,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干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安排工作。同时,良好的沟通也建立在恰当表达之上,因此,要探索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方法,不断锤炼自己的表达方式,积极开展谈心谈话,以真情真意感染学生,强化兴趣引导,借助移动网络,运用“微沟通”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3.5 搭建网络平台,开展线上辅导
移动网络使得大学生们都变成了离不开“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学生干部的培养也深深烙上了网络的印记,在这个时代,作为辅导员,必须正视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性、便利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指导工作。如,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学生们日常使用的网络工具,利用网络资源,搭建学生干部培训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学生干部培养的网络信号发出端口,全方位辐射、覆盖不同层次的学生干部,让辅导员的工作也跟随网络“移动”起来。
[1]梁鹿儿.高等院校“95后”学生干部团队培养探索[J].新西部,2015(6):84-85.
[2]赵广红,张松.校基层团学组织学生骨干培养方式方法研究[J].成功:教育,2010(2):159.
[3]胡悦超.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探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3(4):42-44.
[4]王利梅.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对学生干部培养的影响[J].亚太教育,2016(9):205.
[5]王庆林.我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3):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