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2018-03-06汪荣斌李林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药用植物栽培实验

汪荣斌,李林华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2)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以药用植物栽培过程为主线,依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采取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使药用植物获得优质、高产、高效的一门科学[1]。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等专业开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该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课程涉及农业生产实践,其实践性、综合性及应用性强,所学知识可以直接指导药用植物生产;二是课程的融合性及交叉性强,涉及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保护学、药材质量评价等相关学科知识;三是课程内容的地域性强,不同地区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不同,其种植制度、种植布局和栽培技术亦不同,表现为栽培模式和技术规程的多元化。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从事药用植物栽培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用植物生产与加工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综合基础知识缺失,学生学习热情低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强的课程,需要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肥料学、土壤学、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气象学等前期课程作知识铺垫。中药学、中药生产与加工等专业学制短,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总学时均在72学时以内,在授课过程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往往只能点到为止,学生普遍感到知识点多且零乱,对一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导致学习热情不高。

1.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操水平低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实践教学除了要在实验室操作之外,还需要在校内或校外的田间进行操作。开设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学校多为医药类院校,大多仅有实验室,缺少开展田间实验的广阔田地。另外,由于药用植物生长周期较长,部分生产性实验,如无性繁殖实验,其结果不能及时反映出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1.3 授课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少

传统教学往往是“黑板上讲栽培技巧,课堂上背栽培技术”。虽然多数学校已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大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2],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抑制,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互动不足。

上述问题影响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更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为此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对所开设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进行了综合性教学改革,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出发,不断更新理念,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整合课程内容、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探索。

2 整合课程内容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知识点多,学生学习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宋丽艳主编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教材内容和章节较多,因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对部分内容进行增加或删减。

教材内容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生理学基础、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繁殖技术、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及质量检测等;各论主要根据入药部位的不同选择几种代表性药材,从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采收与初加工、商品质量标准等方面介绍规范化栽培技术。由于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时少、内容多,因此,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相互沟通,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注意相关学科内容的衔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淡化了课程的整体性,融入多学科交叉知识。

在前期课程教学中渗透相关药用植物栽培知识,如在药用植物学教学中渗透药用植物生长环境、资源分布、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既为学生学习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打下基础,又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药用植物知识。

3 丰富教学资源

收集课程相关数字教学资源,如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视频、音频、数字化教材、图片、PPT等,用于教师集体备课、课堂教学及学生复习,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具体,教学过程丰富多彩。例如,药用植物繁殖技术、采收加工等是栽培过程的核心环节,对于药材的质量、产量影响至关重要,教材中往往只有简单、抽象的几段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想象真实的繁殖过程和采收加工场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以知识点为单元将收集的生态环境、药用植物生长、栽培过程等以图片、动画、视频的形式制作成微课。如根皮类药材牡丹皮,课程教学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深入牡丹皮的地道产区安徽南陵药材生产基地,拍摄了种子采集贮藏→浸种育苗→移栽定植→发酵、施肥→病虫害调查与防治→采收、抽芯、晾晒→挑拣分档、打包入库等各个环节,与生产一线的工人交流沟通,除了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外,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过程。

采用先进的延时摄影技术处理药用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果、落叶等物候现象。延时摄影是以一种将时间压缩的拍摄技术,将拍摄的一组照片或者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较长时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方式播放[3]。通过后期制作能将药用植物一年内的生长发育全过程在几分钟内展现出来。

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制作多元化数字教学资源,其精彩的教学内容、逼真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手脑并用,注意力集中。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制作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自身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增大教学容量,加快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开发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基地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基地,也是岗前培训基地,因此建设并完善实践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4]。为适应中药材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药用植物栽培实践教学基地应该包括实验室和实验田两部分。实验室尽可能以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发展趋势来进行建设,在功能上具有基础研究能力,配置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可调控温湿度的培养室、无菌操作台等。

我校在校内建设占地15亩的药用植物园,通过连续多年收集和引进,现有药用植物七百余种。专门搭建荫棚用于种植喜阴植物。同时荫棚也发挥外地移栽植物、引种驯化、试验的保育区功能。建设了配备有内遮阳系统、通风降温系统、微喷系统的温室,种植在露天环境度冬有困难的喜温药用植物[5]。尽可能多地配置不同种药用植物,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学习多种药用植物,便于观察药用植物生长过程及生长环境。操作室为学生制作腊叶标本、药材加工等提供场所。

学校在校外建设占地五百余亩的野外实习基地,基地位于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境内牡丹皮的地道产区——何湾镇。周边有一千余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6]。当地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现有一定种植规模的牡丹、白及、桔梗等药材。我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丰富的中药资源、完备的教学设施、规范的教学管理,每年除承担学校中药专业生产性实习教学任务外,还接纳6所本、专科院校进行中药相关专业野外实习。

5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为提高和锻炼学生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实验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对实验内容进行分层设计。适当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增加综合应用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7]。

将原来相关的一系列单个实验整合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如将种子识别、种子品质检验、种子活力和发芽率测定、发芽势测定、育苗床处理、土壤检测、种子播前处理、播种技术、幼苗定植与苗期管理等一系列实验整合为有性繁殖育苗实验。

每个班级以5~6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相关专业教师指导,到校内药用植物园申请认养一定区域的药用植物,负责此区域药用植物的耕作、种植、管理。考虑到植物生长周期性较长,对于管理时间的安排,不拘泥于开设课程的学期内,以两年为周期。学生根据管理的药用植物,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要求。具体的实践内容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学生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观察自己负责的药用植物的栽培条件、生长过程,不仅有直观的认识,还培养了劳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两年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随时给予帮助解决。为让学生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两年的管理过程中详细记录工作内容。同时利用药用植物野外实习时间,安排学生深入药材种植基地,了解药材规范化种植措施,熟悉药材加工方法。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 改革课程评价模式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评价体系分为理论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及学生评价。理论教学评价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密切结合平时课堂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实训报告和实践操作考核。学生评价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根据本门课程的学习以及收获给自己打分。这样的课程评价模式既注重了结果,又强调了过程,同时发挥了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7 讨论

7.1 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经过课程改革,学生在理论教学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选择实验内容,自由安排时间,随时到田间开展实验探索。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绝少数学生不动手操作的偷懒现象,提高了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7.2 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对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在药用植物栽培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使教师能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掌握药用植物栽培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1]张新慧,张彩芳,吴秀丽,等.从学生的视角探讨药用植物栽培学开展PBL 教学的可行性[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5,5(1):41-44.

[2]蓝蔚青,谢晶,张饮江,等.高校花卉学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995-15996.

[3]姜希尧.延时摄影的拍摄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6,24(5):116.

[4]王德英.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课创新教学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115-116.

[5]汪荣斌,刘晓龙,李林华,等.校内药用植物技能实训基地规划与建设[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3):94-95.

[6]汪荣斌,钱枫,王乐,等.“多元结合”构建药用植物应用技能综合培养体系[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6,37(3):160-161.

[7]祝海燕,张菲,梁国婷,等.“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5(6):43-45.

猜你喜欢

药用植物栽培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CRISPR/Cas9技术在药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和展望
药用植物保育研究团队
圣女果高产栽培六步曲
夏秋栽培番茄 要防早衰
油麦菜栽培要点
做个怪怪长实验
药用植物资源与育种团队
自然栽培的味道
寻找家里的药用植物