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以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述评

2018-03-06陈世董田庆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检索

陈世董,田庆强

(1.山东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临沂 276000;2.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自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外语界学者们讨论热烈,畅所欲言,研究林林总总,涵盖大学英语翻译策略、翻译课师资状况、学生素质与翻译水平、翻译教材建设等。所论各有千秋,但难免不够全面,我们尚无法窥视大学英语翻译研究之全貌。因此,适时回顾、梳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扬长避短,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为大学英语教师和决策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相关信息。

1 数据收集、分类与分析

本文数据源于中国知网 (CNKI)“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AJD),2007年1月至 2017年12月期间发表在CSSCI(2015—2016)来源期刊中所有涉及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论文。具体而言,检索时,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检索词进行单独检索和交叉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2017年,“来源类别”仅钩选CSSCI。需要指出,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翻译教学研究论文,相关会议报道,书评等均不纳入统计范围。检索发现,近十年CSSCI共收录相关论文共计17篇,分布于15种刊物中。年均1.7篇。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此段时间共收录相关文章3429篇,年均34篇左右。就中国庞大的大学英语教师群体而言,十年间发表的文章数量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与翻译教学研究相关的论文更是凤毛麟角。这说明广大的教师囿于研究水平,论文难以见诸于重要刊物。这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现状是分不开的:教师普遍将工作重心放在教学上,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 (平均15~24节课/每周),长期处于超负荷教学的状态,而教学内容往往与学科的前沿研究内容相距较远;因为教学负担重,他们只专注教学、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弱。

2 重点研究内容

2.1 教学方法及内容

学者们呼吁重新审视翻译教学法的作用,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很长一段时间内,外语教学中的主流思想是交际教学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法受到冲击,翻译的作用逐渐淡化,翻译教学受到冷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交际法并非十全十美,语法翻译法有其独特的优点,它曾经培养和造就了不少非常优秀的语言大师和翻译家。赵宇阳认为,从图式理论看,语法翻译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头脑固有的汉语知识结构和图式,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英汉两种语言比较和分析,找到共同点,从而加深对英语的理解和记忆。可见,教无定法,语法翻译法并不“过时”,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推崇或过度地排斥某一种教学方法。

2.2 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中,学者们围绕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着墨较多。众所周知,大学翻译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包括口译和笔译能力。传统翻译教学一般只关注英语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中文水平,导致有些学生的中文译文不符合中文写作规范和阅读习惯。翻译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提升。翻译在实质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对于理解原文,创作译文意义重大。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深化原文理解,有助于优化译文表达。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课程要求》的题中应有之义。翻译理论家谭载喜曾说:“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2.3 教学模式改革

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章可谓吉光片羽。姜燕对国内外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归纳,回顾了翻译教学中的符号翻译理论、翻译过程理论、交际理论、语料库研究、任务教学法、目的论、建构主义理论及测试论,探讨了教学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姜文对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学界对《课程要求(2007)》所提倡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虽然反响积极,但细分到对翻译教学模式的研究,却难觅其踪。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的小众地位,另一方面也和它目前发展态势有关。在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尚未在高校大规模开设的情况下,有关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章稀缺便在情理之中。

2.4 教师与教学环境

针对教师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作用,相关论文主要围绕教师的观念转变,翻译素养与经验,教师培训等展开。孙静指出,大学英语教师并不都是翻译学专业出身,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系文学或语言学专业出身,导致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有些教师自身翻译理论素养欠缺,实践能力及教学水平较低,完成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各项任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这些教师有必要加强对东西方翻译史、翻译理论以及口笔译技巧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李德凤认为,“在不少院校,不少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缺乏应有的翻译理论素养和翻译实践经验”。上述说法基本概括了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师资状况。教师的整体素养对翻译教学的实施有莫大的影响。

3 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由以上分析可见,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近年相关高水平文章发表数量有限。其次,研究内容层面存在不足。从近十年来研究内容来看,大多数集中于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定位,课程的设置与改革,影响翻译教学实施的外部环境等。最后,就研究内容而言,学者们重“教”轻“学”,对翻译教学有“天然”的好感,忽视了学生在翻译教学中角色;在培养目标,师生定位乃至评估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学者涉足较少,且经验式的探讨多余实证研究和分析等等。当然,仅以十年为期难以全面、客观地考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现状,难免有管中窥豹之嫌。我们衷心地希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者、研究者能以此为契机,开拓视野,发现不足以推动翻译教学的发展。

[1]赵永青,李玉云,康卉.近十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1):27-35.

[2]赵宇阳.论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中的翻译能力培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会版,2009(6):120-147.

[3]谭载喜.文化对比与翻译[J].中国翻译,1986(5):7-9.

[4]姜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多元化研究[J].兰州学刊,2011(6):219-221.

[5]孙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53-54.

[6]李德风,胡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2006(2):59-65.

猜你喜欢

英语翻译教学研究检索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